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何以

何以慰別離?耳後玳瑁釵。
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

攪拌機使用前後注意事項

使用前:
1.機器是否已安置於定位,並且穩固固定不會搖晃?
2.電源是否已依照機身銘板所示正確接續正確電源,電線是否已固定妥當?
3.攪拌器具與攪拌缸是否已配合中性清潔劑清洗乾淨?
4.攪拌缸(桶)與攪拌器是否穩固的固定於機器本體上?(螺旋式攪拌機則不需檢查這點)
5.場地總電源是否已開啟?機器是否於OFF狀態?
6.開啟機器電源,依隨機所附的說明書,檢查攪拌機動作是否正常,動作是否正確。

使用中:
1.將配方材料放置於攪拌缸(桶)後,依操作說明書調整所需的攪拌條件設定。
2.確認機器安全護蓋已蓋上(有附安全護蓋的攪拌機試用)。
3.啟動機器。
4.攪拌完成後,關閉機器電源,取出攪拌好的物品。

使用後:
1.確認機器於停機狀態,並關閉機器總電源。
2.將攪拌缸餘料取出。
3.將攪拌缸與攪拌器具配合中性清潔劑清洗乾淨,並擦拭乾淨。
4.使用抹布將機器安全護蓋及機身擦拭乾淨。抹布不可過濕,以防水氣進入使機器電器原件受損。
5.將攪拌器具與攪拌桶放置於定位收存。(螺旋式攪拌機不適用)

注意事項:
1.依照機器所示容量使用,並請勿任意使用於不適用或非攪拌用途上。
2.使用時,機器上所有護蓋必須關上,除非由專業人員進行檢修才可打開。
3.操作人員應著標準工作服,綁好頭髮戴上帽子。
4.避免著寬鬆衣物或長型工作物等接近及伸入機器內部。
5.注意運轉時,除操作者外,人員勿靠近機器,操作者也不可將身體靠在機器上。
6.操作各控制開關鈕請以手指操作不可經由其他器具。
7.機器及安全護蓋上勿放置物品。
8.不可加入大冰塊,請使用製冰機碎冰塊。






桌上型的攪拌機,真的不適合用來打麵團。尤其是含水量較低的麵團!(麵包麵團的含水量約
60%,更別提饅頭麵團的含水量可能只有40%不到......)


桌上型攪拌機用在烘焙教室或一般家庭自用上,的確是還不錯使用。不過,大部分都用在做小西點,或是打發鮮奶油等。如果要用在打硬麵團,只能盡量減少攪拌量。並且使用最低速(一速),配合攪拌勾一起使用。

而麵團快成型時,大部分都會轉到高速。這時候如果麵團量過多的話,很容易造成攪拌機的馬達過熱。(一般桌上型,應該只有1/4馬力)所以,建議是在轉換到高速時,減少運轉的時間。如此一來,可以保護機器,延長使用壽命。

其次,大約3個月左右進行一次保養!將機頭蓋打開來,檢查驅動皮帶的鬆緊度並調整,需要添加潤滑油的也一並整理一下,如此一來也可以確保機器的攪拌效果與壽命。

總而言之,桌上型的攪拌機,盡量避免打硬的材料,與高筋性的麵團。如果無法避免時,盡量打少些!分批次打!都是保護機器的好方式喔!

至於,攪拌機的品牌很多。小林、士邦、賀冠、好友!族繁不及備載!找個離你家近的,這樣將然若不幸遇到維修的問題,也會好處理的多喔。

讀書的方法

張五常
首先聲明,我要談的是為知識而讀書的方法,不是為考試而讀書的方法。後者,香港的學生都是專家——猜題目、背課文之能,世間少有。但為知識而讀書可以幫助考試,為考試而讀書卻未必可助知識的增長。知識是讀書的目的,考試只是一個方法。然而香港學生(或教育制度),卻很顯然地將兩者顛倒過來。

我可在四個大前提下給學生們建議一些實用的讀書方法,若能習慣運用,不但可以減輕考試的壓力,而對更重要的知識投資可能會事半功倍。

一、以理解代替記憶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課程比較容易記得。但理解並不輔助記憶——理解是記憶的代替。強記理論不僅是很難記得準確,當需要應用時,強記的理論根本無濟於事。明白了理論的基本概念及含義,你會突然覺得你的記憶力如有神助。道理很簡單,明白了的東西就不用死記。但理論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準確性。理解愈深愈準確,記憶就愈清楚,而應用起來就愈得心應手。所以讀書要融會貫通——理論上的不同重點的連帶關係要明白;要徹底——概念或原則的演變要清楚。要在這些方面有顯著的進步易如反掌,而學生也不須多花時間,他只要能改掉三個壞習慣,一年內就會判若兩人。

第一個壞習慣,就是上課時「狂」抄筆記。筆記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無的。這是因為抄筆記有一個無法補救的缺點——聽講時抄筆記分心太大!將不明白的東西抄下來,而忽略了要專心理解講者的要點,是得不償失。筆記有兩個用途。把明白了的內容,記下要點。但若覺得只是記下要點都會引起分心,就應放棄筆記。明白了講者的內容,是絕不會在幾天之內忘記的。很多講者的資料在書本上可以找到,而在書本上沒有的,可在課後補記。老師與課本的主要分別,就是前者是活的,後者是死的。上課主要是學習老師的思想推理方法。在課上聽不懂的,若見同學太多而不便發問,就可用筆記寫下不明之處,於課後問老師或同學。換言之,用筆記記下不明白的要比記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個壞習慣,就是將課程內的每個課題分開來讀,而忽略了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係,理解就因此而無法融會貫通。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將每一個課題分開讀,強記,一見試題,不管問甚麼,只要是似乎與某課題有關,就大「開水喉」,希望撞中。要改這個壞習慣,就要在讀完某一個課題、某一章、或某章中可以獨立的某一節之後,要花少許時間去細想節與節、章與章、或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係。能稍知這些必有的連帶關係,理解的增長就一日千里。因為在任何一個學術的範圍內,人類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開來讀,會覺得是多而難記;連貫起來,要知要記的就少得多了。任何學術都是從幾個單元的基礎互輔而成,然後帶動千變萬化的應用。學得愈精,所知的就愈基本。若忽略了課題之間的連慣性,就不得其門而入。

第三個壞習慣,主要是指大學生的,就是在選課的時候,只想選較容易的或講課動聽的老師。其實定了某一系之後,選課應以老師學問的淵博為準則,其他一切都不重要。跟一個高手學習,得其十之一、二,遠勝跟一個平庸的學得十之八、九。這是因為在任何一門學術裡面所分開的各種科目,都是殊途同歸。理解力的增長,是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異。老師若不是有相當本領,就不能啟發學生去找尋不同科目之間的通論。

二、興趣是因思想的集中而燃燒起來的
我們都知道,自己有興趣的科目會讀的較好,但興趣可不是培養出來的。只有思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產生興趣。可以培養出來的是集中的能力。無論任何科目,無論這科目跟你的興趣相差多遠,只要你能對之集中思想,興趣即盎然而生。

對著書本幾小時卻心不在焉,遠比不上幾十分鐘的全神貫注。認為不夠時間讀書的學生,都是因為不夠集中力。就算是讀大學,每天課後能思想集中兩三小時也已足夠。要培養集中力也很簡單,第一:分配時間——讀書的時間不需多,但要連貫。明知會被打擾的時間就不應讀書。第二:不打算讀書的時間要盡量離開書本——「餓書」可加強讀書時的集中力。第三:讀書時若覺得稍有免強,就應索性不讀而等待較有心情的時候——厭書是大忌。要記著:只要能集中,讀書所需的時間是很少的。

將一只手錶放在書桌上,先看手錶,然後開始讀書或做功課。若你發覺能常常在三十分鐘內完全不記得手錶的存在,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能於每次讀書時都完全忘記外物一小時以上,你就不用擔心你的集中力。

三、問比答重要
很多學生怕發問的原因,是怕老師或同學認為他問的太淺或太蠢,令人發笑。但學而不問,不是真正的學習。發問的第一個黃金定律就是臉皮厚!就算是問題再淺,不明白的就要問;無論任何人,只要能給你答案,你都可以問。

從來沒有問題是太淺的。正相反,在學術上,有很多重要的發現,都是由三幾個淺之又淺的問題問出來的。學術上的進展,往往要靠「盲拳打死老師傅」。很多作高深研究的學者之所以要教書,就是因為年輕學生能提出的淺問題,往往是一個知得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雖然沒有問得太淺這回事,但愚蠢的問題卻是不勝枚舉。求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學甚麼問題是愚蠢或是多餘。若不發問,就很難學得其中奧妙。

老師因為學生多而不能在每一個學生身上花很多時間,認真的學生就應該在發問前先作準備功夫,這功夫是求學上的一個重要過程。孔子說得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要分清楚「知」與「不知」,最容易的就是作發問前的準備功夫。這準備功夫大致上有三個步驟:第一、問題可分三類——A、「是甚麼?」,B、「怎麼辦?」,C、「為甚麼?」。學生要先斷定問題是哪一類。A類問的是事實;B類問的是方法;C類問的是理論。問題一經斷定是哪一類,學生就應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哪方面的,因而可免卻混淆。若要問的問題包括是多過一類的,就要將問題以類分開,這一分就可顯出自己的「不知」所在。第二、要盡量將問題加上特性。換言之,你要問的一點是愈尖愈好。第三、在問老師之前,學生要先問自己:問題的答案是否可輕易地在書本上找到?若然,就不應花老師的時間。大致上,用以上的步驟發問題,答案是自己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的。若仍須問老師的話,你發問前的準備工作,會使他覺得你是孺子可教。

四、書分三讀——大意、細節、重點
學生坐下來,對著書本,拿起尺,用顏色筆加底線及其他強調符號,讀了一遍,行行都有記號,這是毀書,不是讀書。書要分三讀:

第一讀是快讀,讀大意,但求知道所讀的一章究竟是關於甚麼問題。快讀就是翻書、跳讀,讀字而不讀全句,務求得到一個大概的印象。翻得慣了,速度可以快得驚人。讀大意,快翻兩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第二讀是慢讀,讀細節,務求明白內容。在這第二讀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鉛筆在頁旁作記號,但其他底線或記號卻不可用。第三讀是選讀,讀重點。強調記號是要到這最後一關才加上去的,因為哪一點是重點,要在細讀後才能選出來。而需要先經兩讀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沒有經過一快一慢,選重點很容易會選錯了。

在大學裡,選擇書本閱讀是極其重要的。好的書或文章應該重讀又重讀;平凡的,一次快讀便已足夠。在研究院的一流學生,選讀物的時間往往要比讀書的時間多。

雖然我在以上建議的讀書方法是著重大學生,但絕大部分也適合中小學生學習。自小花一兩年的時間去養成這些讀書的習慣,你會發覺,讀書之樂,實難以為外人道。

麵包缺陷分析

  • 麵團不膨脹
  1. 酵母老化
  2. 用於活化酵母的水溫過低或者過高
  3. 麵團太硬
  4. 發酵的環境溫度太低
  • 麵包在烘烤時塌陷
  1. 麵團膨脹過度 
  • 麵包側面沒有變成棕色
  1. 烤盤太光滑,從側面反射大量的輻射熱
  2. 烤盤擺放過密
  • 麵包側面裂開
  1. 烤爐溫度太高
  2. 發酵不充分
  3. 整形方法不正確
  • 麵包頂部開裂
  1. 麵包冷卻過快,可能是擺放在通風的位置,導致熱量散失過快
  2. 麵團太硬
  3. 麵團沒有攪拌均勻 
  • 麵包屑容易剝落
  1. 麵團攪拌不均勻
  2. 加入過多麵粉
  3. 發酵環境溫度太高
  4. 發酵時間太長
  5. 烤爐溫度過低
  • 麵包底部太軟
  1. 麵包在烘烤以後沒有及時放到鋼絲架上冷卻
  • 麵包表皮太厚
  1. 麵粉太多
  2. 發酵不充分
  3. 烤爐溫度過低
  • 麵包質地太結實、沉重
  1. 麵粉過多
  2. 發酵不充分
  3. 麵粉種類使用不當,比如使用過多全麥麵粉或者黑麥麵粉 
  • 麵包內部潮濕,外皮粗糙
  1. 發酵不充分
  • 麵包太乾,有粗糙的顆粒感
  1. 加入太多麵粉
  2. 揉麵團的程度不足
  3. 發酵過久
  4. 烤爐溫度太低 
  • 麵包有深色的條紋缺陷
  1. 原料攪拌或者揉麵不均勻
  2. 麵碗刷油太多
  3. 發酵過程中麵團沒有覆蓋
  • 麵包內有大的氣孔
  1. 在整形時,排氣不充分
  2. 烘烤前醒發時間太長
  • 麵包聞起來或者嘗起來有酵母味
  1. 發酵時間太久
  2. 發酵環境溫度過高
  • 麵包有酸味 
  1. 發酵環境溫度太高,因此麵團發酵過快 
  2. 烘烤前醒發時間太久

麵包缺陷分析 轉貼及整理自http://sweetscience.blogbus.com/logs/8042416.html
資料來源:Kingarthur.com  -   The Dough Does Not Rise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什麼是BRB?TTYL?

brb= 馬上回來囉...be right back~

ttyl=晚點再聊....talk to you l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