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肥料成份解析

農作物生產,除了注意農藥噴灑會造成毒害,你可知不當使用肥料也會造成環境污染及毒害?

[肥料的種類:]
肥料可以分為有機肥料化學肥料

[有機肥料:]
有機肥料是指植物枝葉或動物糞便等有機物分解後產生的肥料。

這種肥料的效果很慢,成份也不均勻,但有效期間長,而且有改良土壤質地的作用

通常都在種植前加在土壤中做基肥
有機肥料因為分子大,有機質含量高,需要慢慢的分解成更小的分子植物比較方便吸收。一般而言,我們會把它拿來當基肥,或需要增加土壤有機質時使用,以栽培玫瑰花而言,添加有機肥來增加土壤有機質是相當重要的工作。
有機質肥料發酵不完全時 ,未腐熟的有機物會造成微生物大量繁殖,易使蔬菜遭受病害或被代謝物質毒害。土壤鹽害,易發生於密集栽培的設施溫網室,由於過量施用有機質肥料與化學肥料,又缺乏雨水淋洗作用,造成鹽分累積。

重金屬累積則與有機質肥料品質有很大關係,即使都具有肥料登記證檢驗合格,不同品牌之間重金屬含量的差異卻非常大,原則上,天然的植物性有機資材重金屬含量都比較低。腐熟度高的有機質肥料可從氣味及顏色做粗略判斷,無惡臭味、黑褐色、具中等疏鬆性,或利用種子發芽試驗及蚯蚓試驗判斷。
農友選擇有機質肥料首先應瞭解設施內耕作土壤的特性,才能給予適當且均衡的養分同時改良土壤,其次要考量種植蔬菜的需肥量,依據需求換算合理的有機質肥料用量。

假 設蔬菜每 公頃 需氮素 120 公斤 ,有機質肥料含氮 2.5 % ,含水量 30 % ,設施面積 0.03 公頃 ,則有機肥用量 = 120 × 0.0 3 ÷ (1 – 30 %) ÷ 2.5 % × 1.25 = 260 公斤 。

其中 1.25 為禽畜糞及豆粕類堆肥的礦化係數,緩效性堆肥如蔗渣堆肥、樹皮堆肥等 , 礦化係數可用 2.0 計算。

有機質肥料應選擇腐熟度高且符合國家標準品目規格者,勿連續多年使用相同的品牌,也應視土壤環境隨時調整。

在設施內,合理化施肥的觀念更顯重要,唯有正確的施肥管理,才能培育出健康的土壤與栽培出優良又安全的蔬菜。
有機肥最好的使用方法應是在種植前先把肥料和土壤拌勻,靠微生物把有機氮分解成植物能吃的硝酸態氮,把土壤的微生物養好,接著栽種作物,才會長得好。
[化學肥料:]
化學肥料是直接作成銨態氮和硝酸態氮,而有機肥有微生物活動,有機質會與土力結合,化學肥料則沒有經過分解的過程,會把微生物破壞掉。

化學肥料是人工製造的肥料,種類很多。

一般供家庭園藝使用的都是完全複合肥料,含有氮、磷、鉀三要素,有些還參合了其他微量元素或農藥等。

化學肥料的成份比例在包裝袋上都會註明,例如10:20:30就表示含有10%的氮肥,20%的磷肥和30%的鉀肥。
基肥,簡而言之就是在植物栽培時把肥料放在根部底下,讓植物可以長期吸收,植物吸收肥料大部份是靠根部吸收(當然葉面也可以吸收液態肥料),所以基肥的施用就成為非常重要的工作。

通常我們把肥料及土壤適度的混互打底,再輕輕的舖上一層土壤,再把心愛的植物放在上面, 旁邊再把土壤填實。就完成了種植工作,相對的也把基肥施在根部的底下了。

而基肥我們還是建議用有機肥比較好,也可以長期保持土壤的建康。故以盆花而言,每一次換盆時也是施用基肥的好時機。
追肥,就是把肥料放置在已種植好的植物旁邊,依照各種肥料的說明書施用即可。

由於化學肥料成份單純可以讓植物直接吸收,追肥我們常用化學肥料,追肥也可以用液態肥料噴灑在葉面上,我們稱之為葉面施肥(蘭科植物比較常用)。

[化學肥料的使用:]
不同的化學肥料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像前述的臺肥12號和「魔肥」可以灑在土壤表面或混在土壤內使用,「花寶」可以泡成水溶液灌施在土壤裡或噴灑在葉面上。

但所有的化學肥料使用時都有一項共同的原則,就是要「少量多次」,例如某種肥料每次的用量是5公克,寧可每次使用2.5公克,分兩次使用,也不能一次使用5公克以上的量。
[肥料濃度:]
肥料的濃度太高時,植物會脫水死亡,俗稱「鹹死」,或稱之為「鹽害」。

鹽害產生時,在土壤表面可以發現一些白色似鹽般的粒子,這時就要設法大量澆水,直到土壤中過多鹽類被沖洗掉為止。

施肥還有一項原則,就是要先澆水後施肥,土壤乾燥時不可施肥,尤其使用水溶性肥料時特別要注意這一點。

[用量:]

肥料的施用量也因植物生長期而異,植物生長旺盛時和開花前需要施較多肥料,冬天低溫和休眠期就要減少施肥,甚至不要施肥,視植物生長季節而定。

[不當施肥的結果:]
很多市面上的蔬菜常常可以驗出過量的硝酸鹽,這是現代農業發展造成生態環境的污染大浩劫。如果喝的水硝酸鹽含量超過100ppm,小孩就會有藍嬰症。一開始可能是各別的個人有硝酸鹽中毒的危險(硝酸鹽中毒:藍嬰症(缺氧)、致癌),久而久之,只要不管控農業的氮肥使用,剩餘未吸收的氮肥排到水中,可能就會從蔬菜硝酸鹽含量過高的問題,慢慢演變成聯我們使用的自來水都硝酸鹽含量過高,而這10年來,水的硝酸鹽含量已經增加了一倍,
(藍嬰症的症狀:)
血液缺氧造成嘴唇手指等末梢神經發黑,當時判定村落得到藍嬰症的原因是因為自來水硝酸鹽汙染的問題,也造就歐美礦泉水的發展。
80%的硝酸鹽會隨著排尿排掉,20%的硝酸鋰子會儲存在人體,硝酸鹽在口腔中會變成亞硝酸離子,之後再轉變成亞硝胺,就變成致癌物質,在1973年歐洲開始做硝酸鹽安全攝取量的限定,長時間硝酸鹽中毒,臉與手指會發紫,所以對排尿不順的人造成的危害更甚,未來可能會造成糖尿病的大爆發。
完全吃素的朋友,如果臉色比較暗沉,可能是長時間硝酸鹽中毒的狀態。
1973年聯合國就針對飲用水設定了硝酸鹽標準,一般成人吃進去的硝酸鹽百分之二十會殘留在體內,另外百分之八十會隨尿液排出,硝酸鹽更有致癌的危險,而在1980之後的各種研究報告中發現,人體攝入的硝酸鹽絕大部分來自蔬菜,2001 歐盟修訂了蔬菜硝酸鹽含量標準,各國也紛紛制定了自己的標準。因為過多的氮會造成過多硝酸鹽,因此歐盟有機農業規範明定每公頃農地不允許施用超過170公斤的氮素,但是在台灣曾經測過某農地的氮肥使用量,是此標準的六倍。
根據醫學研究,人體攝入的亞硝酸鹽,在細菌作用下,會被還原成亞硝酸鹽,並可進一步形成強力的致癌物質亞酸銨。
兩大危險:降低紅血球攜氧能力、致癌性
高硝酸鹽蔬菜,本身是虛胖,炒的時候會生一堆水,這些都是不好的狀況。
氮肥施用太多,其他礦物養分不均衡,光合效率低,蔬菜生長生理失調,蔬菜的硝酸鹽含量即容易發生超高的情形。
農民為求迅速增加產量,大多早已習慣大量施用氮肥。
忽略了植栽在不同生理期,需要不同肥份,農友施放有機肥也要了解內容成分,盲目的購買有機肥,盲目的放入土壤,一般的有機肥氮比例都高,於是常造成過度的氮肥,這很浪費農友的金錢,而且對消費者也不健康,高硝酸鹽的蔬菜營養低又有致癌的風險。
台灣原始土壤幾乎都缺硼,雖然目前尚未證實人體需要硼,但植物很需要,蔬菜又比禾本科植物更需要硼,需要量大約是10倍。結球、根菜、豆類、茄果需硼量又更高.
大部分蔬菜的需求量鉀>氮>鈣=或>磷=或>鎂,每種青菜需肥性又有所不同。台灣沒有鉀,但是有氮(禾本科植物的固氮,或是打雷造成)、有鈣、有鎂。
[施肥過量會導致:]
(一)降低植物對水分的吸收
土壤中鹽分太高時,會使得土壤水勢能(water potential)降低。水是由水勢能高的地方流向勢能低的地方。當土壤水勢能因鹽分累積而降低時,植物根部吸水的能力便因此而降低,導致脫水死亡。
一般認為土壤水勢能在-15巴(bar)時,會引起植物的永久凋萎。水勢能愈低,水的電導度愈高,利用電導度測值估算水勢能,其關係可依下式換算:
鹽分濃度造成的水勢能(bar)≒-0.39×ECe(dS/m)
式中ECe是土壤飽和抽出液。在一般蔬菜田或花卉園耕作情況下,不可能存在水飽和的狀況,而是土壤含水量大概在飽和含水量的60%,甚至更低。因此,鹽分實際濃度會比飽和抽出液所測得更高,水勢能更低,植物更難利用水分。
(二)肥料鹽成分對植物的影響
鹽分累積因成因不同,造成的鹽分成分也不同。例如有些鹽分地,鹽分來自海水,因此鈉和氯離子特別多。一般農用土壤鹽分的累積,多是施肥,以及管理不當所造成,其成分多為肥料成分或其副成分。黃紋賓(1993)在永靖地區調查一非洲菊土壤的銨態氮高達695mg/kg,這麼高的銨濃度,能使植物直接受到氨的毒害,植物體中過多的銨離子,會對細胞膜造成傷害,降低其通透性,葉子捲曲,嚴重者植物死亡。
(三)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活性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擔任營養元素轉化的角色,例如有機質的分解(把大分子有機物轉化成小分子)、礦質化(把有機物轉化成無機物)、硝化作用(把銨態氮轉化成硝酸態氮)、生物固氮(把植物無法利用的氮氣轉化成植物可以利用的銨態氮)等。由於鹽分的累積,土壤中的生物運作多少受到制,而不利於作物的生長。高電導度亦抑制土壤中尿素水解酵素、磷酸酯酵素,以及固氮酵素的活性。硝化作用被抑制,土壤中累積過多的銨態氮,造成氨的毒害,尿素水解酵素的功能在分解尿素使其形成銨與二氧化碳,磷酸酯酵素使有機態的磷礦化成無機態的磷,植物只能吸收無機態的磷。
(四)導致養分不平衡
在鹽害土壤中,植物所需要的養分通常都是過剩的,但是卻常出現某些元素的缺乏徵狀。其實並不是必需元素的絕對量有所缺乏,而是因為元素間的比例不對,造成的拮抗作用所導致。

最常見的例子是銨的吸收量太多時,造成鉀的吸收不足,此並不是因為土壤中鉀含量不夠,而是銨太多的原因。
(五)導致土壤物理性變差
鹽害土壤中,常有一層鹽類結晶覆蓋在土壤表面部份佔據土壤孔隙,因此灌溉時,水分無法順利入滲土層內部,若不注意,則只有土壤表面濕潤,而內部還是乾燥的。並且土壤通氣性變差,土壤內部空氣無法與外部空氣順利交換,大量的二氧化碳累積在土壤中,造成作物生長不良。
(六)導致生物相的不平衡
鹽分的累積,且常是連作的情形下,土壤原有的生物相失去平衡,原有的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降低,整個土壤生態系無法接受外來病原菌的沖擊,其抑病能力將比原來的土壤降低,致容易使作物得病。
(七)導致土壤酸化
作物吸收的陽離子量大於陰離子量時,為了維持作物體內的電中性,會將氫離子或帶正電的有機酸排出根部外,使得土壤變酸。譚鎮中(1995)在菊花園發現多肥的菊花根圈土壤的pH值比畦溝土壤降低2.0單位。
大量施用銨態氮肥(如硫酸銨),銨態氮進行硝化作用時,釋出的氫離子將使土壤變酸。土壤酸化後,對作物生長有許多不利的影響。如減少鉬、硼、鈣、磷對植物的有效性,以及增加鋁、鐵、錳的毒害,對土壤微生物活動亦有不利的影響。

[施肥基本原則:]
1. 施肥要把握適時、適量的原則,亦即在植物需要時供應,不需要時停施;供應切忌過量,否則易生肥害
2. 植物在生長旺盛時最需營養,此時宜施追肥生長緩慢的休眠期、在根部仍具活性時施用基肥,經根部吸收貯藏可供來年生長所需。
3. 施肥過量會引起肥害,尤其是速效性肥料,必須依照標示濃度施用或分次多次少量施用,切勿擅自提高濃度或用量。
4. 植物移植或換盆時,可用有機肥料或緩效性化學肥料作基肥,待生長完全恢復後,已見新芽萌發,再開始施用追肥。
5. 土壤太乾時,應先澆水濕透,待稍乾時再施肥;雨水太多時亦不宜施肥,以免肥料流失。

[合理化施肥:]
農作物合理的施用肥料,是農民在選擇適當品種栽培,並已做好病蟲害防治的植物保護措施下,還能夠增加農作物產品品質與產量的唯一方法與物質。根據資料顯示,台灣地區農 田單位面積的肥 料使用量偏高,有加強合理化施肥宣導的必要。合理化施肥就是要 農民依據 農作物品種的生長特性,配合土壤條件與特性,肥料的種 類、特性與施入土壤後對作物的生 長反應,作為農田施用量及肥料 施用方法的依據,如此才可避免農田肥料施用過多,除了浪 費肥料 資源外直接影響農作物產品品質與產量,甚至會造成土壤品質劣 化,及污染環境如地 下水受氮肥污染,使硝酸鹽(NO3)濃度過高等 不良效果。
作物的生長需自環境中攝取植物必需營養元素,包括碳(C)、氫 (H)、氧(O)、氮(N)、磷(P) 、鉀(K)、硫(S)、鈣(Ca)、鎂(Mg)、鐵(Fe)、錳(Mn)、鋅(Zn)、銅(Cu) 、硼(B)、鉬(Mo)、氯 (Cl)等十六種。供作物正常生長,完成其生命週期,因這些元素在 作物體內的功用無法以其他 元素代替,且直接參與作物體內的代謝作用,如構成細胞的組成 物質或參與細胞的生理、生 化作用,構作酵素的組成分,催化酵素反應,維持細胞膨壓、及 電解質平衡等作用。
這些必要元素的吸收型態,在十六種元素中,碳、氫、氧係吸收自水(H2O)及空氣中的二 氧化碳(CO2)與氧氣(O2),其餘十三種必需元素則大部分由作物根部自土壤中以無機離子或分子的化學型態吸收,土壤中這些營養元素的來源,大部分由土壤礦物風化或土壤中的有機物 礦質化而來,雖然作物的生長發育所需的養分元素多寡不同,但其在作物體內的作用及重要 性卻是相同,當任何一種中要素缺乏時,作物就無法正常生長,並呈現典型缺乏徵狀,則必 須靠施肥來補充土壤的不足供給量,相反的,當某一要素過多時,也可能產生對作物毒害徵 狀或引起其他要素的缺乏。作物的營養元素是否充足,缺乏或過多,一般可藉由目視診斷, 但最佳方法是可以由分析植物體內要素含量加以判斷。
作物的生長過程所吸收必需養分是否吸收充足,是受到最少養分所限制,因此若不補充作物所缺乏要素,即使其他的要素均已供給量充足,作物也無法發揮其生長效果,所以施用 肥料時要判斷土壤中是那一種要素最缺乏,針對最缺的要素施肥才能得到效果。
另一個施肥上必須考慮的因素,為施肥對作物產量的增加效果,因受報酬漸減率影響,當土壤中缺乏某種要素而施肥時,作物生長量必然隨著施肥量之增加而增加,但單位施肥量所能增加作物產量卻是隨施肥量之逐漸增加而逐漸減少,甚至施肥量增加到某一程度後產量就不再增加,甚至減產。

不但產量有如此現象,農作物品質與施肥量也有類似關係。因此施肥的費用隨著施肥量比例的增加,作物生理上可以得到最高產量之施肥量並不一定是最經濟的施肥量。
土壤供給作物吸收的要素中,氮、磷、鉀三種因作物需求量高,而且土壤中常無法充分供給,故需要以肥料補充,就是一般所稱的三要素,而作物吸收量僅次於三要素者,有鈣及 鎂一般稱為次量要素,其他之要素因植物需求量極微,故稱為微量要素,一般土壤中含量已 足夠供給作物吸收,通常只在作物生長呈現缺乏症狀時,再做微量要素肥料的施肥,反之若 作物並無微量要素缺乏症狀出現,則不必刻意以施肥來補充之。
三要素肥料的施用,就作物品種之特性而言,生長潛力較大之品種需肥量尤其是氮肥,高於生長潛力低者。水稻矮性多蘗、葉片直立不易倒伏之品種產量高,氮肥之施用量通常應 較高,反之則較低。以作物生長期而言,晚熟品種因生長期長,故需肥量應大於早熟品種,且施肥時期也應適度的調整提早。
氣候因素考慮,在日照充足時光合成產物之生產潛力增加,如能配合供給多量氮肥,就 可將此潛力充分發揮,而獲得高產,反之則造成減產。

陽光不足時,作物通常需要較高量的 鉀素營養,因此增加鉀肥的施用,才能維持作物正常的光合效率。水分是生長的主要限制因 子,在水分較缺乏季節,作物的乾物生長量減少,相對的肥料需要量亦應減少。
溫度升高時一般作物生長旺盛,且在高溫季節土有機物分解也會加速,相對的釋放出氮素較快,根的吸收率也高,所以應減少氮肥施用量,溫度降低時,磷素的吸收受到阻礙,例 如同一塊田在不同溫度期種植玉米或高梁時,其缺磷症狀的表現低溫期較高溫期明顯。
土壤肥力的高低,與施肥效果有明顯的關係,肥力低時施肥效果明顯,反之則小。目前所有的資料顯示,水稻、甘藷、玉米、落花生、大豆、原料甘蔗等作物均可依土壤分析資料 推荐農民施用磷、鉀肥,其他作物則亦可提供參考。作物氮肥需要量由於田間土壤理化性、 氣候及耕作方式的不同,對土壤有機質分解之影響極大,很難單憑化學分析資料推測不同地 點土壤之氮肥需要量,故氮肥需依作物生長反應靈活調節施用量。
另一個土壤理化性質與施肥有關的就是土壤排水,在排水不良之土壤,鉀之吸收最容易受到抑制,所以鉀肥的施用效果特別明顯,因此無論水田或旱田應酌量增施鉀肥。
栽培管理與施肥,一般作物栽植密度合理的提高時,應配合酌量提高肥料施用量,旱作以稻草等材料覆蓋,對保持土壤水分及改善土壤物理性等有很大的效益,稻草覆蓋資材在其分解中能釋放各種要素,又以鉀素最多,故覆蓋稻草之作物可減少鉀肥之施用。耕耘方法在 旱田過度或水分過多時耕耘,會破壞土壤構造,使土壤變為緊密及通氣不良。

此種情況下鉀 之吸收會受到阻礙,故需增施鉀肥,另一方面耕耘會促進土壤有機質分解,因而增加氮素之 供給,反之採用不整地栽培時,因土壤有機質分解較少,且所施氮肥損失較多,故氮肥之施 用量必需增加。在土壤水分管理上,水稻採直播栽培者,因初期沒有保持浸水狀態,致土壤 硝化作用旺盛,氮肥損失較移植較大,因此水稻之氮肥量必需增加。行輪流灌溉及土壤滲漏 快之漏水田也因同樣的理由應增加氮肥需要量。
施肥方法的不同與施肥的效應因施肥的位置、時期會有很大的差異。肥料在土壤中的移動及擴散,以氮素最快,磷素則不易移動,而鉀素介於其間。土壤質地細,也就是較粗重 時,因土壤孔隙小,土壤表面積大及吸附力強,所施肥料之移動較在砂質土慢,故肥料在細 質地土壤肥效緩慢,相對的流失量亦較少,一次施多量之肥料不易造成肥害。反之肥料在砂 質土壤之效果較速,流失量較多,施肥量稍高則容易造成肥害,故氮、鉀肥應依據土壤質地的不同,採用不同的分施方法,也就是基肥施用量在砂質土壤應少於粘質土壤,且施肥位置 應較粘質土壤遠離種子,同時施肥次數及施肥量應酌量的增加。

磷肥在土壤中因易被土壤固 定而不易移動,故磷肥若施於土壤表面時則不易被根部吸收,磷肥在旱田應以條施方式施入土壤中的適當位置,水田磷肥的施用,除了在砂質水田還原性強之排水不良田,磷肥仍可溶解而向下移動土壤,採分施有時較全量作基肥有利者外,一般水田應以全量當基肥,於水稻插秧前水田進行第二次整地耙平前施用,並使其與土壤完全混合。
銨態氮肥施於旱田土壤表面,極易揮散損失,台中地區以彰化縣分佈最廣之石灰性粘板岩沖積土鹼性土壤尤其嚴重,故以條施後,充分覆蓋土壤為佳,在水田採用全層施肥,降低 銨態氮肥在土壤表面的量或以深層施肥,將全部銨態氮肥施入土壤深處的還原層,不但有防 止銨態氮轉變為硝酸態氮後脫氮損失,並可減少硝酸態氮淋洗損失之功效。硝酸態氮淋洗不但損失氮肥,而且可能影響地下水品質,國外資料顯示,地下水的硝酸態氮濃度大於10 ppm 時,就不適宜供飲用,因此施肥不當亦可能造成環境污染。
合理施肥時期就是要考慮施用肥料時,配合作物需肥時期,一方面可降低肥料損失,另 一方面可供作物適時吸收充分的肥料養分適時利用。因此肥料施用時期適當與否,與施肥的經濟與肥效,有極大的影響。

所以施肥時期合理的運用有調節作物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提[高收穫指數及收穫物品質的功效,如果樹施肥時期之控制可以適當調節花芽與葉芽之分化和 成長,在水稻則可以提高有效分蘗數,降低水稻節間長度防止倒伏,及提高稻穀與稻草比例。
[合理化施肥與酸性土壤:]
土壤的反應分為酸性、中性、鹼性,適當以pH值來表示,pH值7以下為酸性,而7以上則為鹼性,植物對土壤酸鹼性的耐性有很大的差異。水稻、茶及鳳梨是耐酸作物,但幾乎所有的蔬菜作物,尤其是甘蔗、白菜、菠菜、芹菜等和一般豆科作物等均不耐酸,玉米及果樹則居中,不耐酸之作物在酸性土壤下生長,極易受到抑制,必需以石灰資材調整酸度,讓土壤中pH值達6.0以上,不耐酸之作物才能正常生長。
土壤反應不但是作物生長環境的一環,且對土壤中的植物營養要素和肥料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影響,因肥料施入土壤後,受到土壤酸鹼度的影響而有各種不同的變化,也產生不同的 肥效,包括氮肥的硝化作用,磷、鉀肥及微量元素的溶解與固定作用均與土壤反應有密切的關係,因硝化作用的進行以中性反應最適宜,過酸與過鹼的土壤反應均會阻礙硝化作用的進 行,因而妨礙氮肥之肥效,酸性土壤中,鐵、鋁之活性強,磷素易被固定為不溶性之磷酸鋁 及磷酸鐵,因而降低磷肥的有效性,另一植物必須養分鉬,在酸性土壤中,其溶解度亦較 低,故有效性亦不高。

若土壤過酸時,可施石灰資材提高土壤的鹼值時,一般若土壤pH值達 到6.0以上時就應停止石灰資材之使用,因土壤中pH值在6.0-6.5間時,土壤中之各種養分的有 效性均較高,反之若pH值調整過高時,土壤中的微量要素的溶解度會降低,容易產生作物缺 乏症狀。且石灰資材的使用量以石灰石粉,也就是碳酸鈣為例,每年每公頃用量應在3000公 斤以內,避免一次施用過多石灰,並應在短期作物種植前,或長期作物整枝休眠期施用為宜,石灰資材施用後應與土壤充分混合。
石灰資材中有一種是練鋼廠的副產物,稱為煉鐵爐渣,其成分中含有矽(Si),矽雖非作物 的必要元素,但據資料顯示,植物細胞壁若含有適當的矽酸,可增強水稻對病蟲害的抵抗性防止水稻倒伏等效果,故日本是將矽列為必要養分。台灣酸性土壤稻田,在選擇石灰資材時,應可考慮使用矽酸爐渣,不但可中和土壤酸性且可供給水稻適量的矽酸。
[合理化施肥與微量元素:]
土壤中所含的微量要素,一般而言就足以供給作物生長所需要的量,並不一定要施微量要素肥料。若作物生長呈現微量元素缺乏症狀,或根據土壤及葉片分析值,已可判定出作物是缺乏微量元素時,方可施微量元素肥料,因微量元素若施用量超過作物需要量,可能會發生毒害及污染土壤,尤其銅、鋅一方面是作物必要元素,同時亦是重金屬,值得注意。

[植物所需元素:]
主要元素:N、P、K、Mg、C、H2、O2、S、Ca共9個。
微量元素:Fe、Mn、Co、Zn、B、Mo、Cl共7個。
其他某些植物可能需要Na。
[成份解析:]

[氮(N) - (Nitrogen,窒素):]
功能分析-- 1.構成細胞原形質、蛋白質、胺基酸、核酸主要成分。2.促進根、莖、葉之長大。

(促進葉片生育。 氮素是構成蛋白質及核酸的重要物質,大氣中約有78%的氣體氮素。不過,少數植物 如 : 豆科植物及蘭科植物的根中,有固氮菌類共生而吸收利用空氣的氮素,大多數的植物卻不能直接吸收利用。構成蛋白質、葉綠素、氨基酸與有機鹼等化合物重要元素,使葉色鮮綠樹勢旺,產果量多。
它更是植物製造葉綠素的主要成份,能促進枝葉濃綠,生長旺盛。幼苗及觀葉植物需較多的氮肥。人工栽培植物時所施用的肥料中,以氮肥為最多。肥料中所含的氮素也有不同的形式 有機態氮素常含於複雜的分子中不能直接被植物利用 必須經由細菌分解轉變成有效狀態,才能被植物所吸收利用。)
缺乏症狀-- 1.葉片變小,易黃化脫落。2.植株矮小早熟、提前老化、發與阻滯。3.子實收量減少。
(當氮素缺乏時,葉綠素不足,葉易枯黃衰落,生育受阻,成熟提早。生長勢差,全株黃化,葉片呈淡綠,老葉變黃,乾枯及脫落。矮小、萎縮、畸形、葉淡綠色、葉脈間色最淡、果小、淡、早熟。)
過多症狀-- 1.葉片綠色濃厚。2.莖葉軟弱。3.抗病、抗寒、抗旱性降低。

(當氮素過多時,葉色雖然濃綠,但葉片徒長柔軟,易受病菌感染。葉莖組織軟弱,葉厚色濃,生長快而形不美,大多不能開花,花質劣,缺乏扺抗力,易生腐敗。作物易徒長、枝葉繁茂、易遭病害、不易開花或落果、產期調節不易成功。)
需求-- 幼苗期正值發育時期,需要能使它長大的氮肥。
來源-- 尿素、硝酸鹽類(含NO3根者)、阿摩尼亞類(含NH4者)、油糟等。

[磷(P) - (Phosphorus):]功能分析-- 1.幫助生長與代謝。2.能量的儲存與釋放。3.核酸及ATP重要成分。

(是組成細胞核原形質之材料,能使株體宜立及有關組織的規律性活動,為細胞生活之動力(包括生長開花)。為核酸之主要成份,影響生成及根部發育,可在植物體中轉移,對樹種果實成熟極為重要。
(促進根部生長和花芽分化)促進花、果生育,磷是構成細胞核及原生質的主要成分,能助長根部發育,吸收養成,促進花芽形成、開花、結果。)
缺乏症狀-- 1.莖葉呈褐色,生長延後。2.開花結果不良,成熟延後。3.果實及種子產量減低易落果。

(缺乏時根系功能轉弱,影響開花、結果。花果植物及球根花卉需要較多的磷肥。當磷素缺乏時,其生長點及根孱弱不振,發育受阻。葉小呈暗綠色,光滑,或變紫色,均為缺乏磷素現象;植物葉片暗綠色, 下位葉片後期出現紅色斑點或紫色斑點 並壞疽。玉米為例,生育初期呈紫色、生長細長、成熟緩慢、穗粒排列不規則、未熟即硬化。)
過多症狀-- 1.旺盛分生組織,使植株矮小,葉片肥厚。2.早熟易減收。

(磷素施用過多時易引起缺 鋅、銅、鐵缺乏。 造成微量元素吸收不足,作物生長慢。)
需求-- 開花結果期前、後。促使花苞多且美,果實大。
來源-- 過磷酸石灰、熔成磷肥、雞糞、骨粉、魚肥、米糠、堆肥、油糟等。

[鉀(K) - (potassium,加里):]
功能分析-- 1.影響細胞分裂。2.碳水化合物合成及輸送。3.分生組織內蛋白質之合成。 4.控制氣孔開關、調節水分。

(為促進植物行光合作用,製造養份,貯藏養份之動力蒸散作用之調節,並可抵抗各種植物病害。促進莖、根生育 ,鉀能促使細胞新陳代謝正常化,強化根莖,枝幹健全發展,增進葉簇花色觀,抵抗病蟲害。鉀與細胞分裂及碳水化合物之合成有關。此外,鉀素可以控制氣孔的開閉。常以可溶性的離子狀態供植物吸引。)

缺乏症狀-- 1.生長受阻、停頓。2.老葉黃化壞死。3.根部發育不良、易倒伏。

(鉀缺乏時,枝條軟弱,植物呼吸作用失調,植株變矮莖細弱易折,葉面出現特有之褐色斑,落葉,花小,種子發育不全,易遭病菌侵襲等。葉片提早老化,發育不良。使葉幅縐折、捲曲、破爛、果皮厚粗、色澤不佳。植株老葉生斑點(白色或黃色) 斑點後期呈現壞疽 葉尖。例如:西瓜缺鉀就會有皮厚果小、不紅不甜的現象)
過多症狀-- 引起缺鎂併發症。

(當鉀素過多時  葉尖呈現焦枯。作物缺鎂、鈣等元素,果實酸度增加,種子發芽及幼苗受損。)
需求-- 一般中苗以上或成株需要較多鉀肥。
來源-- 硫酸鹽、硝酸鹽或是磷酸鹽;鉀鹽類(例硫酸鉀、硝酸鉀等),草木灰、稻草作成的堆肥(燒過的更好),牲畜(牛、羊、馬)的排泄也都含有鉀。
 [鈣(Ca) - (Calcium):]
功能分析-- 1.細胞中之重要成分。2.調整細胞膜通透性。3.幫助其它元素吸收。4.提高鎂、鉬、磷之有效性 5.改進土壤物理性增加土壤團粒。

(是構成植物細胞壁和使細胞作規律性活動元素。鈣素存在於細胞壁中的中膠層,呈果膠酸鈣的形式,鈣素也可能影響原生質膜的透過性原生質的膠體狀態;更能與有機酸 ( 如 : 草酸 )結合為不易溶解的草酸鈣;也能促進碳水化合物的運輸。一般農作物的肥料除了上述的氮磷鉀以外,鈣素也是有效的肥料,鈣肥除了能提供植物吸收外,尚能改進改良酸性土壤粒狀化,有機物的分解,促進有用之微生物活動等效果。,是一種重要的肥料。)
缺乏症狀-- 1.葉端變形、果實易腐,根部生長受害變黑。2.土壤易變酸性。

(當鈣素缺乏時,植物不能直立,莖葉扭曲,及生理障礙等。植株新葉葉緣波浪狀,新葉葉緣變黃。 )
過多症狀-- 1.易致錳、硼、鋅缺乏。2.土壤易變鹼性。

(當鈣素過多時,植物葉肉顏色變淡,葉尖呈現紅色斑點或條紋斑出現。)
來源-- 消石灰(Ca66~75%),硫酸鈣、碳酸鈣及各種骨粉。
[鎂(Mg) - (Magnesium):]
功能分析-- 1.葉綠素中心原子。2.酵素反應催化元素。3.增進脂肪形成助長種子發芽及醣之合成。4.支配磷酸鹽代謝,促進呼吸作用。

(葉綠素主要組合成份之一,可直接影響作物的光合作用,增進花芽形成,對果實甜度、香氣.色澤及果肉的充實均有顯著的功效。鎂離子在植物體內負有輸送及吸收磷酐的作用,可促使根部對磷酐的吸收作用,幫助一些酵素反應,也可以協助合成蛋白質的功能,因而助長農作物的提早成熟。)

缺乏症狀-- 1.從老葉開始黃化。2.葉片向上捲、莖部細小。

(當鎂素缺乏時,植株老葉黃化,初期由葉肉細胞變黃 葉緣仍保持綠色,嚴重時黃化部位轉壞疽,落葉。老葉黃化,葉沿中肋失去葉綠素,由黃色斑點逐漸黃向外擴展至全葉,葉脈仍為綠色。葉片變黃,引起黃化現象。)
過多症狀-- 鉀肥吸收降低及硼、錳缺乏。

(鎂素過多時,植物葉尖萎凋,葉片組織色澤葉尖處淡色,但是葉基部色澤正常。)
需求-- 花謝結果期後,養份全給果實,此時植物正是虛弱期,需要補充適當均衡的營養,鎂的補給更是重要。
來源-- 硫酸鎂、氯化鎂、苦土等。
[鐵(Fe) - (Iron):]
功能分析-- 1.葉綠素合成酵素,反應重要元素。2.幫助呼吸。

(鐵是為葉綠素組成的一部份,及酵素的成份之一。葉綠素合成的前驅化合物,但不是構成葉綠素的分子,植物生理中最活躍的是二價鐵,雖然植物經常吸收的是三價鐵,但吸收後便在細胞中迅速還原,其還原速率受細胞中的錳影響。)
缺乏症狀-- 嫩葉由外而內黃化。

( 當鐵素缺乏時,幼葉枯黃或白化,老葉綠色 葉片淡黃,不出現壞疽或壞死。)
過多症狀-- 錳、磷缺乏。

(當鐵素過多時,易引起缺錳症。)
來源-- 硫酸鐵等肥料。

[硼(B) - (Boron):]
功能分析-- 1.影響開花、花粉粒萌芽結果細胞分裂。2.幫助代謝作用。 3.增進鹽類吸收水分及荷爾蒙輸送。

(對促進植物體內碳水化合物的移動石灰質的吸收,均有助益。植物對硼的需要量差異甚大,至今仍未明瞭它在植物生長所扮演的角色 。)

缺乏症狀-- 1.生長點發育受阻。2.形成蔟生現象。3.葉變厚捲曲易碎。4.果實顏色變淡裂開和帶有褐色斑點。

(當硼素缺乏時,會使得莖及根的頂端分生組織細胞受到嚴重傷害或死亡;有機、慣行作物缺鈣缺硼都會苦。例:花生缺硼容易坐不滿殼,易感染黃麴毒素。)
過多症狀-- 1.生長被抑制。2.易生毒害。
(當硼素過多時,先葉尖,葉緣黃化後,全葉黃化,並落葉 由成熟葉開始產生病徵。)

[硫(S) - (Sulfur):]
功能分析-- 1.部分胺基酸之成分。2.氫硫基形成可抗寒、旱。3.辛辣味植物之重要元素。

(為蛋白質成份之一。)
缺乏症狀-- 1. 胺基酸合成受阻。2.葉片淡綠或黃斑。

(硫素缺乏時,植物發育不良,根稀少而孱弱。)
過多症狀-- 土壤易變酸。
來源-- 凡硫酸鹽類(含SO4者)均含硫元素,可作肥料。直接使用硫粉亦可,但用量須少,否則土壤過酸反不適宜。

[錳(Mn) - (Manganese):]
功能分析-- 1.葉綠素合成重要元素。2.促進氧化還原反應及光合作用。3.增強酵素活性。

(錳在植物體中需要量極少,除非量劑很低,平常含錳的化合物,對植物有顯著的毒害。錳在植物體中當做觸媒或是輔助觸媒,植物體內的酸化還原,及酵素的調節作用。 可能在氧化還原中具有作用特別是鐵化合物。)
缺乏症狀-- 1.葉易黃化、脫落。2.阻礙蛋白質形成。

(錳素缺乏時,會影響葉綠素, 葉片黃化,淡綠或灰白條紋,幼葉黃化,嚴重時有壞疽現象。)
過多症狀-- 易生毒害。

(當錳素過多時,植株會有異常性的落葉。)

[鋅(Zn) - (Zinc):]
功能分析-- 1.促進新陳代謝。2.幫助葉綠體澱粉形成。
缺乏症狀-- 1.根部有較大細胞、根毛生長異常。2.生長停滯葉片小型。3.果實畸形種子不成熟。

(當鋅素缺乏時, 小葉,嵌紋或脈緣根生長不良葉片黃化,壞疽 。)
過多症狀-- 葉片有褐斑。

(當鋅素過多時,便會產生嚴重的毒害,葉尖有水浸狀小點。 )

[鉬(Mo) - (Molybdenum):]
功能分析-- 1.硝酸還原反應所必須。2.增進蛋白質合成。

(與植物的生理作用有關。鉬亦有刺激根瘤菌分裂增殖等作用。)
缺乏症狀-- 1.硝酸態氮肥效果差。2.豆科根瘤發育受阻。3.種子充實不良。

(當鉬素缺乏時,使植物體內的維他命C、醯胺(glutamine,谷氨)酸、糖等之新陳代謝作用遲鈍。老葉色澤變淡,黃化,全株色澤變黃,落葉。)
過多症狀--
[銅(Cu) - (Copper):]
功能分析-- 氧化還原酵素中合成。對酵素及生理作用均有關係。
缺乏症狀-- 葉片呈褐斑或白化。

(當銅素缺乏時,葉片尖端凋萎,葉片彎曲呈杯狀。)
過多症狀-- 根部伸長受阻。
[氯(Cl): ]
功能分析-- 1.促進光合作用。2.增加植株乾量。

(氯在土壤中,為陰離子 ( Cl¯ ) 形式存在 在植物體內可以促進光合作用釋出氧,由於,需要量很少,大多不需要補充。但如土壤中含量過多,也會影響植物的健康。)
缺乏症狀-- 根莖生長受制、植株矮小。
過多症狀--


[鈷(Co): ]
功能分析-- 1.合成維生素B12。2.培養細菌之養分。
缺乏症狀--
過多症狀--

有機蔬菜真的比較營養嗎?
1.非有機蔬菜以慣行農法栽培,一般農友因消費者喜歡農作物外表長相漂亮,所以使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當病害產生抗藥性後,噴灑無效,最後使用雞尾酒式,即利用3或4種以上農藥混合噴灑,這種方式令外國農友感到不可思議與驚訝,部分農友較無環保概念,農藥使用濃度超過標準或過度噴灑,未達安全期即採收上市,蔬菜農藥殘留無法全面檢驗把關,長期食用造成身體受損,尤其肝臟危害最大。
2.使用化學肥料的分析:化肥以科學方式提練氮、磷、鉀三要素為原料,農友為求蔬菜快速長得肥大,大量使用化學肥料,長期使用更造成土壤酸化嚴重。

當植物吸收氮肥(N)後,由硝酸態氮(No3)轉成胺基酸(NH2)+光合作用=蛋白質。
3.使用化學肥料,3-7天即被植物吸收,植物吸收氮肥越多,部分未完全分解,則No3越多,則No2+二級胺=致癌物(亞硝酸鹽)。
4.使用化學肥料,植物生長快速,成份只有N、P、K,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有出無進,造成地力貧乏。
5.有機蔬菜不使用化學農藥,全程使用有機肥,植物營養吸收較慢,而有機肥成份全方位,微量元素多,土壤肥份有進有出,維持地力平衡,對環境生態衝擊較小。
6.人體必須有各種礦物質並維持適當比例才會健康,其中以鈣、鎂、鈉、鉀、磷、硫、氯所佔比例最高,稱為主要礦物質。這些礦物質須經由食物中攝取。
7.其他尚有微量元素,鐵、銅、鋅、錳、硒、鈷、氟、鍺…等,這些微量元素也是經由食物中攝取。
高產、高效的生產體系不利有機農業,但是有機農業一定要達到有效生產,才能普及到全民,如果產品一直維持在只有中產階級能負擔的高價位,或是購買者買東西是出自對農民的同情,那人數永遠不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