2009年7月11日 星期六

你需要換一個角度思考


人生是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做什麼事情都不要太絕,做什麼事情都要換個角度去思考,這樣就會出現不同的效果。其實,只要我們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去觀察,就不難發現,生活展現給我們的並不是我們通常感覺的那麼糟糕,那麼陰霾漫天,那麼沒有希望。

同樣是半個甜甜圈,悲觀者說:「唉,只有半個了!」樂觀者卻說:「天啊,還有半個哩!」僅僅是換了一個角度就成了兩個世界。可見,換一個角度去看問題,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當中會有坎坷,也會有艱難,關鍵在於我們怎樣去面對坎坷和艱難。如果把坎坷看成一種調味品,你就會感到坎坷的生活有滋有味;如果把艱難看成一筆寶貴的財富,你就會感到它豐富了我們的閱歷,豐富了我們人生的底蘊。

事實上,任何事物只要換一個角度思考,再悲慘的生活也會峰迴路轉,再痛苦的人生也會柳暗花明。生活的風雨之後,懸掛在我們人生背景上的必然是幸福的彩虹。

有個學生在班上和同學吵架,他非常生氣,跑到野外。他對著大山喊:「我討厭
你。」接著,他也聽到了一個聲音:「我討厭你。」他覺得非常奇怪,因此,他跑回家問他的媽媽。他的媽媽笑了,對他說:「是嘛!你試著對大山喊:我喜歡你,看看你會聽到什麼。」孩子就跑到那裏喊:「我喜歡你。」他聽到了一個聲音「我喜歡你」。孩子終於明白了,當他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對方也會喜歡他:當他討厭一個人的時候,對方同樣會討厭他。因此,孩子回到班級跟那個吵架的同學重歸於好。

換個角度思考

任何情況都有其兩面性,都有好有壞,關鍵是要換個角度思考。

有位秀才進京趕考,連續兩次失敗,第三次,又住在那個以往住的店裏。考試前兩天他連續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還打傘;第三個夢是夢到跟心愛的表妹脫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著背。秀才感覺這三個夢有些深意,於是,第二天就趕緊去找了一個算命的來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斗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都脫光了躺在一張床上了,卻背靠背,不是沒戲嗎?」秀才聽後,心灰意懶,回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家。店老闆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今天你怎麼就回鄉了?」秀才如此這般說了一番,店老闆樂了:「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在牆上種菜,那不是高種嗎?戴斗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跟你表妹脫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正是說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秀才聽了,覺得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後來,居然中了個探花。

其實,人生需要這樣,需要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駐守義大利某小鎮的年輕軍官結識了該鎮的牧師。雖然軍官信仰新教,而牧師是天主教牧師,但兩人卻一見如故。

在一次執行任務中,軍官身負重傷,彌留之際,囑託牧師無論如何要把自己葬在牧師負責的墓園中。軍官去世後,牧師著手為摯友料理後事,結果卻遇到了墓地問題。天主教教會反對把異教教徒葬在天主教墓園裏。沒辦法,牧師只好把軍官安葬在墓園外緊挨圍牆的地方。

很多年過去了,一個老兵回小鎮看望牧師。臨走時,他想起當年的戰友,便請求牧師帶他去軍官的墓前悼念。令他驚喜的是,軍官的墓已經被移到墓園裏面了。

「太好了,教會終於同意把軍官的棺木挪到墓園裹了。」老兵高興地說。

「沒有,他們一直反對把棺木挪到圍牆裏,但沒人說我不可以移動墓園的圍牆。牧師平靜地回答。

雖然克服困難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需要勇往直前的精神,但不要忘記,有時你更需要的是換個角度思考。

有時看問題換個角度,會使人豁然開朗。

傳說,有一個國王在巡察中走路磕疼了腳,便下令在所有的路上鋪設牛皮,這愚蠢的命令使大臣們十分為難。幸好一個聰明人獻策:何不用兩小片牛皮裹住腳呢?於是皮鞋誕生了。

有一個嫁出去的女兒與丈夫生氣,賭氣跑回了娘家。父親在一張白紙上點了個黑點,問她看到了什麼,她說是黑點,像螞蟻,像芝麻。父親最後說:「你為什麼光看到這黑點,而沒有看到這麼大的一張白紙呢?」

雖說用牛皮裹腳與牛皮鋪路得到的效果差不多,但做起來卻有著天壤之別的難易;白紙上的黑點小得微不足道,但如果只盯著它,就會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影響對事物的正確判斷。在工作中、生活中要換一個角度思考,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換一個角度就要圍繞目標找辦法。國王之所以讓用牛皮鋪路,是因為踏疼了腳。要使路不傷腳,除了從路上想辦法,還可以在腳上想辦法,這是獻策者的聰明之處。換一個角度說,就是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遇到難事的時候,多問問別人,是會有意外收穫的?

在《皇帝的新裝》裹,如果皇上事先問一個孩子,也就不會出那麼大的醜了;換一個角度,還要能跳出圈子想問題。俗話說:「居家多挑刺,旅途思賢親」,經常與親人在一起,往往注意不到他們的優點,甚至會不斷地挑他們的不是。如果離家十天月,就會更多地想到親人的好處,這也就是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換一個角度試試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有一個德國工人在生產一批書寫紙時,不小心調錯了配方,生產出了大批不能書寫的廢紙,這個工人因此被解雇了,影響到他生活、心情都陷入低潮,一位朋友勸解他說:「把問題變換一種思路看看,說不定能從錯誤中找到一些有用的東西。」一句不經意的話,有如一絲火花。不久,他驚異地發現,這批廢紙的吸水性能非常好,可以很快吸乾手稿墨蹟和傢俱上的水分。

於是,他從老闆那裏將所有的廢紙買了下來,再切成小塊,換上包裝,取名「吸水紙」,拿到市場上去銷售,竟然十分的搶手。後來,他申請了專利,並且大量的生產,結果發了大財。

我們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只從一個方向考慮問題,路子只會越走越窄,甚至還會走人死巷子。等我們換個角度去做的時候,意想不到的收穫令我們十分的驚訝。

換一個角度試試,很多看似不可扭轉的事情可能會重現生機,換一個角度去感受,人生會看到另一種美麗。

有則寓言故事說:有一天,上帝安排一個人,讓他牽一隻蝸牛去散步,蝸牛慢吞吞的腳步讓他煩死了。他因此心生埋怨,一路上數落著蝸牛。後來他聞到了花香、聽到蟲鳴鳥叫、看見了滿天星斗。他這才發現,不是上帝叫他牽著一隻蝸牛散步而是上帝讓一隻蝸牛牽著他去散步。

其實,人生就是一個牽著蝸牛散步的過程,一路上總有不稱心的時候,關鍵是你如如何去面對。更多的時候,我們不妨轉換一下角度。因為不同的態度,即使沒辦法改變一些東西,但我們卻可以改變心情,何樂而不為?有時候,我們需要具備忍耐的勇氣;有時候,我們需要有一種矢志不渝的精神。但更多的時候,我們不妨轉換一下角度。而今,我們所處的年代,是一個激烈競爭的年代,一味地注重人際應酬、追求高效高速、勢必會事倍功半。

人生是最值得珍惜的,給自己一個充足的時間和一個閒適的空間,靜下心來總結和思考;實際上,有靜心思考做前提,任何艱難困苦,任何坎坷不平,都可能變成最寶貴最值得回味的人生財富。換一個角度,一樣的生活際遇裏,會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換一個角度感受人生

人生是一個過程,人生的路上不僅有鮮花和掌聲,更多的則是辛酸的淚,緊鎖的眉,徘徊的腳步,斷腸的苦酒。

人生從一開始就註定是風雨兼程:人生的路上到處隱藏著荊棘。煩惱、挫折時會像夏天裏的雷雨突然襲來,令人猝不及防,甚至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

面對困難和失敗,我們猶豫,我們無奈,我們舉棋不定,我們左右為難。人生有誰不嚮往富有,有誰不憧憬未來,又有誰肯讓理想之舟在中途擱淺?

是的,人生的旅途上沒有一帆風順,任何人在生命的長捲中都會有幾處敗筆。失敗了,用淚水洗滌自己的人是儒者:而換一個角度看人生,將失敗當作生命之歌中一個不協調的音符的人才是強者,才是智者。

假如你是一棵小草,雖然沒有花的豔麗,樹的高大,但是你卻渲染了豐富多彩的大地;假如你是一條小溪,雖然沒有海的浩瀚,江的奔騰,但是你卻彙成了浩浩蕩蕩的江海,假如…換一個角度看人生吧,樂觀從容地面對失意,坦然平淡地面對困難。

換一個角度看人生,人生無處不飛花,善待自己,自強不息,你會贏得一個繽紛的末來。

人生當中,會遇到很多問題。當你遇到問題百思難解時,記得換一個角度。因為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不是伊甸園,人生不是玫瑰夢。生活往往就是這樣,總是與我們的夢想背道而馳。許多時候,迎候你的季節並非想像中的那麼生動;許多時候,你剛剛放下煩惱又必須接過憂愁;許多時候,你的生活被失望和沮喪填滿。無數的「許多」在干擾、影響我們的生活,也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不是簡單的一日三餐,也不是一團解不開的繩。生活,是我們完善生命的一種方式,是一次無比壯麗的遠遊。既然如此,前方不可能都是妙不可言的美景,有時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風霜雪雨。此時,如果你站在臨風的樓頂格外淒涼,如果面對灰暗的天空備感鬱悒。那麼,不妨換一個角度,調整一下目光和心境。

換一個角度,你會發現天外不但飄著悠悠的白雲,白雲深處還有良辰美景,美不勝收。

換一個角度,你將看到世界並非一潭沉寂的水,目光不可及的遠方還有無數未開墾的綠洲。

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苦難和悲愁,是詢麗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磨煉人生的熔爐。悲觀和沮喪,為成熟理智的人所摒棄。即使生活一次又一次挫傷我們的銳氣,信念不應低下倔強的頭;即使命運對我們很不公平,熱情卻從未淡漠。我們堅信,只要熱愛生活,失去也是一種收穫。

充實綺麗的人生,拒絕盲從和墮落。有些人因為遇到一些挫折便自暴自棄,有些人經歷了一點坎坷,便會任信念之火熄滅。這些人還不如盲人,因為盲人的心中還有一個明亮的世界。

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九種解酒食物!!

前幾天又喝醉? 常常喝醉酒? 又發生了一堆蠢事? 不只是我, 大家都可以試過, 現在為大家介紹九種解酒食物.

蜂蜜:蜂蜜中含有一種特殊的成分,可以促進酒精的分解吸收,減輕頭痛症狀,尤其是紅酒引起的頭痛。

番茄汁:番茄汁富含特殊果糖,能促進酒精分解。一次飲用番茄汁300毫升以上,能使酒後頭暈感逐漸消失。

葡萄:葡萄中含有豐富的酒石酸,能與酒中的乙醇相互作用形成酯類物質,達到解酒目的。如果在飲酒前吃,還能預防醉酒。

西瓜:西瓜可以清熱去火,能使酒精快速隨尿液排出。

柚子:實驗發現,用柚肉蘸白糖吃,對消除酒後口腔中的酒氣有很好的效果。

芹菜:芹菜中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能分解酒精。

酸奶:酸奶能保護胃黏膜、延緩酒精吸收,而且鈣含量豐富,對緩解酒後煩躁特別有效。

香蕉:酒後吃一些香蕉,能增加血糖濃度,降低酒精在血液中的比例,達到解酒目的。同時,它還能消除心悸、胸悶等症狀。

橄欖:橄欖自古以來就是醒酒、清胃熱、促食欲的“良藥”,既可直接食用,也可加冰糖燉服

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小女檢的地檢署求生記)我考上國考的方法

文章來源:http://www.wretch.cc/blog/junicheri/15002982

有好多網友三不五時都來問我自己的讀書方法對不對?
考上國家考試或其他重要考試到底怎麼準備?
本來想要一一答覆
但時間不太允許
乾脆野人獻曝
把自己準備的心得給大家參考
先強調這是適合我的方法喔
自己斟酌要怎麼調整成自己的方法

國家考試第一要領~~"熟能生巧"~~
根據我蒐集學長姐的經驗以及自己實際屢敗屢戰的實戰結果
要考上國家考試基本上就是比誰念得熟
念得熟才能在考試時間限制及考試壓力下
寫出讓改卷老師覺得自己對此問題熟悉且胸有成竹的答案
如果錄取分數是60分
要讓自己念到100分
剩下40分拿來扣猜錯題 緊張 拉肚子 感冒 恍神....等各式各樣考試當天的況狀
換句話說
準備到百分之120是第一原則
另外,要熟能生巧的唯一方法就是把教材反覆念熟
熟到翻到這一頁講義你就知道考試重點何在 要怎麼回答才能高分
這樣一定穩穩當當可以上榜

第二要領~~教材一本主義~~
既然唸得熟才能考上
當然不能有太多教材要念
教材多就雜 雜就唸不熟 不熟就考不上
所以每一科選一本書或講義
專心用力把他念個十幾二十遍 (細低~~根據我自己的經驗,要考上大概要念個10遍以上跑不掉.....)
就能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現在很多補習班都有出某個考試的套書
基本上你可以到書店去把你看起來覺得編得順眼的那一本帶回家
不一定要同一個補習班出的
當然你可以事先打聽一下哪一科的哪一本編得比較好
選購時會有一個基本資訊
選定一本之後
就以這一本為基礎
專心把它念熟
不要怕念一本不夠
你可以必要的補充剪貼或寫在這一本上
充實它的內容
讓你只要唸這一本就可以應付
在準備考試的心理上就比較不會慌張跟不定
最忌諱同一科買了一大堆打聽來的明星參考書
但都沒唸熟
這樣一定還是考不上
所以不用浪費錢囉~~

第三要領~~考古題最重要~~
國家考試的特色就是選擇題從考古題裡選出
申論題也是,但申論題可以由出題老師改半題
這種考試方式下你可以想見考古題有多重要
如果考古題做得熟
等於考試時看到的都是熟悉的厝邊隔壁(台語)^^
那多親切阿
緊張少了一半
分數多了一半
申論型題目的考古題書裡都有補習班的擬答
可以幫助你了解這題考題要考什麼 要寫什麼拿分
所以考古題那一本參考書非常重要
如果預算真的有限
這一本一定要買
如果準備時間有限
這一本一定要念熟

第四要領~~縮小重點法條精讀~~
剛講過考古題重複考的機率很高
而且每一科常考的重點其實不多
以法律來講
我在念書前會做一個功課
先把補習班整理的法條考試重點拿來跟六法全書做個比對
考過三次以上的條文超重要
在六法上用色筆把條號標起來
考過兩次的也挺厲害 而且被出第三次的機率很高
所以也要用不同顏色標起來
這樣每一科都先整理一下常考法條
會突然發現輕鬆很多
因為要考的科目雖然很多 法條也多如牛毛
但真正必須要背得滾瓜爛熟的其實並不多
打擊範圍縮小後
就容易有目標有信心
這些被標出來的法條就是那種半夜被人叫起來抽考也能一字不漏背出來那種喔
至於其他法條也不是不用看
而是要翻過有印象
不要如果突然被考到你完全不知道有這條存在
那就離上榜差很遠囉~~

第五要領~~略讀與熟犢講義~~
選好教材 標好重點法條之後
接下來就是要把講義念熟囉
第一遍一定要全部讀過
不可以只讀重點....(但考試準備時間不多者不在此限)
這樣才不會如果突然出到冷門題目
你看著考卷流淚悔恨
以法科為例
多半考四題申論
四題中如果有一題你完全不知道在考什麼
等於從75分開始扣
其他三題要寫得超完美才有可能維持在60的上榜水準以上
你也知道這會是不可能任務
所以為了避免被出題老師突襲
講義的前幾遍一定要地毯式讀過
然後依著補習班老師提示的重點與你讀考古題的重點標示
這樣讀過幾遍之後就可以漸漸只看重點部份
然後把重點全部背起來
接下來應該要在考試前再把講義全部地毯式略讀一遍
確保考試前對於講義的每個角落都有印象
才能避免被打槍

第六要領~~講義搭配考古題~~
讀講義時為了避免失去興趣及枯燥
可以讀完一個段落之後
去做相關的考古題
測驗一下自己剛剛念的東西是唸到腦袋裡還是膝蓋裡
雖然有可能考古題考的範圍會超過你剛剛念的
但是這正好也提醒你
有哪些章節跟法條是可以考在一起 有相關聯性
那你也應該做個註記
這樣這些章節跟法條將來可以一起複習 一起背誦
同樣的
做考古題時如果發現概念或法條不清楚
也要把講義或法條翻出來
再讀一遍
確認自己能看懂也知道考古題答案從何而來
所以講義與考古題一定要搭配使用

第七要領~~以講義頁數定讀書計畫~~
剛買好書之後一定覺得百廢待舉
書都這麼新而考試迫在眉睫
要怎麼讀才不會心慌 才有系統阿??
我的方法就是用講義頁數定讀書計畫
一方面確保自己在考試前一定可以唸完全部講義
一方面訂好計畫後按部就班比較不傷腦筋也比較不緊張
我會以兩個小時作為一個單位 (單位時間個人可依自己喜好跟需求變動)
一個單位念一科
兩個小時大概可以念多少頁
就定個譬如30到50頁
這一科講義如果有300頁
那表示需要10個單位可以唸完一遍
這樣每一科需要的唸書時間就會清楚明確
全部算出來後再依自己念書時間搭配科目
做出把每一科都唸完的話的讀書計畫
像我準備律師法官考試時
大約一個半月可以唸完全部科目一遍
然後再唸第二遍 第三遍........
重複唸後 速度會加快
這時可以改變原來的讀書計畫
把讀書計劃表的時間每一單位念每一科的頁數增多
這樣越到後來可以越快複習完一科
很有效率也科科兼顧
在讀書計畫的擬定上
如果你是全職考生
每天24小時都可以唸書
你就可以把一天分成三時段
每一時段四小時
可以唸兩個科目
一天可以念六科
這樣每科齊頭並進
會比較心安
不會到考試前才發現有幾科根本來不及念或者跟它超不熟
而且不會一直唸同一科太無聊而拖延 恍神 沒效率
如果你是一邊上班一邊準備考試的考生
那你就得抓出自己可以唸書的零碎時間
可能要以半小時或一小時為一單位
早上出門前可以唸半小時
中午午休時可以唸半小時
回家後可以念兩個半小時
那這樣一天也可以唸到五個單位
看你要念幾科
訂好計畫後你會發現其實生活中除了讀書之外你還是可以有其他的休閒活動或者社交活動
這樣心情就不會沉重有壓力
比較可以保持體力與興趣跑到終點

第八要領~~隨時注意最新考訊~~
最新修改的法條 通過的大法官會議解釋 或者新聞熱點衍生的法律問題 (這是從考法律相關的角度來說,其他科目也可類推)
都有可能是今年的考試重點
所以準備考試時不能閉門造車
也要關心跟考試相關的考訊 新聞等
可以多利用補習班或相關網站的updated news或者考訊整理
然後自己做補充小卡片或者貼便利貼在講義上提醒自己
考試時不會忘記複習相關的東西
again, 考試時如果出現的是你熟悉的題材與議題
對穩定軍心跟發揮實力都有很正面的影響
所以注意考訊不是叫你拼命猜題目
而是不要放棄這種容易準備而且大家都在準備的素材
免得看到考卷時其他考生都在微笑點頭 振筆疾書
只有你搔頭晃腦 一臉茫然完全考不清楚在考什麼重點
那就上榜無望囉~~

第九要領~~身心健康才會考上~~
準備考試是長期戰
我不是詛咒你要考個十年八年才會考上
而是不管你要念多久考上
都會是至少三個月以上甚至經年的全力投入
尤其是還有工作 家庭等等其他方面要照顧的考生
準備考試到考上的時間勢必延長
那種壓力應該是大到想咬人
所以自己有自覺的保持自己身心健康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事 (有看到我用了幾個非常嗎?? 知道重要性了吧~~)
找到自己生活的頻率
有規律 有計畫 吃得飽 睡得著
穩定慢慢跑到考試那一天
你就至少贏了一半
千萬不要想唸書時就狂念個16個小時
不想唸書時卻狂歡頹廢一個禮拜
這種身心狀態的變動曲線過大
不適合用來準備考試
另外
拼命準備考試是為了未來更好的生活
所以不要把蠟燭在考試前就燒完了
錄取或工作資格可是不能繼承的啊
不注意身心健康拼得全身是病
只是一種愚蠢的消耗~~

以上心得
分享給想準備考試的你
祝金榜題名喔~~


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幼稚園大學

幼稚園大學 -- 龍應台

  這是一班大三的學生:聰慧、用功、循規蹈矩,標準國立大學的好學生。
  看完期末考卷,批完論文報告,我把總成績寄出,等著學生來找我:零分或是一百分,他們總得看著卷子的眉批,與我印證討論過之後,才能知道為什麼得了一百分或零分。
  假期過去了,新學期開始了,學期又結束了。


  學生來找我聊天、吃消夜、談功課;就是沒有一個人問起成績的事。有一個成績應該很好的學生,因為論文的注腳寫得零亂散漫,我特意大幅度地降低了他的分數,希望他來質疑時告訴他一個教訓:作研究,注腳與正文一樣重要。
  但是他也沒有來。
  等了半年之後,我忍不住了:“你們為什麼不跟教授討論成績?”
  學生面面相覷,很驚訝我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怎麼敢呢?教授會很生氣,認為我們懷疑他的判斷力,不尊重他的權威。去討論、詢問,或爭執成績,等於是跟教授挑戰,我們怎麼敢?”
  那麼,假設教授打了個盹,加錯了分數呢?或是一個不小心,張冠李戴呢?或者,一個遊戲人間的老師真的用電扇吹考卷來決定成績呢?
  逐漸的,我發覺在台灣當教授,真的可以“get away with murder”,可以做出極端荒唐過分的事而不致遭到學生的反抗,因為學生被灌輸了二十年“尊師重道”的觀念;他不敢。


  有一天,一個淚眼汪汪的女學生半路上攔住了我的車子:“有個同學扭傷了腳踝,你能不能送我們下山搭車回台北?我攔了三輛路人的車,他們都不肯幫忙!”
  好吧!於是淚眼汪汪的女學生扶來了另一個淚眼汪汪的人,一跛一跛的,進了我的車。
  下山只有幾分鐘的車程,可是車後兩個人拼命掉眼淚、吸鼻涕。受傷的哭,因為腳痛,想媽媽;沒受傷的也哭,因為她不知道如何處理這個情況。事實上,這個驚天動地的“情況”只需要兩通電話:第一通打給校醫,第二通打給計程車行,如此而已。
  我很驚異地看著這兩個女生哭成一團。她們今年廿歲,正在接受高等的大學教育。
  她們獨立處事的能力,還不到五歲。


  開始的時候,課堂上問學生問題得不到回音,我以為是學生聽力不夠,於是我把英語慢下來,一個字一個字說,再問,還是一堵死墻;於是改用國語,再問。我發覺,語言的問題其次,思想的貧乏才是癥結所在。
  學生根用功。指定的小說或劇本上課前多半很盡責地讀完。他能把故事的情節大綱說得一清二楚,可是,當我開始問“為什麼”的時候,他就瞠目以對——不知道,沒想過。
  他可以讀十篇愛倫坡的謀殺小說,每一篇都讀情,但不能夠綜觀十篇整理出一個連貫的脈絡來。他可以了解蘇格拉底為什麼拒絕逃獄,也明白梭羅為什麼拒絕出獄,但這兩個事件之間有怎樣的關係;他不知道。他可以說出詩人艾略特對藝術獨創與模倣的理論,但是要他對王三慶的倣畫事件發表意見——他不知道,他沒有意見,他沒學過,老師沒教過,課本裏沒有。
  我愛惜我的學生;像努力迎取陽光的黃色向日葵,他們聰慧、純潔、奮發,對老師尤其一片真情。但是,他們也是典型的中國學生:缺乏獨立自主的個性,盲目地服從權威,更嚴重的,他們沒有——完全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錯在學生嗎?


  當然不是。學生是一坯混沌的黏土,在教育者的手中搓揉成型。從小學到大專聯考這個漫長過程中的種種問題,暫且不談,讓我們看看這些“不敢”、“淚眼汪汪”、“沒有意見”的大學生正在接受什麼樣的高等教育。廿歲的人表現出五歲的心智,往往是因為辦教育的人對學生採取一種“抱著走”的育嬰方式。常常會聽到一些大學校長說,“我把學生當自己的兒女看待”,一派慈祥。他也真做得像個嚴父慈母:規定學生不許穿拖鞋在校內行走,上課不許遲到,周會時要正襟危坐,睡眠要足八小時,熄燈前要洗澡如廁,清晨六點必須起床作操,講話時不許口含食物,夏天不可穿短褲上課,看電影有害學業,看電視有傷眼睛,吃飯之前要洗手,等等等。
  我一直以為大學校長是高瞻遠矚,指導學術與教育大方向的決策人,而不是管饅頭稀飯的保姆,但這也暫且不提。這一類型的教育者的用心,毋庸置疑,當然是善意的,問題是,我們論“事”的時候,用心如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實際的後果, 而教育的後果何其嚴重! 這種喂哺式、育嬰式的大學教育剛好吻合心理學家Levy早在一九四三年給所謂“過度保護”(Overprotection)所作的詮釋:第一,給予過多的接觸——“有任何問題,隨時來找我” ;第二,禁止他獨立自主——“你不許……”;第三,將他“嬰兒化”——“乖,早睡早起”;第四,把自己的價值取向加諸其身——“你聽我的……”。在這種過度呵護的幼稚教育下成長的大學生,遇事時,除了“淚眼汪汪”之外又能做什麼呢?
  教育者或許會說:這些學生如果進大學以前,就已經學好自治自律的話,我就不必要如此提之攜之,喂之哺之;就是因為基礎教育沒教好,所以我辦大學的人不得不教。雖然是亡羊補牢,總比不教好。
  聽起來有理。其實是個因噎廢食的邏輯。這個學生之所以在小、中學十二年間沒有學會自治自律, 就是因為他們一直接受喂哺式的輔導, 那麼大學來繼續進行“育嬰”,這豈不是一個沒完沒了的惡性迴圈?把學生口裏的奶嘴拿掉,我們總要有個起點;大學不做,更待何時?再說,我們對大學教育的期許是什麼?教出一個言聽計從、中規中矩、不穿拖鞋短褲的學生,和教出一個自己會看情況、作決定、下判斷的學生——究竟哪一個比較重要?為了塑造出“聽話”、“規矩”的青年,而犧牲了他自主自決、自治自律的能力——這是我們大學教育的目的嗎?


  在生活上,教育者採取懷裏“抱著走”的方式;在課業上,許多教書的人就有用鞭子“趕著走”的態度。就上課點名這件小事來說。以學生出席與否作為評分標準的老師很多,他們的論點是:學生都有惰性,今天我逼你讀書,日後你會感謝我。
  這個說法也很動人,卻毫不合理。首先,我們不應該忘記,開一門課程最根本、最重要的目的在傳授知識,而不在鈴響與鈴響之間清數“少了幾頭牛”。照邏輯來說,如果一個學生不聽課就已經具有那門課所要傳授的知識,並且能夠以考試或其他方式證明他的程度,那麼他就沒有必要為了一個人頭點名的成規而來報到。歸根究底,這個“成規”當初之所以存在,只是為了幫助學生獲取這一門知識——讓我們在同一時刻同一地點去聽同一個人有系統的講——但是,一個學生,不論原因為何,已經擁有那個知識,那麼要他來作充數的形式就是舍本逐末,也是為師者見林不見樹的錯誤。
  反過來說,一個學生沒有那門知識卻一再缺課,教授當然要淘汰他,但淘汰的理由應該是:你沒有得到知識;而不是:你點名未到。上課出席率與知識吸取量並沒有因果或正比的關係。
  為師者“嚴”,我絕對贊同;愈嚴愈好。但是那份“嚴”與“逼”必須在實質的知識上,不在僵化的形式上。換句話說,教授可以用比較深奧的教材,出比較靈活的考題,指定比較繁重的作業,來逼使學生努力。但他如果尊重學生是一個有自主判斷能力的成人。他就沒有理由拿著鞭子把學生抓到教室裏來;充其量,作老師的只能嚴肅地說:上不上課在你,努力不努力也在你;你要學會如何為自己的行為擔負後果。從小學到高中,我們的學生已經在“鞭策”之下被動了十二年,如果最後的大學四年他們也在鞭子下長大——他們會長大嗎?畢了業之後又由誰來執鞭呢?


  這種“趕著走”的鞭策教育貽害極深。學生之所以不能“舉一隅而以三隅反”,固然是因為在“抱著走”、“趕著走”的過程中從來沒有學過如何去思考,有一個實質上的困難使他即使想開始也不可能。
  信仰鞭策教育的人不相信學生有自動好學的可能。於是設置了七七八八的課目,塞滿學生的時間。大一的學生,譬如說,一星期就有三十多個小時的課。大四的課少了,有些系就強迫學生修額外的學分,作為防範怠惰的措施。
  可是我面臨一個巨大的難題。
  文學是思想;每一小時的課,學生除了必須作兩小時的課前預讀之外,還得加上三小時課後的咀嚼與消化,否則,我付出的那一小時等於零。文學,也不是象牙塔裏的白日夢;學生必須將那一小時中所聽到的觀念帶到教室外面、校園外面,與廣大的宇宙和紛擾的現實世界銜接起來。否則,這個新的觀念也等於零。
  這些,都需要時間與空間,可是學生辦不到。他們的課程安排得滿滿的,像媒婆趕喜酒一樣,一場接一場。他們的腦子像一幅潑了大紅大紫、沒有一寸留白的畫。
  如果怕學生怠情,我們應該增加學分時數強迫學生把“身體”放在教室裏呢,還是應該加深加重課程的內涵使學生不得不把整個“心”都投入?這是不是又牽涉到一個本末的問題?
  我們如果不給學生時間與空間去思考,我們又怎麼能教他們如何思考呢?
  在國外教書的那許多年,我踏出教室時常有生機盎然的感覺,因為在與學生激烈的反應與挑戰中,我也得到新的成長。在這裡,走出教室我常有被掏空的感覺,被針刺破了的氣球一般。學生像個無底的撲滿,把錢投進去、投進去、卻沒有什麼驚奇會跳出來,使我覺得富有。


  說學生缺乏自治自律的精神,說他們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其實還沒有碰觸一個更基本的先決問題:我們的教育政策究竟希不希望教出獨立自主的學生來?答案若是否定的,這篇文章便毫無意義,可以燒掉。我是在假定我們的社會有意造就獨立自主的下一代的大前提之下寫這篇檢討。可是,如果這個假定的大前提是對的,為什麼我們在思想的訓練上,還是採取“騎著走”的方式?
  一方面,學生懦弱畏縮,成績有了失誤,不敢去找老師求證或討論。教授解錯了題目,不敢指出錯誤,大家混混過去。對課程安排不滿,不敢提出異議。不願意被強迫住宿,卻又不敢到訓導處去陳情。私底下批評無能的老師、社團的限制、課外活動的規則,或宿舍管理方式,可是又不敢光明正大地對當事機構表達意見。偶爾有人把批評寫成文章,要在校刊上發表——“不必試,會被壓下來!”學生很肯定地說,“反正沒有用,我畢了業就到美國去!”
  另一方面,作老師的繼續努力強調“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連學生少鞠一個躬都當作對五千年中華文化與民族的背叛。“尊師重道”這四個字在歷史上的意義我不去談,在現代講究分工與專業的社會裏,卻很有商榷的餘地。“重道”毋庸置疑;對知識的肯定與尊重是教育之所以成為制度的基礎。但是“尊師”,如果指凡“師”必“尊”——只因為這個人在這個位子——那就是鼓勵盲目地服從權威。到處都有誤人子弟的師,有不學無術的師,更有招搖撞騙的師;我們有沒有權利要求學生“尊”無“道”的“師”?
  學生怯懦畏縮,是他們缺乏勇氣,還是我們迷信自己的權威,又缺乏自信,不敢給他們挑戰的機會?
  我們若真心想培養出有能力“慎思、明辨、篤行”的下一代,為什麼又懼怕他因為“慎思、明辨”而對我們的權威造成威脅?
  台灣的大學在師資與設備上,比我自己的學生時代要進步得很多很多。中國學生的聰慧、誠懇,與一心想討好老師的認真努力,常常深刻地感動我。而學生資質愈好,這種幼稚化的大學教育就愈令我焦急難過。辦教育的人,或許本著善意與愛心,仍舊習慣地、固執地,把大學生當“自己的兒女”看待,假定他們是被動的、怠惰的、 依賴的。 這個假定或許沒錯,可是教育者應對的方式,不是毅然決然地“斷奶”,而是繼續地呵護與控制,造成一種可怕的惡性迴圈。
  令我憂心不已的是.這些“不敢”、“淚眼汪汪”、“沒有意見”、“不知道”的大學生,出了學校之後,會成為什麼樣的公民?什麼樣的社會中堅?他能明辨是非嗎?他敢生氣嗎?他會為自己爭取權利嗎?他知道什麼叫社會良知、道德勇氣嗎?
  恐怕答案全是否定的。
  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遠,真心要把台灣治好,我們需要能思考、能判斷、有勇氣良知的公民;在位在權的人必須張開手臂來接受刺激與挑戰。如果我們真心要把教育治好,為這個民族培養出能思考、能判斷、有勇氣良知的下一代,那麼辦教育的、教書的,就不能迷信自己的權威;他也要禁得起來自學生的刺激與挑戰。


把我們的大學生當“成人”看吧!給他們一個機會,不要牽著他的手。

深水無聲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政治家、航海家華爾特﹒雷利(Walter Raleigh 1552─1618)曾經
寫過一首名為《沉默的戀人》的詩,他在詩中把激情喻為流水,
詩中寫到:"流水比喻激情最妥,淺水淙淙而深水無聲;恰如情思倘若傾吐,可知心底了無深情。

戀人如若甜言蜜語,骨子裡就會虛情假意。

其實,人世間的真誠與善良又何嘗不像流水一樣,並不需要刻意的去誇張和宣揚,
人只有在平靜與祥和的心態中才能達到崇高的思想境界。

小時候曾聽一個老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天上午,有一位父親邀他的兒子一同到林間漫步,
他的兒子高興的答應了。父子倆在一個彎道處停了下來。

在短暫的沉默之後,父親問兒子:除了小鳥的歌唱之外,你還聽到了什麼聲音?

兒子仔細的聽了幾秒鐘之後回答父親:我聽到了馬車的聲音。

父親說:對,那是一輛空馬車。

兒子驚奇的問他的父親:我們又沒看見,您怎麼知道那是一輛空馬車?

父親答道:從聲音就能輕易的分辨出是不是空馬車。馬車越空,噪音就越大。

後來兒子長大成人,每當他看到口若懸河、粗暴的打斷別人的談話、自以為是、
目空一切、貶低別人的人,他都感覺好像是父親在自己的耳邊說:馬車越空,噪音就越大。

那些有渡河經驗的人,在涉水之前,總會習慣地抓起一塊石頭投入水中以估計水深。

水花濺得越高,河水也就越淺。

相反,那濺不起多大水花、聽不見多大水聲的地方必定深不可測……靜水流深,深水無聲。
馬車越空,噪音就越大。不顯山,不露水,不虛張,想必做人,也該如此吧!
以此來品人和感悟人生,我們將會注意到以平心靜氣的口吻與別人的談話
可以避免爭吵以及學會更多的傾聽別人的聲音而不是一味的強調自己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