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輕鬆有效的讀書用功法

輕鬆有效的讀書用功法

前言

「輕鬆有效的讀書用功法」──看了這個標題之後,不知您有何感覺?也許您會想:「那裡會有什麼輕鬆有效的讀書方法呢?也罷,姑且讀讀看吧!」如果抱著這種想法,就是正確的。相反的,如果像一些愛擺面孔的父母或是老學究們,恐怕就會說:「讀書求學,還談什麼輕鬆,真是不認真又不負責的說法。」抱這種想法的人,恐怕是患了嚴重的升學病,我想如此判斷並不過份。因為「讀書」本來就是辛苦的,在此只是設法克服那種困難而達到讀書求學的目的,並不是教您偷懶。

本書所謂的「輕鬆有效的讀書用功法」並不是不認真,或是信口開河的亂吹牛。所謂「輕鬆」就是指認真去設想,能夠以最有效率,又有要領的方法來完成課業,而獲得應得的代價。

或許仍令人懷疑:「那裡有什麼輕鬆的方法?」在我要回答這個問題以前,先來談談我的經驗,供您參考。



我是一個畢業於日本最高學府──東京大學的大學教授,這麼說,大家也許就認為我是一個了不起的天才。可是事實正相反,因為我在中學時代是一個「壞學生」,不但成績一直都排在末幾名,而且一年曾缺席過七十天。當時升學考試的競爭比現在還激烈好幾倍,因此一進中學,考試的痛苦就開始逼迫著我,而且心理對於將來必得經過的升學考試之難關,總覺得它儼然地屹立在我的眼前似的。當時的我,就因為內心太痛苦,所以就想:既然必須通過升學考試,那麼在學校的成績單上多添幾分也沒什麼意思,不如設法尋找一些有效的要訣,來克服學校的功課,然後專心去應付將來的考試。

這樣,經過一番苦心之後,才想出了辦法去應付,結果很幸運地能把痛苦的學生生活,改變為快樂的學生生活,此後就很順利地考上高等學校,再進入大學之門了。後來我在大學專攻人類心理學,竟發現當時我採用的讀書用功法,大多是在心理學上被證實過的。

我擔任大學教授之後,有許多機會擔任監考、評卷等工作,每次我都懷有極大的關心,觀察年輕朋友的讀書程序。結果發現大部分的學生,還是十年如一日地,祇會記記英文單字,書上劃劃眉批,或是開開夜車死啃書本的那種傳統式的讀書方法。我心裡覺得太惋惜,深深覺得應該讓那些青年學生,懂得怎樣去讀書,才能過有意義的學生生活。所以我就想讓大家知道,我由壞學生變成了好學生,親身體驗的學習經驗,並希望帶給您若干幫助……。因此,就寫了本書──『輕鬆有效的讀書用功法』。反正你必須經過升學考這一關,那麼,設法做得快樂、又輕鬆,不是更好嗎?

這裡共列舉了一百七十多項馬上可以應用到的讀書方法與構想,希望正在為升學而內心苦悶的年輕朋友,能由本書得到一些提示,設計出屬於你自己的輕鬆有效的讀書用功法。請記得,那種「死讀書,讀死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這裡登場的「輕鬆有效的讀書用功法」才是讓你能夠過著有意義的學生生活,而獲得真正學習效果的好方法。

多湖 輝

前言
 序言──輕鬆有效的讀書方法

一、你的心情影響頭腦的清晰
   ●自己支配自己的讀書用功法

【本章序言】
一、成功的第一步──心裡想著「我是會的」。
二、裝作好學生的樣子,你就真可當好學生。
三、如果喪失自信,只要想:「我也會偶然失誤的」就好了。
四、反覆地說出短短一句話,即可勉勵自己。
五、若是心想「不會」,就真的不會了。
六、對事情一旦看破,你的思考力就立刻消失!
七、到了緊要關頭,才能發揮超出實力的力量。
八、在情緒低落的時候,要複習前面容易了解的地方。
九、低潮是下次飛躍的跳板。
一○、不順眼的事,無論多小都要立刻處理。
十一、有適度的不安時,腦筋的活動會更靈活。
十二、心情不穩定時,慢慢地吐出一口氣,即可鎮定。
十三、沒有不安感的人是沒有進步的。
十四、分散精神的原因,轉而集中精神的手段。
十五、撕破字典吞食的讀書用功法,仍可適用。
十六、利用視覺與聽覺的集中訓練,以求集中精神。
十七、失敗愈多,在緊要關頭愈能發揮實力。
十八、精神緊張是引擎已經點燃的證據。
十九、要避免過份的緊張,需反覆做單純的肌肉運動。
二○、定大目標,不如定小目標。
二一、沒有目標的讀書,有如沒有橫桿的跳高架,無法出力。
二二、經常成功時和經常失敗時,所立的目標有點奇怪。
二三、不順意的時候,把順序或計劃儘量改變。
二四、不著手去做──對功課就不會發生興趣。
二五、把喜歡的科目,留在最後。
二六、讀書的計畫表裡也採用──「週休二日制」吧!
二七、不能決定方針時,乾脆用抽籤的方式強制決定吧。
二八、猜題,也和實力的提昇有連帶關係。
二九、滿分的測驗,反而有陷阱。
三○、不常見的問題,大多是出乎意料地容易。

二、不會利用時間,時間就更不夠用
  ●善加利用時間的讀書用功法

【本章序言】
三一、讀書的效果,決定於「質」而非「量」。
三二、最佳的讀書時間,是上午十時和下午三時。
三三、利用早自習,使開夜車所得的記憶再生。
三四、調換夜型與朝型,需要費好幾天的功夫。
三五、調整外在規律和內在規律。
三六、利用休息時間的前半,使腦筋更加靈活。
三七、通宵的最後兩個鐘頭是翌晨的二十分鐘就可挽回。
三八、在一星期裡,週二的效率最高。
三九、滿腹、空腹,都會使大腦的效率降低。
四○、大腦開始最活潑的活動時間,是起床後二、三小時。
四一、以「分」來畫分計畫表,更可以提高效率。
四二、零碎的時間就做零碎的事,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轉換氣氛。
四三、同樣地做十小時,每天做一小時比一天做十小時更有效果。
四四、在讀書的時間分配上要分階級。
四五、鬧鐘是劃分時間的信號。
四六、把預定的一天和實際的一天,用日記去檢討。
四七、以「一天」為單位,訂立計畫。
四八、考試,是在握筆前的一刻就可決定勝負了。
四九、解不來的問題,不要深思下去,暫時放棄吧!
五○、哽在心頭的雜事,就在它困擾你的時間去處理吧!
五一、面臨沒有時間讀書的緊迫局面,卻是最好的用功機會。
五二、最佳的休息,是採取短間隔、短時間。
五三、改變氣氛,不需要很多時間。
五四、二十分鐘的學習,十分鐘的練習會培養集中力。
五五、如果午睡片刻,能把一天當做二天使用。
五六、數學和英文是最令頭腦疲勞的二大科目。

三、任何場所都是讀書房
   ●活用環境的讀書用功法

【本章序言】
五七、不良的環境,會促成讀書的意欲。
五八、跟朋友一起讀書,比單獨讀書來得有效。
五九、車廂裡,公園的椅子上,都是你的讀書場所。
六○、二樓比樓下適合於集中精神讀書。
六一、在隱蔽的地方,精神易集中。
六二、在開放性的房間,桌子擺在中央,精神不易分散。
六三、格言或標語,每天換貼。
六四、牆壁上貼了漫畫或相片,對擴張自己有作用。
六五、把坐椅活用一下,就有意外的效果。
六六、桌子上面,不要擺放不需要的物品。
六七、要找東西的時候,那是做整理的好機會。
六八、偶而換換桌子的位置。
六九、對音樂有狂熱的人,邊聽音樂邊用功是有妨礙的。
七○、有時候雜音也會幫助增加記憶。
七一、古典音樂,是最好的讀書促進劑。
七二、帶有意味的聲音,容易妨礙集中力。
七三、用功時如果不專心,就會介意雜音的發生。
七四、熱門音樂,會降低學習的效率。
七五、要縮緊情緒,最好是冷色性的牆壁。
七六、太亮的照明,會使情緒不能安定。
七七、讀書房間的照明,最好使用調整式檯燈。

四、要睡眠、要休息,才有進步
   ●休息,又能提高效率的讀書用功法

【本章序言】
七八、心裡煩悶,不能得心應手時,做點激烈的運動。
七九、做過激烈的運動之後,不宜做頭腦的活動。
八○、要提高效率,需要自然的姿勢。
八一、讀書的時候,要讓不使用的肌肉鬆弛。
八二、改變姿勢,身體就不易疲勞,又不易倦怠。
八三、打呵欠、伸懶腰,能使頭腦清晰。
八四、最好的疲勞恢復法是躺下來。
八五、疲勞的時候要積極地休息。
八六、疲倦的時候,稍彎一下腰,在椅子周圍漫步。
八七、通學時的車廂,是最好的休息場所。
八八、在就寢以前,寫日記就能很快入睡。
八九、睡得太飽,容易使腦筋的活動遲鈍。
九○、早來的甜睡比晚來的甜睡,對頭腦和身體有益。
九一、午睡該在一個鐘頭以內。
九二、驅除睡蟲,採用「坐禪式」坐法。
九三、也有人站著,驅除睡蟲。
九四、站著讀書,有助於精神的集中。
九五、安眠的要訣,「頭寒足熱」。
九六、茶葉有覺醒效果和解消緊張的作用。

五、同一個頭腦只看你怎麼運用
   ●使腦筋靈活的讀書用功法

【本章序言】
九七、大腦的引擎發不動時,先注意身邊的小事。
九八、解不來的問題,暫時把它忘掉。
九九、怎樣去記憶才好呢?它本身就與記憶有關連。
一○○、難以集中精神時,「獨語」對強化記憶有效。
一○一、困難的概念或複雜的現象,改變得具體一點就容易記憶。
一○二、要把多項問題綜合在一起的時候,把它編入很熟悉的故事當中去。
一○三、利用奇特的連想或幽默的連想而記憶的知識是難以忘懷的。
一○四、想多記物名或順序時,要和自己常經過的道路特殊連結。
一○五、把知識和現實經常連在一起,可以強化記憶,又能深刻地瞭解。
一○六、要把問題,依順序記憶的時候,從身體上面接到下面。
一○七、不能忘掉的問題,就在異於普通的環境中去記。
一○八、容易忘記的問題,就要同時記憶當時的狀況。
一○九、重要的事情,要利用開始與結束的時間去記。
一一○、記憶的問題,睡覺時比清醒時較難忘掉。
一一一、反正要複習的,那就在九小時以內去做。
一一二、有時候,手和腳會替腦筋記憶。
一一三、加上手勢、動作來記,記憶可以更鮮明。
一一四、照片和插圖是記憶的好線索。
一一五、用久而陳舊的書,對記憶有更多的幫助。
一一六、在記憶卡上,記錄記憶的次數,就能牢牢記住。
一一七、考試前幾天的複習,從教科書的後面開始。
一一八、新的語言或專用名詞,配合自己的語言來使用。
一一九、知識,必需使用,才是自己的。
一二○、知識視覺化,可加深瞭解。
一二一、需要背記的,先下點功夫就好記得多。
一二二、想像力是把背記導入記憶的引導。
一二三、記憶可依個別知識的群化,而增加記憶量。
一二四、進三步退二步的用功法,能確實記憶。
一二五、把同樣的問題,以不同的方式去學,可以強化記憶。
一二六、積存式用功法,可強化記憶的連繫。
一二七、有犯錯的習慣,以故意犯錯的方式去矯正。
一二八、綜合性的作法,有時勝過分段性的作法。
一二九、效率最高的記憶時間分配是──唸一背四。
一三○、做「誤答」記錄,能免於陷入易忘卻難記部分的人類心理弱點。
一三一、做完數學之後,不要做物理。
一三二、相似的字,做成短句就容易記憶。
一三三、把數字、改換為文字就容易記憶。
一三四、想到二個答案,而迷惑不定時,以第一次想到的答案為正確的較多。
一三五、不想正確回答的問題,乾脆將之留下才能留下記憶。

六、活用你的腦筋,令工具復活
   ●教科書、參考書的使用方法

【本章序言】
一三六、考前猜題做為競技資料,可以增加學習興趣。
一三七、把已學過的參考書之類,堆高在你的眼前。
一三八、隨著學習計畫,改編考題專集。
一三九、使用二本問題專集,就能消除棘手的感覺。
一四○、辭典是用在寫的時候,不是用在讀的時候。
一四一、查字典的時候,先猜想生字的意思再去查。
一四二、看書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結果」「也就是」等地方。
一四三、有必要快讀的書,就從末尾開始唸。
一四四、時時回讀目錄,能抓住理論的流向。
一四五、產生倦怠感時看看童話書。
一四六、筆記簿祇使用右頁,左頁是空著。
一四七、筆記簿也設目錄,並附記摘要。
一四八、以小型筆記簿的二頁為一個單位就容易分段落。
一四九、任意安排「卡片」的順序,可以擴大記憶之網。
一五○、卡片,把一個項目分類為數張使用。
一五一、彩色卡的使用,心理學上有根據的情報處理法。
一五二、利用錄音帶,睡覺的時候也可以學習。
一五三、錄音機是不努力也可以收入知識的學習工具。
一五四、劃紅線,是在第二次看書的時候。
一五五、背記,使用透明紙有特殊效果。
一五六、使用電視或收音機學習外語時,要分清個別的作用。
一五七、計畫表,要用鉛筆寫。

七、利用別人的腦筋
   ●利用老師、朋友的學習方法。

【本章序言】
一五八、擅長說話,不如擅長聽話,要做聽話的能手。
一五九、要利用他人的頭腦時,聽取失敗經驗比聽取成功經驗為妙。
一六○、所謂「學習」就是偷取他人的技術或知識的技巧。
一六一、使用「成績好」的人的參考書,可以提高效率。
一六二、利用別人做的學習考,就可以找到自己的缺點。
一六三、不懂的,最好問跟自己程度差不多的朋友。
一六四、筆記是由幾個人分擔去做。
一六五、二人一組共同學習,有意想不到的好成果。
一六六、跟比自己差的朋友,或低年級的在一起做功課就可以提高的實力。
一六七、恰當運用「小組學習」,可以用別人的頭腦學習。
一六八、考前猜題,多讓幾個朋友猜猜。
一六九、利用電話,就不必集合,且不會嬉戲的學習法。
一七○、做為朋友的商量對象,自己就不必苦惱。
一七一、對功課下不了手的時候,就同情比自己更憂悶的人。
一七二、老師才是最好的參考書。
一七三、從找出老師的缺點上,產生實力。

序言──輕鬆有效的讀書方法

以「輕鬆有效的讀書用功法」開拓了我的中學時代

要告訴你用功讀書的方法以前,先來談談我學生時代的一些經過,然後你就可以明白我來寫這本書的原意和我將要向你講些什麼了。說實在的,中學時代的我,是頗有名氣的壞學生呢!

三十幾年前,我的中學時代(舊制中學是五年),也跟現在一樣升學競爭非常激烈。我所讀的中學,是以填鴨式主義達到人才教育為目的而聞名全國的。說出來也許你不敢相信,當時連報紙也不准看,更甭提電影了,而且一被發現立刻受停學處分。即使有時間看其他的書,也必須是與學業有關的書。為了讀書與升學,我們被迫犧牲一切,這就是我的中學生活。

當時,在課堂上若被指名回答問題而不會答,就得罰站或留校;另外,學生對成績的優劣,也有很嚴格的區分,雖然班級只分為優等班和普通班,可是在老師的眼裡,就直接把普通班看做劣等班而予以輕視。不但這樣,班級也按照成績的順序編排,一問在那一班,就曉得你的成績是那一種程度了。我的中學生活是如何地難過、如何地尷尬,各位可想而知。

進入了這麼嚴格的學校而又是劣等生的我,一心一意所想的是,怎麼樣偷懶不上課,怎麼樣為難老師,還有怎麼樣洗刷被稱為劣等生的恥辱。在入學後不久,我馬上就遭到停學處分。我還記得,接到成績通知單之後,查看一年裏的缺席日數,竟有七十天之多呢!(佔應出席日數之三分之一)。

然而過了一、二、三、四年級,逼近高等學校(舊制是中學,高等學校,大學)的入學考試,懶惰的我,心裡就有一點慌亂了。當時我非常喜歡寫小說,對閱讀文藝作品又有極大的興趣,因此也不能為了學校的功課而犧牲自己的興趣,於是我就盡量設法對於所謂的學校的功課,在能省的地方盡量省,花最低的努力應付學校的功課,再把剩餘的時間用在閱讀和創作上。

當時我並不想以好成績進入高等學校,只求能以最後一名上榜就好,因此我把所有的智慧都發揮在這個目標上。

譬如:研究出題學校近十年的考古題,或向該校的學生探求出題的老師對於講課的傾向等等情報。我又想英文或是數學,如果能研究得更深入一點,那麼對於入學試題也許會覺得較容易,因此我就去研究跟入學考試無關的高等數學或高級英文法,因此第一年我沒有通過入學考試,可是在第二年就很順利地考進理想的高等學校了。

當時我的心境,也許正跟您現在的處境相同。我曾咒罵過當時的教育制度和一波一波襲來的入學考試。可是制度就是制度,咒罵它就好像狗向火車吠叫一樣沒有用。所以就祇有為了自己所喜歡的興趣,而把學校的功課應付得恰到好處,再把其餘的時間花費在自己的興趣上。我心裡這麼想,而且終於實行了。不論是升學考試或是月考、期考,反正保持在六○分上下就好,把心情放鬆一點!自從我領悟了這種心情之後,考試就不再是可怕的東西了,心情也變得樂觀開朗得多了。

輕鬆取勝,達到讀書的目的

現在您的處境,是不是也跟當時的我一樣,為著功課或升學考試每天過著憂悶不快的生活呢?也許您正覺得被功課壓迫得喘不過氣或趕不上功課,而對功課發生厭煩,以致於懶得打開課本吧?您甚至偶而會沉思為什麼需要努力讀書,或是讀書的結果又會怎麼樣?

然而現實是無法改變的,每天仍舊要上學,眼前也仍有一關又一關的考試在等著您。您必需一關一關的越過去,那麼就要好好地上課,並且以把握要領的讀書方法來達到考試及格的目的。不要死啃課本,要以有計畫而合理的方法讀書,再把剩餘的時間用在自己所喜歡的功課上,或是用在自己的興趣上。這樣,時間才不會浪費,也不會天天過著悶悶不樂的生活。

這項「輕鬆有效的讀書用功法」是根據我的專長「心理學」的成果,和我本身以及朋友們的實際經驗,綜合下來的結果。告訴您怎樣去讀書才能提高效率,而且要輕鬆,有要領,又能節約時間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反正你已踏上這條讀書之路,那麼就設法以輕鬆取勝的心情來達成目的吧!若是天天拼命地讀書,就算能進入大學之門,但因為已把精神體力耗費殆盡,所以再也打不起精神做別的事情,那多麼可惜呢!

外表鬆鬆懈懈的美國學生的讀書風氣

從一九四四年春天起,一年之間我有機會到美國留學,而詳細觀察難入易出的我國大學生和易入難出的美國學生的學校生活。的確,祇看美國大學生上課的態度就和我國的學生有極大的差異,因此使我覺得有必要對這問題加以深思。

譬如:你在上課時,有沒有躺在床鋪上聽講的機會呢?有沒有帶著狗到教室上過課呢?實際上,美國的學生就能過這麼令你不敢相信的學校生活。在美國,幾乎看不到一間教室是大家都坐得規規矩矩的,依我們的觀念來說,他們的規矩真是太差勁了。在容納二百個學生的教室裏,坐在椅子上的大約八成,另外約有三、四十人坐在地板上,或伸出腳。上課時還可以抽煙,連教師也邊抽煙,邊上課。美國人又喜歡小動物,所以有時候有十多隻小狗在教室裏,大部分是訓練有素而乖乖地坐在主人的旁邊,可是也有調皮的,所以上課時,常有小狗在講台附近走動,而老師、學生也都毫不介意。

僅看此情景,總覺得太悠閒,說不好聽就是缺乏認真態度的散漫上課法。然而,實際上講義內容,和學生的態度,都是很充實的,一有疑問馬上提出,教授也就暫停講解,專心回答疑問,展開緊張的質疑問答。規模大一點的講授,還有教授助手在旁,萬一教授要休息的時候,就由他來代講,所以也不會停課,學生又不會開溜,更看不打瞌睡的學生。

有一個晚上,我參加了在教授家裏舉辦的小組討論會,在這兒的上課方式,也是令我們想像不到的。在七點正準時開始的討論會席上,學生的規矩照樣不好,有的坐在地板上,女生們坐得很不雅觀,按理應該留一個最好的座位給教授,可是大家都一概不理,教授坐在角落的一張小椅子上面。但上課一開始就展開非常熱烈的討論,不僅互不相讓地堅持自己的主張,有時還會很興奮的站起來,像個大辯論家似的激烈爭辯。看完了那種上課方式之後,我所受的衝擊實在太大了。回顧自己過去的學生生活,再與他們相比,心中實在感慨萬千。

教育制度的相異而產生的填鴨式罐頭人才

看慣了學生在教室裏,默默地邊聽教授們講解邊抄筆記的東方式教育之後,再看到美國學生的上課方式──小組討論也好、在大教室裏也好,我被他們那種緊張而熱烈的氣氛壓倒了。那種積極性與自發性,在我國到何處去尋找呢?我深覺「我國的學生」好像失去了一種最重要的東西。」對於原本就不欣賞那種罐裝式教育法的我來說,那實在是一個莫大的啟示了。

那就是說,我國的學生在學校裏全靠罐裝式教育,拼命地按照一定的模式裝罐,最後終於達成了進大學的目的,而就以為完成了人生最高的目的,可是因為如此而使某些人在耗盡一切精力後而變成精神病患的情形也不少!還有些人在剛入學的頭一個月,也許因為太緊張,以致於到第二個月,就陷入無氣力狀態,而患上所謂的新生病!我國的中學生往往被考試逼得娛樂的時間也沒有,甚至要犧牲睡覺的時間來拼命地努力。更有些人是從小學就一直被逼到大學,上了大學之後鬆了一口氣,接著而來的,則是再也不想讀書了。這種傾向的出現,應該是理所當然的。

反之,美國大學生對於求知欲的濃厚與自發性的激烈,與我國完全相反。這原因是不是可歸於大學以前所受的教育方式的不同而來呢?我曾懷著這種疑問,去訪問美國的國民小學。結果似乎可以解開他們學生那種積極求知的一部份秘密。

如果在我國,教室裏有五十個左右的學生,老師背向著黑板向學生講課,而當老師叫學生向右看時,大家就順從地一起向右看,這似乎在我國是理所當然的情況。但這種劃一式的教育方式,在全世界來說,並不見得是理所當然而應該的方式。

在西歐各國,大致是以小組制或個人指導方式,占著教育方式的主流。尤其是發源於英國的「廢止學年」制度,以及在美國流行的開放式學校制度,是指教師不再背向黑板而授課,而是把教室的牆壁拆開,變成一個大教室,也就是把三年級或四年級的隔牆拆開,而共同授課的教育方式。學生每天早上上學之後,自己決定上課的計畫,上午上數學再上理化,下午要上體育等等課程。其中若有學生不想上課,那麼他們就很悠閒而自然地玩耍。反正自己想幹什麼,就去幹什麼,教室祇不過是放著有組織、有階段性的教材場所而已。不喜歡的功課,可以不學,喜歡做什麼,就用自己喜歡的時間去學習,這是開放學校的特色。

在我所參觀的國民小學裏,教室裏有分層式的睡床,正有學生躺在床上,口裏咬著紅蘿蔔而聽老師講課,聽說這是上課真令我大吃一驚;還有,只要學生肚子餓,無論什麼時候吃便當都可以,也不會被老師罵,甚至很少有人被老師糾正他們的規矩。

當然,這種教育方式,也受到不少批評,可是想要消除不喜歡功課的心理,或使學生把功課看作有興趣的東西,而從自然地提高學生興趣的實際教育立場來說,我就體會出美國大學生的那種自發性是從何而來了。

這也就是和我國劃一式教育根本相異的地方。在我國現行教育制度之下,老師講課的重點,都放在中等程度的學生身上而加以指導,能力低的當然跟不上,至於能力高的又覺得索然無味。因此,這些資優生就覺得若要考上一流的大學,只靠學校就嫌不夠,而往補習班跑,以致每年製造出大量的罐頭式人才。

如果功夫下得對,成績愈差的人愈會進步

究竟真的讀書是什麼呢?如果先說我的結論,那就是說如果不是自動自發地去學習,或是因需要所逼,而苦心學習研究所得的,就不能算是真讀書。譬如說我吧,以往在中學及高等學校所學的功課,都忘得一乾二淨,我雖然是個大學教授,但是叫我現在再來考大學,卻絕對考不上。如此在腦筋裏消逝的這麼快的東西,卻對它傾注了整個青春的熱情,您說有什麼用呢?有位著名的大學教授說過:「所謂學校教育的成果,就是除去了在學校裏所學習的東西之後所剩下來的東西。」那麼為了升學考試而拼命的結果,在把升學考試所學習的東西除去之後,剩下來的若只是那種新生病給人的無氣力感,甚至神經病,那就太不值得了。

當然,我不是教您不要用功讀書,祇是想勸您節約一些為無意義的升學考試而費去的時間和勞力而已。學校的功課也不是說全無意義,而只是要您根本改進罐頭式的記憶法和讀書方法。

討厭的入學考試,最好早些把它解決掉,如果有心去幹,原本要用一個鐘頭的就改以半小時解決,把剩餘的時間再用於其他的功課。現代社會裏,除了學校功課之外,還有許多問題等您去瞭解它的。從早到晚祇是為著升學考試,那您的將來也可見一斑了。

這麼一想,您一定能重新調整現在的讀書方式了。社會上也有不少人,僅憑學校的成績單來評定人才或鈍才,其實人的能力並沒有那麼大的差別,以我個人來說,祇要能改進您的讀書方式,那麼目前處在留級邊緣的您,成績不但會進步,還能得到對本身有益的許多好處。

別因為讀書而使靈活的頭腦萎縮

我一開始就說過,我在中學時就儘量少做學校的功課,而調度自己的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功課。我也希望你參考本書,創出你自己的方式充實自己。但是我要你認清:由老師傳授給你的知識,或課本裏所學的,只不過是一個素材,但是在現今社會裏對於能記憶這些素材的人卻給予很高的評價,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利用被授與的素材,而另加創造,換句話說,就是要把老師教給您的東西,怎麼樣利用自己的頭腦,把它發展運用。

查證一下過去的天才們,都是在很年輕的時候發明或發現了幾乎可以改變人類歷史的大問題。

「擺的等時性」發現者年僅十九歲,哥斯的「最小二乘法」也是十九歲,卡露阿的「群倫」是二十一歲等等,尤其自然科學的新發明與新發現都在三十歲以前的例子特別多。仔細想想,這其實是當然的道理。因為人類大腦的教育,是從兒童時代就很快的發展,到了小學畢業的時候,大約已完成了九十七,然後繼續慢慢地的教育,而在十八歲到二十歲之間就發展完成了。

因此需要趁年輕的時候多學習有益於自己的功課,而去創造或發現自己未曾學到的問題。現今大部份的學生,被強迫著做那枯燥無味的功課,折磨靈活而柔軟的腦筋。我想,持有這種觀感的恐怕不僅我一個人呢!

使自己有餘暇的讀書用功法

因為我曾經是一個被視為鈍才的壞學生,所以我很瞭解不太喜歡學校的功課而被強迫讀書的苦惱。

現在心理學的領域裏,有不少告訴你利用讀書要訣的各種知識。我想把這些傳授給你,才執筆寫這本書。可是這本書也有心理學領域外的事情。此外,還有根據我的或是我身邊的人的經驗而必需告訴您的事情。我深信本書「輕鬆有效的讀書方法」裏面聚集了多種有效率的讀書方法,我希望您能因此而輕輕鬆鬆地解決掉升學考試,而把多餘的時間活用的更有意義更有效。而您將來的成長,或您的成功與否,都與這時間的分配法和使用法密切關連著。

最後,為了能讓您有效率地接納本書內容,在此約略介紹一下本書的架構。從第一章到第四章,是依據心理學來把讀書秘訣的主要條件分成:精神、時間、環境以及身體四個單元。

第一章是,讀書時的精神與氣氛,氣氛與效率,自信,不安,失敗等項目,並舉出一些實例逐步解說。

第二章是,以時間為中心,考慮用功讀書的條件。譬如說一天是二十四小時,但是由於使用法或分配法不同,而能發揮出兩、三倍的效果。在這一章裏有很多您意想不到的使用法,對於您頭腦的活用,有莫大的幫助。

第三章是,環境與讀書的效率。讀書的場所,入耳的聲音、音樂,照明等等,告訴您什麼才是好環境,以及怎麼樣的環境才能提高您的讀書效率。

第四章是,身體狀態和頭腦的關係,亦即身體要具備怎樣的條件,才能提高讀書效率,而使功課順利完成。

第五章是,以心理學的實驗或資料來考慮,目前您背書的方法、理解的方式,或許在時間和勞力上有不少損失也不一定,因此在這裏告訴您最有效的頭腦使用法究竟是追求什麼!

第六章是,課本、筆記簿、參考書等課業上必需品的合理性與有效的使用法,一一加以舉例說明。

第七章是,對自己的功課也活用朋友或老師的方法。為了提高讀書的效率,老師和朋友也許都是工具之一了。怎樣去活用他們才能互相提高效率,各得好處,或利用他們的智慧發現你自己的缺點而加以改進自己等等。

希望你看完了本書一定要去試一試,相信必可提高您讀書的效率,成績自然就可逐步上升,而提高您讀書的樂趣,最後給您的人生帶來無限的希望!

一、你的心情影響頭腦的清晰
●自己支配自己的讀書用功法

【第一章序言】

會與不會,只看你的心情

心理學上,對於學習方面有許多有趣的實驗,這裏是其中之一。對於程度相同的兩個班級,做相同問題的測驗,然後不管成果如何,而向其中一班的學生說:「這些難題,你們做得很不錯。」予以誇獎,讓他們心情愉快。但是對另一班卻說:「這麼簡單的問題也做不來,恐怕你們沒有救了。」很嚴肅的責罵一頓而使他們喪氣。然後再以相同的問題重新測驗,結果被誇獎的班級得到意料之外的好成績,而挨罵的班級,成績就夠差勁了。

這正是證明,心理狀態會對腦筋的活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也就是說,因為老師的誇獎和責備而給一方予自信,給另一方不安,就會使原來會做的問題,也因失去自信而解答不來了。

我也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中學時代,我對英文覺得特別棘手,偶而答對了,老師就說:「祇要你肯做,就可以做好了嘛!」如此褒獎我之後,又說:「你有很好的感覺,腦筋也很靈敏。」因此我對自己起了信心,以後英文就成為我拿手的科目了,並且以後還得到高中英文教師的資格呢!因此心理狀況對腦筋的效果與影響是很大的。我曾經調查過,活躍在財、政界和其他在社會上成名的不少人士的心理調查。從事調查時都同樣地感覺到他們那種活躍的頭腦,都是從兒童時代母親給與他們的多種鼓勵而得來的。比方說,某一財政界人士在兒童時期,母親常對他說:「你這小孩子將來一定有成就。」還有某老教育家,不論好壞總是聽到「你是武官的兒子,無論什麼事都可以做成的。」這句話長留耳際,現在還是成為他活動的原動力呢!

這些都是母親給與孩子的暗示,在無形中養成了自信,成為後來開花結果的例子。因此,即使長大之後陷入逆境,也常會想到「不會是這樣,自己應該會的。」

這麼一說,也許你就會連想到他們在求學時代,一定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了。但卻非如此,大部份的他們都過著散漫的學生生活,而他們大部份的朋友也都批評說:「平常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可是成績還不壞呢!」或是說:「他是懂得讀書的要領」等等。只花短時間讀書,就可以得到好成績,其餘時間則熱衷於自己喜歡做的事。因為擁有「自己是會的」自信心,他們就沒有經過憂悶不快的學生時代。當別人在拼命準備考試的時候,他們正學習自己有興趣而對自己有用的功課。而就因為如此,所以才有今日的成就吧!

自己操縱自己心理的技巧

像前面所舉,受他人的影響,轉而支配自我心理的機會是不會太多的。我也祇有因英文被誇獎過一次,其他幾乎都沒有這種機會。但是,不由他人,而由自己來控制自己的心理,使頭腦發揮靈活的活動力的可能性是可以經常存在的。

所謂自己操縱自己的心理,即指自己知曉管理自我心理的技術。本章從各個角度來提出這種技術,例如,把自己逼入某一種條件之下,然後達成某個目的。比如說想要戒煙,便儘量向人宣告,造成既然是自己開口說戒煙,就不好意思收回的心理環境,於是使成功率提高。這是一個自己製造條件的好例子。

這樣把自己的心理用自己的意識加以控制,而達成目標的技術,祇有人類才具有這種最高的智慧呢!

在本章裏,提出了不少這種實例。也許你會產生疑問:真的靠心理的操縱,就可以使腦筋有靈活的活動嗎?無論何事,您若不去試一試,怎麼能知道成果呢?最初就請當做姑且被我騙一次也沒有關係地試試看吧!

在這裡我所提到的,一方面是站在求學問的立場來鼓勵您,另一方面則是經過自身學生時代體驗而得的結晶,並且在心理學上都被證實的實例。因此經由你的實踐,依你的心理準備,一切功課都可以再有興趣的情況下順利進行,然後你就自然可以領略其中的奧妙了。

一、成功的第一步──心理想著「我是會的」。

前世界拳王阿里,在比賽接近時就寫一大張「我是會的」標語,貼在寢室的天花板上面。這是表示「我是可以勝利!」的意思。我也在升學考試時代,在自己房間的牆壁上貼了「合格!」「必勝!」等大字條。不僅就寢的時候會看它,一睡醒又能看到它。這樣對自己灌注了必勝的信念,然後赴場比賽的話,「雖遭對方強烈的鉤拳攻擊,但腦裏立刻就浮上那幾個字,身體裏也湧出不可思議的力量。」阿里也這麼說哩!

這是心理學上所謂的「自我暗示」的一種,被推向正的方面,就可以發揮爆發性的威力。有句話說:「沉迷了就拼命」在心理實驗上證實人一旦沉迷某種事情就會產生驚人的反應。譬如向患痢疾的病人,說是特效藥而給與麵粉,結果卻痊癒了,這就是一種典型的例子!

總而言之,成功的第一步,是讓自己充滿「我是絕對會成功」的信念。也有些學者斷言:「這個世界是被思想創造出來的。」所以你不必再左思右想了,乾脆寫幾個大字──我一定會及格的──貼在壁上早晚凝視著它吧!保證絕對有效呢!

二、裝作好學生的樣子,你就真正可當好學生。

不是「很能幹的人」來就其地位,而是就其地位就能做出相當的工作。乞丐做了董事長之後,他也會逐漸像個董事長,而終於變成能幹的董事長。利用這個「像」而使壞學生變成好學生的教育方法,在日本的小學教育裡實驗過,而且顯出明確的效果,在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裏,已有報告發表。

這個方法是利用身份地位的形象對行動產生影響,例如把班級裏的壞學生派為班級委員、學術委員等要職。結果前一學期的壞學生到了下學期,就有四分之三的人成績上升了。反之,原屬好學生的一部份學生,則有成績退步的現象出現,這就是身份地位與行動在心理學上的一種微妙關係了。

在臨床心理學上,曾把精神異常者和不良少年當作好學生看待,再給與暗示,逐步讓他們產生「像…的」心理感覺,而終於使他們恢復正常,並且發揮很大的效果。

讀書的時候,若是做得像個好學生,而好學生的形象就逐漸影響到心理,以致終於變成好學生,這也是不無可能的事呢!

三、如果喪失自信,只要想:「我也會偶然失誤的」就好了。

有個高中生向我訴苦說:「我會臉紅……。」於是我就請他具體的一一說明,是那一種場面才會臉紅,結果是在長輩的面前而且是初見面的時候。說明白些的話,他不是「到了別人面前就臉紅」而是「到了別人面前有時候會臉紅」。這麼說好像是表現上的問題,其實這是他的先入觀念,使他陷入臉紅的局面。這是使他不敢到人家面前的最大原因。這樣的型態常在喪失自信或有自卑感的人行為的上可以看到。「我在考試的時候,時常會犯小錯誤。」會這麼想的人,其實是「也會犯小錯」或是「到了考試的時候就緊張起來,不能發揮平常的實力」、「也會緊張」的程度的人應該是不少的。

不一定只在喪失自信的時候,如果以「我是……。」而煩惱的人,是不是屬於「我也會是……。」的錯誤的感覺?應該多加以檢討一下,如此一來你就可發現你是把不是缺點的當作缺點,請試一試看看吧!

四、反覆地說出短短一句話,即可勉勵自己。

有人在失去了自信之後,每天早晨像念經一般地大聲喊叫,「我是會的!」「我是會的!」……據說每天不斷繼續做下去的話,在不知不覺之中會回復自信,而湧出一股力量來做事。有位曾經得過文學獎的年輕作家,在他正往下坡走的時候,便每天從樓上的窗口反覆地大喊:「我是天才」。

這也是一種自我暗示,可是把簡單而明瞭的一句話反覆地說出來的這種直接暗示法,是自古以來常被當做鼓勵自己,培養自信的心理技術而廣泛使用的。這種反覆喊叫聲,會逐步地滲入內心,而產生自信。

五、若是心想「不會」,就真的不會了。

在世界著名小說「紅與黑」裏有這麼一段話。男主角利安,受託帶一封長信,但在即將出發當密使之前,為防備在途中被捕而背念那封信時,他被問說:「真的可以記得嗎?」答說:「祇要不擔心忘掉就沒問題了。」

這就是暗示自己。但如果向負的方向暗示,結果就是負的了。例如心理常想著我是考不上的,那麼結果也如此。我曾對多次相親失敗的人予以調查,結果原因並不在容貌或是學歷,而是心理作祟。因為他們多半懷著:「反正我是不被女孩喜歡的,這次也是吧!」的心理赴約相親,結果不出所料,這種情況占相當高的比率!

曾經訪問過美國貧民街的力克博士,在報告中指出,問題少年中有一半都在心理預期將來會與警察打交道,從這些事實中可想到自繩自縛─這句話,那就是自己在不知不覺之中把自己趕進非法少年的行列中去了。

所以我認為,會讀書或不會讀書,或是考試及格不及格,主要是心理問題而不該是能力問題。尤其自己對自己做負方的暗示,最容易走向自繩自縛的圈子。對負方向的自我暗示真有極大的自縛作用呢!如果現在你正為著功課不好而煩惱的話,趕快從煩惱的圈裏跳出來吧!

六、對事情一旦看破,你的思考力就立刻消失!

在我們的周圍常會聽到:「沒辦法了」,「看破了」,這些斷了念頭的話,這些話也許成為我們對思考方面斷念的口頭語。

這些斷念而看破的態度,或許可看做乾脆而不再執迷。可是從對事情的考慮、判斷或問題的解決上面來看,這種乾脆就有很大的危險性。因為隨著斷念的表現,把面對的問題和自己的關係一刀兩斷,而好像變成已經解決掉似的感覺。因為把一個困難的問題引導到解決,必需有很多精神的緊張與集中,因此解決之後總覺得有一種爽快的解放感。但是那種斷念的表現,是在解決問題之前給與假的解放感,致使停止思考,而成放棄判斷的狀態,那種「沒辦法」的斷念用語,帶有令人陷入放棄問題的魔力呢。

所以我就把「沒有辦法」,「好像不會」和「看破」做為禁語。因為一旦想到沒有辦法的瞬間,頭腦就失去緊張和集中力,而再想把弛緩的思考力收回來時,就太不容易了。

七、到了緊要關頭,才能發揮超出實力的力量。

美國著名的汽車公司創始者之一的克來斯拉,還是一個火車頭修理工的時候,曾以常人想不到的速度修過一次車。

理由是,如果沒有修好那輛車,則連一台預備的火車頭都沒有。以後他對人說:「如果不是處在那種緊要關頭,絕不會修得那麼快的。」

在做升學考試準備的時候,常有被壓迫得喘不過氣的感覺,而心理便想「怎麼一點餘暇都沒有。」可是就因為處於這種緊張的精神狀態下,才能發揮出十二分的實力。

八、在情緒低落的時候,要複習前面容易了解的地方。

「提不起精神」「又不行」。在讀書的時候一定會遇到情緒低落的時期。而自己責備自己「我為什麼這麼傻」,會自己討厭自己的,也是這個時期,但是怎麼責備自己也沒有用,所以把以前做過的,比較簡單的問題拿出來做做看罷!也許你會以為這是浪費時間,或以為會比別人落後。可是有著這種想法的人,就是正陷入低潮的陷阱裏的證明。「想快,那就繞道吧!」與其仍在同一地點踏步,不如往後退一步。待你回復了自信,才往前走罷。

九、低潮是下次飛躍的跳板。

學下棋或撞球等室內遊戲,或是練習足球、橄欖球等室外運動,總覺得剛開始不久,技術的進步都很迅速,可是到了某種水準之後就停滯不前了。這就是陷入低潮的狀態了。求學也有類似的情況,雖然照樣努力,但並不見得進步,心理愈煩成績愈退,終於陷入停頓狀態。

這種低潮的狀態,在心理學上叫做「學習之高原」,而被認為是要取得某種技術的高峰之前,必經之阻擋。也就是說,技術達到某種熟練度之後習慣成自然,作法幾乎是自動化了,而在這個定模型當中想再求進步,就覺得有許多阻礙,而陷入低潮;但經過這個階段,再準備提高技術的下一步驟開始時,始可進入第二階段。這是美國的某學者所提的學說,稱為「熟練階級制」。所謂「學習之高原」,就是從次一級要跳上上一級時,所使用的一種跳躍台。

在陷入低潮的時候,往往會失去讀書的意欲或厭煩讀書,可是我都自己勉勵自己繼續往常的努力。無論什麼山,絕不會有連綿不斷的高原的,繼續以安定的腳步前進,終有一天會走到容易行走的下坡地的。所謂低潮,只是下次跳躍時所用的跳板罷了!希望你別氣餒,繼續走啊!

一○、不順眼的事,無論多小都要立刻處理。

你有沒有注意到,心中掛慮著一件小小的事情而不能專心用功,以致心理總覺得不穩定的經驗?在美國的職業雜誌上曾有這麼一段記載。

連續經過好幾天緊張生活,而剛成立的某公司總經理,被原因不明的心理不穩症困擾而傷透腦筋。因為他曾經在會議席上看到一位時常都解開領帶把襯衫領口敞開的部下,原來心理不穩症的原因是在這裡。事後這位經理就這樣談著:

「我本以為那是一件極小的問題,可是一到迫切的場面,我的心就被他搞亂了,他好像是瞧不起我召開的會議似的。雖然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不過每遇開會,我都會反對那位部下所提的意見或提案。有一天終於把他叫來,告訴他領帶和領口的事情。

以後,他就聽從了我的勸告,而從下次會議起都以整齊的服裝出席,而後每一次的會議也都能順利進行。」而總經理的心理不穩症也不再有了。

由此例而知,雖是很細微的問題,可是若是一直掛在心頭而不加處理的話,它就會長成一塊很大的「心理之癌」。

你的身邊不知有沒有放著不合你意的小東西,或是你的椅子會不會發出一些怪聲…,這些小事情有否停留在你的腦筋裏呢?如果有,趕快去處理一下,然後才回到你的功課上面去吧!

一一、有適度的不安時,腦筋的活動會更靈活。

外國人對我國人有這麼一個評語:「到了緊要關頭時會露出弱點來」。的確是,在有很多外國人參加的國際性比賽中,我國的選手往往發揮不出平常的實力而吃敗仗。這可能是因為極度的緊張和不安,使身體的肌肉萎縮而使手腳的活動不夠靈活的緣故吧!讀書的時候也一樣,高度的緊張和不安是神經衰弱症的主因!

但適度的不安和緊張,則是會使腦筋的活動更活潑的刺激劑。老牛拖車式的讀書用功法,沒有緊張感也沒有不安感,因此照這樣的狀態,即使花費長久的時間來讀書,也沒有什麼效果。

一二、心情不穩定時,慢慢地呼出一口氣,即可鎮定。

以「精神統一法」為主,且在醫學上也被認定有價值的坐禪方法裏,有「減少呼吸數調息法」。這是以腹式呼吸調息的方法,亦即呼吸的時候,使下腹漲大地吸進空氣,再慢慢地呼出氣,再慢慢地呼出氣而減少呼吸次數。這麼一來,自律神經的活動就回復正常,而且能緩和心臟的負擔,使身心處於自然而鎮定的狀態中。

這種呼吸法不一定是坐著而做,在運動比賽前或是在考試前,為了要減除心理的不穩定,它是最為理想的方法。在面臨考試的前一刻請你試一試,敢保證必定有效!

一三、沒有不安感的人是沒有進步的。

期末考或是入學考試的逼近,除非是自信十足或是感覺遲鈍的人,否則大家都會為考試而心緒不安。這種不安的感覺應該是人人都具有,而且因為有了它,人們才會進步的。

因為我是這方面的行家,所以常受委託做新進員工的心理測驗,通常測驗顯示,將來有發展的人,一定對於工作或自己的能力帶有些不安感。反之,以優秀的成績,畢業於一流的大學,而以優秀的成績進來的過度自信者,則起初幹得不錯,但是結果也並不見得能占在很重要的地位上。所以,這種不安感才是進步的泉源。

一四、分散精神的原因,轉而變成集中精神的手段。

「在馬的鼻端吊紅蘿蔔引牠跑的方法,對增進記憶有效。」也許你會說:「我又不是馬!」就生氣了。但在原理上採以相同的方法,實實在在的可以集中注意力,增進記憶力的事實是眾人皆知的。

美國的暢銷書《增進記憶力的十天》裏,詳細的記載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是在心理學上也被認定的一種活用「賞賜」的方法,有趣的是,這個分散注意力的東西,竟被用作集中精神的手段了。

比方說,我們在做功課的時候,常會想起喝杯咖啡,或想看看電視等等。如果把它反過來使用,例如功課做到什麼地方就喝杯咖啡,或可以看電視等等,把這些賞賜由自己賞給自己,於是為了早點得到獎賞,就能集中精神為達到目標而努力了。而且有趣的、快樂的記憶,是比辛苦的記憶能保持的更久。由某一學者的實驗得知:記住快樂的經驗者占四二‧八%,記住辛苦的經驗的人則是二八‧二%。所以,為了增進你的記憶力,提高你的成績,不妨把你在馬與紅蘿蔔的關係上面吧!

一五、撕破字典吞食的讀書用功法,仍可適用。

曾經有學生,為了要背記英文單字,把字典讀到那兒就撕掉那一頁把它吞進肚子裏,以當時的環境來說是大有可能的。我雖然沒有吃過,但是有用它來捲香煙把它抽掉的經驗。

看來好像是野蠻一點的方法,可是在心理學上對記憶之增加,也有根據。這並不是迷信行為,而是表示「心理準備」之重要性的一種實踐行為。例如:為了做記憶實驗而給某甲讀文章,而叫某乙來聽,並且兩人都要專心記憶。隔一天之後經查證,某乙記憶個數為十六個,某甲則僅十一個。另外一個實驗是預告幾號考試,然後在考試當日向某一組宣佈中止考試,而向另一組宣佈改天考試,結果被宣佈中止考試的一組之記憶力勝過另一組許多。

這是「心理準備」在保持記憶上占著重要地位的實驗,吃掉了字典就再沒有機會看,因此不得不背,祇要懂得這個原理,把自己故意推進危險環境裏,逼使自己養成確實的記憶力也大有可能的。你有勇氣把讀過的地方一張一張地撕掉嗎?

一六、利用視覺與聽覺的集中訓練,以求集中精神。

「精神經常分散,想要集中時,這種意識就變成了集中的阻礙物而更不能集中」這麼說的人大部份是因準備升學考試而疲憊不堪的人,而其中又以高中學生為多。想用功而不能集中精神的時候,利用開始讀書前的一、二分鐘做視覺、聽覺的集中訓練也是方法之一。

這是在瑞士的一家精神衰弱症治療院實際實驗而有效的方法。首先在空中用你的思想描繪出一點,在這一瞬間除了這一點之外,不想任何事情。然後再延長這一點,使點變成一直線。然後在空中描繪星型或旋渦狀等簡單的圖形,這樣每隔一天,使圖形複雜化,並在空中很細心的多描繪幾次。

聽說有不少讀不下書的學生,繼續實行了十天之後,就可以專心讀書了。你也不妨試一試罷。

還有完全聽不進老師講課的某女生,她利用了時鐘的聲音,在有意識的情況下去聽它的聲音,而解決了聽不進的煩惱。她是一面聽時鐘的聲音,一面隨著它在心中喊「ㄉㄚ,ㄉㄚ,ㄉㄚ,」第一天十次,第二天十五次,第三天二十次,第四天二十次以上,每天約七、八次反覆做了五、六天就見效了。」

這是很輕便的方法,隨時隨地可做,其他類似方式的應用也可以試試。

一七、失敗愈多,在緊要關頭愈能發揮實力。

平時成績不見得很好的人,往往會突破大家認為不可能的大難關,而使周圍的人大吃一驚。反之,也有大家都認為必定上榜的人名落孫山,令大家搖頭嘆息。這時大部份的人會以那是運氣好或是運氣差為由而乾脆下個定論,可是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也有其正當的理由。

遇到最緊要關頭時最能發揮實力的,大多以曾經失敗過的人為多。這種人雖有實力,但是平時卻不太引人注意,就因為有多次的失敗,所以自然而然地養成了控制自己情緒的修養,因此極少在考場上出現緊張或犯錯的情形,而能很鎮定的應付考試。這種控制情緒的程度,在心理學上稱為「欲求不滿的耐性」,這乃是由平常的失敗或錯誤的累積而造成的。

另一方面,平常成績優秀而少有失敗的人,因為缺乏那種耐性,因此萬一遇到難事,感情就容易混亂。任性長大的男孩子大多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就是一個例證。「失敗為成功之母」,平常的失敗,可以使你從以往的驕縱中蛻變,而在緊要關頭時,才能使你發揮出實力!

一八、精神緊張是引擎已點燃的證據。

常聽人家說:「因為太緊張,所以不能充分發揮實力」,這實在是很大的誤解。凡是人,當遇到重要問題的時候,一定會做心理和身體的準備,以便解決問題。也就是開始準備運動,以便發揮超出平常的力量。在心理學上也證實「人的身體,在遇到危急的場面時,血壓升高,呼吸加快,以準備下一個行動。」所謂緊張,就是為了要對付下一次行動的心理與生理上的準備。「不要緊張!」也許這句話會引來反效果!除非是呆子,不然人人都會緊張,只不過要看程度的大小而已。

一九、要避免過份的緊張,需反覆做單純的肌肉運動。

緊張是面臨大事情前的心理與生理的準備運動,所以不必擔心。可是過度的緊張,往往令人進入正題而仍然措手無策。這時候,就要想:「不僅我一個人在緊張,大家都在同一狀態下。好罷!我來觀察別人的緊張程度吧!」這樣自己令自己站在優越地位,心理就自然而然地安定下來。

如果這樣也不行的話,我再介紹一個好辦法。那就是隨便亂寫幾個字也好,反正是故意做一些單純的肌肉活動就是。人有一種遇到緊張時的共同傾向,即利用身體其他部份的單純作業緩和精神的緊張狀態。人在憂悶不快或緊張的時候常會搖擺下肢,這是心理機能在無意識之中活動的現象。

在「心理魔術」一書裏也有記載過,不僅在考場,酒會的演講也好,要站起來時,手裏順便拿支鉛筆或是火柴盒等小東西,邊演說邊把那個小東西在手裏動一動,就對防止精神的緊張有效了。若在考場裏,則削削鉛筆也好,玩玩橡皮擦也可以。各位該可以隨時試試的。

二○、定大目標,不如定小目標。

「對人突然提示工作的大目標,不如提示小目標,縮短目標的距離,較能引起工作的興趣,並提高效率」這是有證據的實驗報告。

在美國南部的某一針車廠,把見習工分成兩組,對一方提示:「你們在第十四週就可以做到這個程度,請多努力」,然後把熟練工做好的高水準產品給他們看。

而對另一組是先提示最終目標的高水準製品,然後告訴他們:「你們要一下子達到那個程度是不可能的,起初的第一週是做到這裡就好了。」然後把下一個目標每隔一週提示一次。

結果是第二組(後組)得到了壓倒性的好成績,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製作下位目標。對於我們做事、做功課都是非常重要的。經常會看到有人僅提示大目標,這好像是站在山底下「還要爬得這麼啊!」因為太高,會挫折大家爬山的意欲。

先訂下計畫,決定了最終目標之後,再訂定一天內能實現的目標,而不要受全體計畫的拘束,求一步步完成目標,一步步奠定基礎與自信,這才是最重要的,一下子提示了太高太大的目標,容易挫斷做事的意欲,請切記。

二一、沒有目標的讀書,有如沒有橫桿的跳高架,無法出力。

「目標」,看起來好像有標語之類的感覺,因為它在日常生活裏被使用慣了,所以對目標這個字幾乎變成不感症,引不起太大的注意力。

但是確定目標的重要性卻是很重要的。美國的心理學家鄔度,以跳高的例子說明目標的重要性。叫跳高的選手做兩種方式的跳高,一種是對著沒有橫桿的跳高架跳高,另一種是放上橫桿再跳。結果沒有橫桿時,高度不及有橫桿時所跳的三分之二呢!因此這支橫桿就是目標了。凡事必有目標才能使自己努力。

二二、經常成功時和經常失敗時,所立的目標有點奇怪。

為自己訂立一個正確的目標,或找出目標是相當不容易的,可是對這個目標挑戰之後,所得的成功感或是失敗感,卻與訂立下次的目標有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成功的時候,下次目標可以訂得更高,失敗的時候則必須訂得較低,這才是人之常情。

但是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怕失敗就把目標訂低,相反的有的是僅提高目標,而自我安慰。換句話來說,經常成功的時候和經常失敗的時候,所訂的目標會不成正比,反而有成反比的傾向!

二三、不順意的時候,把順序或計畫儘量改變。

一直想集中精神努力讀書,可是卻怎麼樣都不能順手做下去,這可能是人人都會碰到的情況。這時就算拼命跟著計畫表,也沒多大好處。如果是我,就要把整個順序改變了。如果是各位複習、練習、預習是你的習慣做法,可把順序顛倒過來,或是先準備明天上學該帶去的東西也可以。再不行的話,乾脆改變計畫也可以。這麼做,也許可以發現新的唸書方式。

二四、不著手去做──對功課就不會發生興趣。

近年來已有不少人熱衷於高爾夫球,在我周圍的朋友也有不少人喜歡它,甚至不少人被列入球狂的行列。在他們還沒有打高爾夫球以前,我常聽他們說過:「我這一生絕不玩高爾夫球。」可是現在呢?卻是個球狂。當初雖是勉強應朋友之邀而參加,如今卻聽他們說:「沒有比這個更有興趣的運動了。」因此人們常開口說的「喜歡」或「不喜歡」,好像不太可信了。

在人們之中,對讀書有喜歡與不喜歡,對食物也有喜歡與不喜歡,也有不少人對還沒有吃過,連味道也不知道的食物,就給它下了一個不喜歡的結論。當然,做功課不像打高爾夫球或棒球那麼快樂,可是在未嘗試以前就給它下一個定論:「不喜歡」的話,在這世界上就沒有一樣東西是喜歡的了吧!

雖然未著手以前覺得不喜歡,可是一旦開始,就成為習慣,再其次則是不去做的話心裡會難過了,原來這就是人嘛!所謂興趣,應該是從行動裏可以簡單的發現出來,而不是用腦筋去想出來的。所以不要說不喜歡讀書,即使真的不喜歡也每天繼續做下去,也許會在意外的地方發現它的樂趣呢。也許原來特別不喜歡讀書的人,一旦開始讀書反而會湧出更大的興趣呢!這是我的實際經驗而得的哩!

二五、把喜歡的科目,留在最後。

避開討厭的科目,而先從喜愛的科目下手,這是人之常情。我在學生時代,也是一做討厭的功課就打瞌睡,或是抄寫參考書的解答。但是這樣繼續下去的話,永遠不能征服它,而且愈跟不上,結果是更討厭它了。所以對於討厭的科目,逼著要你喜歡那是困難無比了,不如設法用怎麼樣的方法來做再能跟上別人,才是比較聰明而合理的。

那麼告訴你我的做法吧。以先做討厭的科目,若做不完就不做喜歡的科目的方法來克服這個難題。這好像是以自己騙自己的方式來克服,可是這麼一來就為著想要早一點做自己喜歡的功課,也就不得不做討厭的科目了。

總而言之,問題是自己要好好控制自己就是了。起初一定會覺得不耐煩,可是一習慣下來,就是你勝利了。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報酬」,就是說把喜歡吃的東西留到最後,先把不喜歡的吃完了才給你最好的。以喜歡的科目做「餌」來引誘自己克服不喜歡的科目。

二六、讀書的計畫表裡也採用──「週休二日制」吧!

最近已有許多先進國家的公司,採用「週休二日制」的休假制度了,也就是把星期六和星期日做為放假日。學校裏也有採用這種制度的傾向,但未見實施,它的本意是,一星期的工作或讀書的疲倦,只靠星期日一天的休息是不夠的。最好的例證是,星期一工作時或上課時,大家幾乎都提不起精神來,工作效率又低,是許多人容易患上的星期一病。

為了要好好利用難得的休假日,所以用一天從事娛樂活動,另一天則做完全的休息,這種「週休二日制」的意義,便開始被認定了。據調查的結果,採此制度後使效率提高、事故減少、上班率提高…等等,都有很多好的效果出現。

讀書用功也同樣不要把讀書計畫排得滿滿的,乾脆排一個星期六、日兩天完全不唸書的計畫表如何呢?當然這兩天都要休息的話,其他五天的工作密度就要提高了。

乾脆把那兩天用來郊遊也好,休息也好,或是看看自己喜歡的書都可以。看起來好像太浪費時間,其實它會變成一股很大的力量反擊過來呢!要做長期性的考試準備時,著急是最要不得的。使讀書也有「週休二日」的輕鬆氣氛,那麼你讀書的效率將會提高很多。

二七、不能決定方針時,乾脆用抽籤的方式強制決定。

「有很多書需要讀,但不知從那裡開始才好」。「無論做什麼事都失敗,都沒有勇氣再做什麼了。」時常會有人向我如此訴苦,並找我商量。尤其是考生,一旦考試失敗名落孫山時,精神一下子墜落,就不知想幹什麼了,這是我也經驗過的。可是若把它放置不理,則會陷入一種無氣力狀態。為了想要脫離這種迷茫與徬徨,我常做「抽籤式的讀書」,也就是把不做不行的事情分別一一寫在字條上,然後抽取它。配著喊聲抽取其中一支,然後開始做裏面記載的功課或事情。

因為沒有目標,所以不能振作精神,因此利用抽籤強迫指定目標,這樣可以防止陷入混亂與徬徨之中。要做好抽中的項目,這種強烈的意欲,在心理學上稱做「完成動機」,每個人都需要持有這種意欲才好。以抽籤來決定目標,找出一條路來走,便不再迷惑了。

二八、猜題,也和實力的提升有連帶關係。

說了『猜』聽起來好像是帶有一點邪門味道,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所謂考試,就是要測驗你把重要的地方瞭解到什麼程度的一種調查,所以猜中問題─就是證明你懂得什麼地方是重要的意思了。

平常不太用功,可是能很正確地猜中問題,這種人也許就是最懂得讀書法的人也不一定呢?從以前到現在,我一直都自負為猜題專家,我確信這種猜題練習的結果和實力的提升有直接的連帶關係呢!臨考前利用一點空檔的時間試試看罷。

二九、滿分的測驗,反而有陷井。

每逢是非、選擇題的測驗都得滿分的人,不一定能考上升學考試,原因是對問題的想法可能會硬直化,這些人大部份都感覺不出自己想法的缺點,就好像流在土地上的水,逐漸地隨著一定的水路流一樣。在思想與思考方面,都有一定的格式,如果遇到同一想法的問題就沒有困難,可是遇到了需要改變思考方式的問題,那就措手無策了。所以,若是為了是非、選擇的測驗成績而患得患失,那就太沒有意義了。

三○、不常見的問題,大多是出乎意料地容易。

你在考試時,有沒有碰到見不慣的問題?看到了見不慣的問題,你就覺得它是難題而疏遠過了嗎?如果是這樣,那也是當然的現象了。因為人具有「不確定性耐性」,遇到黑白不明的物體或問題時缺少冷靜對付的耐性。遇見素不相識的人,不管他是好人或是壞人總是都有疏遠的現象,就是這種「不確定性耐性」的一種表現了。

因此往往在碰到第一次出現的問題時,就放棄了判斷難易的機會。如果是見慣的問題,一過目就能判斷難易。站在公平的立場來看,難題與易題應各佔一半,即使是不常見的,也是同樣的道理。

也就是說,不常見不一定都是難題,應該是難易各佔一半。從我們出題者的立場來說,要出異樣一點的問題時,必需考慮考生的心理問題,所以按理來說它是僅靠基礎性知識就可以解答的問題為多呢!請臨考時多留心這一點罷。

二、不會利用時間,時間就更不夠用
  ●善加利用時間的讀書用功法

【第二章序言】

愈忙愈有時間

你有沒有聽說過「四當五落」這句話。聽說是指用功得祇睡四個鐘頭的學生就會考取學校,而睡了五個鐘頭以上的人,就會落榜的意思。不知這句話是什麼時候傳出來的,如果目前還束縛著年輕的學生們的話,那就有問題了。

如同這句話所代表的「沒有時間」或是「時間不夠」的觀念,散佈在許多考生腦海裡,幾乎是最令人憂慮的事之一了。

依我的經驗也是這樣,問起考生近來準備的怎樣?或是考得怎麼樣?大部份的回答是「沒有時間…」「時間不夠」或「再有多一點的時間的話……」幾乎都牽連到時間上面來,所以建議他們,多想辦法計畫一下利用時間的好辦法。多數人的回答又是「沒有時間考慮那件事」了。

我認為沒有時間的原因,是在時間的使用上,有許多浪費,而不是沒有。例如在生產線上工作的人們,每天都過得非常地忙碌,在質和量方面看來必需費很多時間的,都能逐一完成,看了他們就會覺得好像愈忙的人愈有時間了。

我所認識的一位作家,聽說每個月需要寫三千張以上的稿,聽了這就覺得每天恐怕連睡覺的時間也在寫稿了。但事實則相反,他在遊樂方面也用了不少時間呢!他在我們同伴裡是很有名的,他的超人似的工作法和玩法的秘密是在於他能「製造時間」呢!曾有這麼一件事:他是一個喜愛打麻將的人,終年都圍著麻將桌,偶而在進行當中會喊聲:「請等一下!」就轉向後面把十幾張的原稿在不足一小時的短短時間內寫好,之後立刻回過頭來又若無其事的開始搓起麻將來了。聽起來好像是一篇笑話,其實這是事實。他的寫作還不只在麻將桌上,這種作法已變成他的生活中隨意的一部份了。以這位作家來說,他寫作的一個鐘頭,相當於一般人的一天或二天的工作量了吧!所以就是要看你如何使用時間,在同樣的時間裡,能使它發揮好幾倍的效率,也可以使你一無所得,尤其是時間,它不像金錢可以儲存的。

因此在本章,引用現代的心理學為中心,而被各種科學證實出來的事實為例,告訴各位。如果懂了這些問題,對你的讀書與用功的方式,可能有不少助益,而把時間善加分配,來增加你的收穫。

用「物理的時間」量不出「心理的時間」

無論對誰來說,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可是從用功或工作的效率來看,有些人能把它變成二倍,有些人則是折半或更少,這在科學上是可以證明的。

例如,剛吃完飯時腦筋的活動最不靈活,每天各做一小時的功課,比一天做十個鐘頭的功課更有效果,腦筋最活躍的時間是起床後的二、三小時之後等等,這些事實,不但不能把一天的二十四個小時充分地活用,而且無論多用功也吸收不進去,結果反而變成時間的浪費了。

人也是生物的一種,因此也有必需順從的自然規律,以及所謂的個人差異,可是如果要考慮讀書效率的話,則必需瞭解一下──頭腦或身體的順應規律了。在我們人類的頭腦和身體裡,具有不同於鐘錶的「物理時間」,而且有所謂「心理時間」或是「生理時間」。

當然,並不限於一天二十四小時,而在有「一星期」為時間單位的人類社會裡來說,主要工作日為星期一至六,星期日為休息日,在這種生活規律中,也曾有人做過在一星期當中,工作效率最高的是星期二的實驗結果!

除了大家都通用的時間條件之外,祇能適用於你個人的時間條件,也就是個人差異的問題了。換句話說,也就是如何以適合於自己的條件,在短時間內聚集精神來讀書的問題了。所以必需先了解自己在一天裡的那一段時間,在那一種條件之下精神最飽滿。

例如有些人是早上比晚上好,有的則剛好相好。據說精神的聚集時間是短短的二十分鐘,那麼這二十分鐘應該在那裡呢?當然這些條件又都會隨著個人的生活習慣而不同。

在本章裡,想要告訴你的就是:時間的把握和時間支配的技巧問題。

三一、讀書的效果,決定於「質」而非「量」。

談到「四當五落」其含意是指,睡了四個鐘頭就可榜上有名,而睡了五個鐘頭就名落孫山。但是對我來說,不能取得充分睡眠的非效率式讀書法,是難以突破難關的。重要的是讀書時間的「質」而不是「量」。

在美國的心理學調查報告裡,也有每週用功三十五小時以上和以下的調查,結果以下的成績反比以上的好。

總而言之,效果的好壞並不在於讀書時間的多寡,而是有無善加利用時間。這必須靠自己來管理自己的時間了。

三二、最佳的讀書時間,是上午十時和下午三時。

所謂「死讀書」的學生,大多是開夜車讀書,隔日睡到十點左右,吃過晚一點的午飯,再休息一下子的為多。當然在學期中是不能採用這種方式,可是一到寒暑假就想要得到好成績來向同學們炫耀一下,於是拼命地用功,最容易變成上述型態的讀書方式。

如果那種方式,完全變成自己生活中的規律的話,便無所謂了,可是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則幾乎是把自己的鬥志放在那裡空轉的可能性比較大了。根據研究的結果,在一天之內學習或工作的效率最高的時間,是在上午十點和下午三點。這項研究是利用五、六年級的小學生或大學生,在各種時間裡的加法、乘法或是記憶性的測驗,如果把八點的成績視做一○○,十點是一○六,下午一點就降到九八,三點上升到一○三。

觀察的結果,那位死讀書的學生是十點左右起床,又在下午的中間做午息,因此他的讀書用功法是在腦筋最靈活的時間休息,而在腦筋活動最低下的時間裡拼命地用功了。

反正,書是不能不讀的,那麼為什麼不利用腦筋最靈活的時間來讀書呢!

三三、利用早自習,使開夜車所得的記憶再生。

開夜車用功也跟通宵用功一樣,要做的話就要做得有效果才可以。

人腦的記憶力是把要記的問題裝進腦袋之後,不再確認一次的話就非常容易忘掉,而忘記的速度是在裝入後八─九小時之間最快。因此要在考場活用前夜所記的問題的話,必需再把相同的地方複習一次,這樣效果特別大。如果想要把平常的懶惰利用一夜的時間奪回來的話,起碼也要這麼做才可以。

三四、調換夜型與朝型,需要費好幾天的功夫。

根據人的生活規律,雖可以研究調查出來腦筋最活潑的時間,可是除了一般型態之外,還有個人型態,因為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個人型態中比較顯著的差別是夜型和朝型。這種個人生理的規律,非常不容易改變,如果要勉強改變的話,最少也要五、六天。所以為要應付早上的考試,要把夜型改換成朝型,就需要在數天前開始調整了。

三五、調整外在規律和內在規律。

人是隨著個人的職業或家庭內的地位,而帶有屬性外在性的獨特時間感覺。領薪階級的人是把一天分成上班時間和下班後的時間,再把星期六和星期日做為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區別生活。如果是學生,一天的生活規律是隨著功課表而劃分,再以星期為單位反覆進行。因此,公司的職員、學校的學生,以及家庭主婦,都依社會地位各有各的生活規律,而必需隨著規律來生活。

但一方面有人體本身持有的生理性規律,也就是內在規律了。到了晚上就想睡覺,到了初夏下午在上課中會打瞌睡,這都是由內在規律所引起的。

有些人常說,怎麼努力也無法提高效率,原因大概可歸於外在規律和內在規律的不和諧。也就是外在規律的功課表的時間分配,和支配大腦的內在規律不能一致而引起的現象了。這時不要逼著內在規律去配合外在規律,最好是改變一下外在規律,才能有效地運用時間。例如腦筋較靈活的上午或一週的後半,就用不太使用腦筋的筆記整理或需要動身體的功課。這樣把重點稍微改變一下,就能使你得到最大的讀書效果。

三六、利用休息時間的前半,使腦筋更加靈活。

嘴裡講著「差不多可以休息了」,可是卻還是戀戀不捨似的看著筆記簿,這種休息法是最要不得的。

對恢復疲勞的最有效時間,是剛開始休息的初期,再過去就來得緩慢了。因此如果想休息的話,乾脆什麼都不管地休息下去吧!如果慢慢地把用功的餘波拉進休息時間中的話,最重要的前半段時間就不能活用了。由此可知,休息時間不必太久,也可以使腦筋充分休息。

三七、通宵的最後兩個鐘頭是翌晨的二十分鐘就可挽回。

通宵讀書,或開夜車那的確是效率最低的用功法。可是偶而也會被逼得不得如此。但千萬不可徹夜不眠,至少要留下最後的兩小時去睡一下,經研究夜間作業的資料證明,從深夜到三、四時是可以勉強維持,但從四點到六點就幾乎到零的程度。既然如此,不如乾脆休息,而把這兩個鐘頭的功課,留到起床以後的二十分鐘就可以挽回了。

三八、在一星期裡,週二的效率最高。

幾乎所有的人,都以週為單位訂立工作計畫表,那是因為禮拜天放假的緣故吧!如果是這樣,就有重新計畫的需要了。

根據各種調查,有一種「週一病」的名詞,即指每週的第一天提不起精神,但卻以週二最有精神,然後週三、四、五、週末地一直下降,到了週六就出現了所謂的「週末努力」而略為上升。如果知道了這些,那就把不得意的功課調到週二來做,安排工作計畫表的時候也可以如此做。

我在週二儘量不講課,而把當天做為自己用功的日子,這也是考慮工作效率的結果。

三九、滿腹、空腹,都會使大腦的效率降低。

自古以來就有人說:「肚皮漲,眼皮弛」。吃得太飽,那是讀書人的大敵。這是生理上的欲求充足狀態,影響到大腦,使身心的活動減弱的現象。讓正在發育當中的中學生,為了功課不要吃得太多,聽起來是很殘酷的,但這只不過是告訴你吃得太飽的時候,面對著桌子來用功也不太有效果的意思而已。儘量地吃,儘量地睡,然後把對功課的能量儘量地發揮,這才是最理想的讀書用功法。

滿腹是讀書的大敵,那麼空腹是朋友嗎?當然也不是!空腹也會妨礙思考活動,如果肚子餓就會把精神移到覓食的行為上面去,這當然是動物的本性了。因此利用吃飯的時間來讀書那就太傻了。在生理學上,從滿腹轉到空腹的中間時段,是精神集中度最高,而思考活動最敏捷的階段。所謂「八分飽」是最適合用功的狀態了。

想要有效地利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有限時間的話,不是要節省睡眠時間或吃飯的時間,而是要想一想怎樣才能把一小時或是三十分鐘,能用得像有二小時或三小時般的工作效率才對。因此也需要知道飲食和大腦活動的關係。

四○、大腦開始最活潑的活動時間,是起床後二、三小時。

到了考試,常被問到的問題是:「考試當日應該早起,或是睡足好?」以我來說,事情已到最主要關頭,也不必那麼神經兮兮的,但既然它是必需突破的障礙─考試,還是慎重以赴吧。這個問題不僅與考試當天有關,而且與平常用功時間的分配也有著莫大的關係。

對於過著正常且規律生活的人來說,上午十時和下午三時是腦筋最靈活的時間。把它配合起床時間來計算的話,就在起床後的二、三小時之內了。因此把一般人的起床時間以七時來計算的話,這個理論就可以互相吻合了。起床後的一小段時間是腦筋還沒有很清楚,這由早晨突然接到的電話裡可以證明。

因此不限於考試當天,如果你需要留一個腦筋特別清楚的時間的話,設法在那個時間的二、三小時之前起床就好了。把日常生活的規律配合著你的工作或是功課,就不會被早起或晚起的問題而困擾了。

四一、以「分」來劃分計畫表,更可以提高效率。

以實施「高度的效率管理」而聞名於世界的日本IBM電腦公司。有一次我被邀到該公司演講時,曾經碰到一件令我驚訝的事,那就是接待人員告訴我:「教授的演講時間是在下午三點○一分開始,到三點五十一分為止。」

真不愧是高效率的公司,連一分鐘也不浪費的作風,正顯出一般對工作的熱衷和集中力呢。

外國人對國人在時間上有些不太好聽的評價,不用由我再提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二、三十分鐘的誤差幾乎是理所當然的。在日常的一般生活上,也許還不致於發生什麼不方便,可是對工作或是對學業來說的話,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沒有節制時間的讀書方法是不僅多費時間,而且提不起效率。把這個問題做完了之後,或是把這一章唸完了之後,就把時間拖延下去的話,就大大的影響到下次的計畫了。以致於今天該做的延到明天,又把本月的預定拖到下一個月,終於把今年該上榜的機會拖到明年,或是後年了。

因此時間的劃分,最好是能做到以分鐘為界的程度,並且儘量在預定時間內完成既定的計畫,這樣就可產生高度的集中力了。初嘗試時必遇不少困難,但必需自己逼著自己去做,終會達到目的的。

四二、零碎的時間就做零碎的事,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轉換氣氛。

在一本書裡記載著:「使用時間最大的秘訣是,好像裝貨一般,在小的空間裝進小的東西。」這是一位美國的雜誌記者告訴我們的,的確如此。

擦皮鞋,剪指甲,寫回信,修一下鬆懈的螺絲,買些文具…等等,在我們的身邊,有不少零碎而不用太多時間的工作在等著你。如果利用讀書剩餘的一點點時間或利用休息時間把它稍微做一下,那麼這些瑣事不僅辦完,而且達到轉換氣氛的效果。

四三、同樣地做十小時,每天做一小時比一天做十小時更有效果。

人體不能儲存睡覺,也不能作為儲存食物的倉庫;同樣地大腦裡面也不能一下子裝進太多的東西,在考試前,常有人把自己不大喜歡的科目留到最後,準備整個裝進腦袋裡,這在心理學上來看,是非常不利的作法。

比方說,把某工作反覆做二十次,並且集中在同一天繼續不斷地做,結果最後一次費了八十分鐘,另一種作法是一天做一次,最後一次只費了五十分鐘(依實驗記錄。)因此學習的時候,中間隔著休息的作法,比連續不斷的作法來得有效。

在學習汽車駕駛的時候也是一樣,絕不會把整個教程在一天裡就傳授給你,而規定一天二教程的程度,這也是根據人類心理的一種學習法。

因此,可以明白通宵或開夜車的讀書方法,之所以得不到高效果的原因了。總之,不要在同一天內繼續不斷的唸同一科目。同樣在一天幾個小時的用功,可是到後來還是會出現學習效果的差別了。

四四、在讀書的時間分配上要分階級。

人都有多費點時間先去做簡單之工作的傾向。如抄筆記、削鉛筆、整理桌子等都屬於簡單的工作。例如經常都把鉛筆削得很好的人,實際上只是把困難的工作延後去做的下意識所促成的結果,在讀書時間常想整理抽屜的人也是一樣,因為總在下意識裡想避開難題,所以便在無形中表現出這種心理現象。

削鉛筆是做習慣的工作,做起來得心應手,但讀書就不一樣了,如果是新範圍的功課那就更是如此了。

有位美國的技術顧問,提案在工作計畫上訂定優先順位,免得大家陷入「容易的陷井」裡。把應該完成的工作,列成一覽表,依輕重緩急之順序排列,最重的為A級,次重的為B級,最後為C級。

在分階級的時候,要在心中整理、判斷量的輕重,所以也變成訓練腦筋的另一種方法,然後自己也能辨別工作的輕重緩急了,這應該是一石三鳥的最佳方式。

削鉛筆當然是C級,所以在削鉛筆的時間,可以做更重要的功課或是工作了。

四五、鬧鐘是劃分時間的信號。

做功課,常有這種情況,重覆地唸了好幾遍還是不放心,「不知有沒有真正背好?」尤其在考試之前,陷入完美主義的領域裡,往往被一個問題占去了太多的時間,而沒有時間做別的功課了。

為了防備這種現象,就只有利用鬧鐘了。對準了針,決意在那時間裡完成。因此在鬧鐘未響的時間裡就真正的能集中精神做事,如果鬧鐘響了,就乾脆做下一項工作。我有一位教授是利用鬧鐘做為就寢睡覺的信號,而熱衷某種學問的研究呢!

四六、把預定的一天和實際的一天,用日記去檢討。

有位著名的經營學者,他以「時間管理的專家」而聞名。如果碰到企業家向他請教對於使用時間的有效方法使,就一定請對方列出一天的日程表。日程表排定了之後,他就把它保管起來,然後要求這位企業家「從明天起,把每天的行動一覽表寫在日記裡。」經過數天之後,再請對方提出日記和事前的日程表來對照,然後告訴他預定和實際行動的差異處,如果知道了預定和實際行動的差異處,自可明白一天裡時間浪費在何處了。

如果自己採用這種方式去做,就可以自我診斷自己的時間使用方法了。請大家不妨試一試,先訂好一天的計畫,以後每天做日記,經過一星期以後再把兩者對照一下,判斷自己在時間上有多少浪費,供自己參考與改進吧!

四七、似「一天」為單位,訂立計畫。

訂立一週的學習計畫或一個月的工作計畫,把它貼在牆壁上,把它貼在牆壁上,確實對於促進意志的貫徹有充分的鼓勵作用。但是萬一因故在途中停了一天,計畫就亂了,祇得重新訂立,如果經常這樣的話,也許變成「計畫是為著放棄而準備的東西了」了。另一方面,為著要按計畫實行,而把所有的精神貫注在計畫上面,連喘息的機會也沒有,以致變成一個「計畫偏執症」的異常精神狀態者,也不一定呢。

如果落到那麼一種下場的話,就不知為著什麼而計畫了。所以,若被計畫逼迫得其他的什麼事也做不來,那就沒有用了。

所以某專家主張「要想使生活組織化,就要訂立一個不是長期的,而是以一天為單位的計畫才可。」

他所主張的方法,是做一本「計畫簿」,經常放在同一個地方。若為公司的職員,則放在辦公桌上;若為家庭主婦,則放在廚房;若為學生,則放在功課桌上的「指定位置」。

在這簿子裡,於一天的開始或前一天的晚上,即把當天要做的事情一一列出來。等到一天終了之後,才檢討工作一覽表,如果有未完成的就把它記在第二天計畫表的開頭,就能對於自己一天的行動善加管理了。這可以說是有計畫讀書或工作的第一步了。

四八、考試,是在握筆前的一刻就可決定勝負了。

這是我做了多年監考和評分者所體會到的問題,試卷一到手就馬上動筆的學生,好像都得不到很好的成績。當然受到時間限制,爭取時間是人之常情。可是單以寫一個毛筆字來說吧,你要動筆以前是不是先需要一個構想呢?何況這是入學考試,在考試時,開始作答以前,應該要考慮從什麼地方,要以怎麼樣的方式來答,有考慮的和沒有考慮的當然會出現成績的差異了。練習的時候也一樣,應該在動筆以前略加考慮,然後才開始吧!何況對安定心情也有幫助呢。

四九、解不來的問題,不要深思下去,暫時放棄吧!

你有沒有碰到一個難題,而一直為著解它而耗費許多時間的經驗呢?這時暫時離開它而做別的問題,也許會意外地得到解開難題的靈感。「傻想不如休息」,花費長久的時間去想一個問題,等於是花費時間使腦筋疲倦一樣。在外國的訪問調查裡的結果也是這樣顯示。要思考某一種問題時,不要一直深思下去,應該乾脆暫時放棄,去做別的事情。

五○、哽在心頭的雜事,就在它困擾你的時間去處理吧!

雖然訂定長期的或是大規模的計畫,但身邊可讓我們介意的事情仍然很多。不要說一個月的計畫,就是明天或是現在,讓你不能放下心的事情,也經常會發生,例如回信、看牙齒等等,跟讀書無關緊要的事情,也會常哽在心頭的。

這時候,如果祇重視大目標,而忽略了面前的小事,那對心理上會造成很不利的影響。比方說:你的牙齒正在發痛,你可以不去找牙醫師嗎?還是要忍著痛完成你的大計畫?在這狀態之下,你再想提高效率,有效率嗎?有了放不下的事,最好還是在令你覺得放不下的時候去處理吧!

五一、面臨沒有時間讀書的緊迫局面,卻是最好的用功機會。

人就是不可思議的動物,明明知道將來會遭遇困難,可是為了自己的喜好或好玩的事,往往費去寶貴的時間。尤其對正值貪玩的十幾歲的年輕人來說,常常會把讀書的時間移到後面,結果真的沒有時間讀書了。

但是若在此時心想:「反正都沒有時間了,做不做都差不多」,這樣豈不等於丟掉了一件很寶貴的時間。

其實就因為只剩下這麼一點點時間,或是今天一定需要完成這項工作,所以在這種迫切的壓力下,反而最容易使精神集中,而提高效率。也就是遇到緊急狀態的時候,人往往會發揮出自己也想像不到的潛能的道理。

萬一你玩得太過分,可是別忘記後面還留著一點讀書用功的最好機會呢!

五二、最佳的休息,是採取短間隔、短時間。

誰都知道,要想長時間的讀書,必需有適當的休息時間。但是有沒有想到利用休息時間的活用辦法呢?大概沒有人讀書讀個五分鐘,卻休息五十五分鐘的吧!可是很多人為了要把玩的時間集中在一起,就把讀書的時間拉長,休息的時間也拉長。

但根據作業時間和疲勞恢復的實驗研究結果而知,如果作業時間各為一小時,則對恢復疲勞所需的時間是由二倍、四倍、十六倍……地倍數增加。由此可知休息時間的安排,應採短間隔、短時間,才是對時間和頭腦最有效的利用方法。

五三、改變氣氛,不需要很多時間。

誰都知道,在拼命用功的時間當中,偶而需要適當的變換一下氣氛。但是也常可以看到以變換氣氛為藉口而偷懶的學生。偷懶的結果吃虧的是他本人,以轉換氣氛為藉口自己說服自己,結果卻變成在轉換氣氛的過程之間拼命讀書的顛倒現象。

日本有位著名的經濟評論家,名叫高島陽。他當了好幾家公司的顧問,常常演講或是寫稿,每天都過著非常忙碌的生活。可是他在緊張的一天當中,如果有五分鐘或十分鐘的空檔,他就隨便跑進所看到的電影院。當然不是要欣賞電影的內容,而且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而是跑進去後,把身體深深地放進椅子裡,看看銀幕就是了。聽說這麼做的話,可以把氣氛轉換得輕鬆自在。

由此可知,對轉換氣氛所需的時間僅需五分鐘至十分鐘就足夠了。然後,再來做跟前面完全不相同的工作,就真正地做到雖不轉換氣氛卻具有轉換氣氛效果的真正的轉換氣氛了。

五四、二十分鐘的學習,十分鐘的練習會培養集中力。

譬如說:你一天要讀書三個鐘頭,那麼你究竟把這三個鐘頭,怎樣去分配使用呢?如果連續三個鐘頭都俯在功課桌上面,對你的熱心來說是有損失的。

人最高的集中力,只能維持二十分鐘至二十五分鐘之間。有位美國的效率研究家,正在推動一種二十五分鐘的讀書法!因此極度的集中是一小時裡兩次,所以集中二十~二十五分鐘再休息十分鐘,之後,再集中二十~二十五分鐘,這樣有規律地做下去,才是理想的讀書用功法。

五五、如果午睡片刻,能把一天當作二天使用。

在前面已談過,在一天裡,上午十時和下午三時是效率的最高峯,而且上午比下午為高,因此以整天來看,用功的效率上午比下午為高。據學者的研究,學習上需要用精神的作業應排在上午,而運動效率則是下午較能提高成績。

頭腦的活動,還是和睡眠有密切的關係。大致來說,從睡醒到睡眠之間雖有波度,但它是有向下走的趨勢。

因此可以促使精神恢復的要素,就是午睡了。把開始下降的腦筋活動,靠著午睡再把它重新提高,也就是把下午的狀態變成為上午的狀態,亦即把一天做成二個上午。下午一時是頭腦活動效率最低的時刻,是難以進行學習的時間,因此在午飯後,若以一時為中心而睡二、三十分鐘的午睡,那就是把無效率的時間用得有效率的一石二鳥的辦法了。在學校,午飯還沒有消化之前,就拿出課本的人,希望他的用功沒有徒勞無功。就算不能午睡,但還是需要充分的休息啊!

五六、數學和英文是最令頭腦疲勞的二大科目。

不知你有沒有一天做了三小時的功課,有時覺得疲勞,有時不覺得疲勞的感覺?如果沒有的話,你的功課計畫表的確編得很理想了。當然人人都有不同的個人差異,但是依科目的不同,腦筋的疲勞度也會有相當大的差異。

據種種調查而知,疲勞度最高的是數學和英文,國文和理科疲勞度較低,所以如果一天排數學、英文,另一天排國文、物理的話,腦筋的疲勞度就有很大的差別了。因此想要讓大腦不要過分的疲勞,而且以同樣的規律繼續用功學習的話,要特別注意每天科目的分配。

三、任何場所都是讀書房
  ●活用環境的讀書用功法

【第三章序言】

促進學習的環境

設在高架橋下的一家麵店老闆,特地選擇了安靜的地方,買了一間店舖之後就搬去營業了,可是老闆常常發現店員在工作的時候發生錯誤。老闆思索的結果突然靈機一動,把橋下的噪音錄回播放,結果店員們就恢復原狀認真工作了。人的行為是很容易被周圍的環境左右的。這是在心理學上所謂的「附加條件」的實例之一。

看看家裡的傢俱,客廳裏的沙發和桌子總是比讀書用的桌子和椅子為低。這是為了要讓客人有輕鬆而安定的氣氛而設計的。

還有警察局的調查室,無論什麼地方,都是灰色的牆壁,而都沒有任何佈置,這是為了對嫌犯的逼供而設計的,在心理上確實有相當的效果。

心理學者說:「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是指由人的性格以及當時的心理狀態,與環境相乘的結果,來決定行為的意思。當然讀書用功也是一種行為。所以你的性格和心理狀態之外的環境,對你也有很大的影響,總之「用功是人與環境的函數」,並且決定於你自己怎樣去適應環境。

所以你就需要明白那一種環境才適合你。譬如以書房為例:天花板太低就有壓迫感,關住門窗就像在電梯裏,諸如此類都是可以想到的妨礙讀書的不利條件。再說色彩,例如綠色讓人在心理上可以產生鎮定感等等,各有不同的許多原則。

你自己能改變的環境既然有限,那就要靠你本身的應用能力,想辦法造成一個適合於自己的讀書環境了。

需要有自己的領域

「住久,就是家鄉,」人有適應環境的能力,所以住在壞的環境裏,也會逐漸的習慣下去。

因此所謂的製造環境,並不是不改變自己,而是由環境的整體和自己的適應力合作而成的。譬如說:你的讀書房間,不能以精神會分散、不易安定為理由,而任意改變時,就要換換桌子的位置,或改變照明設備,凡是能改變的地方,就盡量改變為適合於自己的個性或行為;其他無法改變的就要靠自己的適應力,使自己與周圍的環境合作了。

無論是自己的房間、圖書館或公園都可以,主要的是使周圍的環境先來適應你,再由你去適應環境。

總言之,並不是要完全改變環境,或是完全改變自己,而是要造出容易適合於自己的環境,才是實際的製造環境的意思。現今社會上,好像還有不少人得不到這種理想的環境呢。

本章的用意是,怎樣下一點小功夫就能造成好環境。

也許有人認為這裏所談的跟你的做法不相同,而發生疑問。其實在這裡所舉的方法裏,包含著不少製造環境所需的寶貴暗示。

人各有適合於自己的環境,此後就要靠你自己的功夫了。就像是同樣地寫著稿子,有的人需要在有隔音設備的房間裏,有的人需要邊聽音樂邊寫,各有各的作風,都是由自己去找尋適合於自己容易工作的環境。

待自己的環境整理好了之後,就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盡心去努力用功了。在適合於自己個性的環境裏,偶而做些轉換精神的佈置,則可能連原本不拿手的功課也會順利做好。本章會道出這其中的道理與緣故,請您慢慢看吧!

五七、不良的環境,會促成讀書的意欲。

能夠在設備完善,無憂無慮的環境裏讀書的人,只占全體的一小部份。可是不一定具有一切好條件的人才有成就。就我所知道的範圍裏,那些工讀的學生,他們的成績不一定比不需工讀的學生差,反而有較好的趨向。再看歷史上的偉人,有很多是經過水準以下的生活條件,在艱苦的環境裏磨練而成功的。也有不少人不求寧靜,而去求港口、街道的夾雜聲做為作詩、作歌、寫小說的實際背景。

好環境與壞環境,究竟那一種才對於學習有幫助,是不能馬上下定論的。因為問題在於本人怎樣去適應與承受。但是不能否認,有不少人在這種不良的環境裏,反會刺激他的學習意欲,因為他們比那些在好環境裏的人更能愛惜時間,也更能愛惜其他他們所擁有的。另外,他們都具有想要衝破逆境的精神力,這股力量用到功課上面,就能刺激他們向上。夜間部的學生對功課較有熱情,也都是拜劣勢環境所賜。

五八、跟朋友一起讀書,比單獨讀書來得有效。

做功課雖屬於個人單獨的活動,但是單獨守住讀書房,比不上跟朋友一起做來得有效,因為有伴時厭倦來得慢。

心理學上,把這厭倦叫做心理飽和,主要的原因是由單純的反覆作用促成心理飽和的。如果跟朋友在一起,可以互相討論,互相交換意見,可緩和飽和狀態,所以從厭倦的心理來看,應該跟朋友一起讀書來得有效。

五九、車廂裏,公園的椅子上,都是你的讀書場所。

聽到不少學生訴苦說:「沒有讀書的好場所」。持有獨立的讀書房的人自然是例外,照目前的住宅條件來說,能在理想的環境裏讀書的學生還不很多,因此圖書館常被那些帶著參考書的投考生佔滿。其實不是祇有圖書館才是你的讀書地方,在車廂裏、公園的椅子上,如果習慣了以後,都是你不被家人騷擾的理想場所。以前我就讀中學的時候,火車廂是我讀書的好地方呢!

六○、二樓比樓下適合於集中精神讀書。

如果曾經在二樓或一樓讀過書,你必可感覺到,二樓比一樓能集中精神。

稍微推想一下就可以明白,因為一樓是屬於一般生活的空間,廚房、浴室、洗衣機等等的聲音,加上家人的出入,從窗口可以看到汽車或人的來往,當然會分散精神。

二樓則離上述各種情況遠一點,從窗口又可以看到遠處的景色,調劑一下眼睛,所以二樓比較理想。如此類推,應該是愈高的地方讀書愈能集中精神了。

六一、在隱蔽的地方,精神易集中。

或許有些個別差異,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適合於讀書的地方,也就是適合於集中精神的場所,以被外界遮斷的隱蔽處,或不顯目的地方為適當。

有位德國的詩人說:「利用修道院裏的小房間,或是環境單純的小屋子,最能集中精神,工作效果最好。」因為在這種場所根本就不必顧慮別人的視線,而自己的視線裏又沒有東西可以吸引,所以能專心沉入自己的思想領域中。怪不得有些人說:「利用進廁所的時間,去背幾個問題特別有效。」不妨試一下吧!

六二、在開放性的房間,桌子擺在中央,精神不易分散。

在二面或三面有窗子的開放性房間,按普通的做法,把桌子擺在房間的角落的話,經常窗子就在眼前,乃是造成精神分散的原因。當然為了使光線充足,窗邊是最好的位置,可是開放性的房間,即使不在窗邊也是非常明亮的。

所以在這種房間裏,可以把桌子離開窗邊,擺在中央。至於狹窄的房間,是不能有很大空間的,可是所造成的空間,可以讓你有一種安定感。

六三、格言或標語,每天換貼。

貼在你房間的格言或標語,是不是已經褪了色,或是蒙上一層灰塵?因為工作關係,我常受委託去調查工廠的作業安全,在此我發現了一個事實。每一家工廠都貼著,提醒大家作業安全的標語,我所感覺到的就是事故少而效率高的工廠,裏面貼的標語都令人有新的感覺,特別有吸引力。反之,事故多而效率低的工廠裏所貼的標語,有的已蓋上了一層灰塵,或是沾上了油污,令人有厭惡的感受。本來貼標語的目的,是為了提醒大家注意而張貼的,如果僅是形式化,認為一貼大家就會注意,那未免太危險了。

貼在你房間的「每天讀四十頁」或是「有始有終」一類的格言也是一樣,往往只供你解消暫時的不安而已,甚至變成學習過程上的障礙物也不一定呢!人總難免發生一種錯覺,以為整理好了形式,就可付諸實行而放下心來。但是格言若不經常換貼的話,是會失去真正意義的。所以蒙上一層灰塵,或是褪色、破舊不堪的標語,最好是不貼為妙。

六四、牆壁上貼了漫畫或相片,對擴張自己有作用。

有位設計家說:「房間的空間,是憧憬的對象化。」以自己所羨慕的人物、土地、夢想等,把自己領域外的事物裝飾在房間裏,可以產生把你引進那種方向的動力。有位建築家的朋友,從雜誌上剪下很多漫畫或是人像、風景等等貼在牆壁上面,而顯得非常得意。聽說這麼做的話,常常會湧出新的構想,能做好設計。有位心理學家說:「高度的共感能力,是近代社會特有的型態。」他把能夠投入異於自己以往的經驗或立場,並且能站在自由的地位上又能專心於事的共感能力稱為「心的流動性」。人便根據這種「心的流動性」而成長為心胸寬厚,而富有想像力的人。

所以那些房間設計師,也會把自己所喜愛的人物、漫畫或喜歡的土地風景畫貼在牆壁上,依複合而成的印象,把空間擴大為好幾倍,甚至也把自己擴大。常會看到在房間裏貼著學習上所需的計畫表、地圖、或書表,這樣的話,不能使心的流動性往外流出。把自己喜愛的電影明星的大照片貼在牆壁上,也不能說是不認真的。

六五、把坐椅活用一下,就有意外的效果。

近來西式生活已經很普遍,大家都以為西式生活比較有效率而且富有機能性,可是過去日式家庭生活所用的矮腳桌子(放在日本蓆子榻榻米上),在效率與機能上都不會輸給西式桌椅呢!

因為課業上所用的課本、參考書、辭典等,如果桌上擺不下,隨時可放置在身邊的榻榻米上面,而使桌子的使用範圍擴大。在做功課時更有效果的一點是放低腰部,把整個身體的重量轉移到榻榻米上時,精神較可安定,有助於思考,而且比坐在椅子上顯得更自由、更自在,順便躺一下隨時可以轉換情緒,做起功課來比較不疲倦。

六六、桌子上面,不要擺放不需要的物品。

你正在做數學的時候,桌子上面有沒有擺著英文的書或是筆記簿呢?如果真的專心做功課的話也許不成問題,但待你鬆一口氣的時候,這不需要的物品就變成視覺的雜物而跳進大腦,也變成學習的障礙。不但這樣,有多餘的物品擺在桌子上時,往往遮住所需要的物品,而擾亂情緒,不能充分發揮桌子的機能。

為防止那種小事情影響工作效率,有些歐美的大公司就以公司的規定禁止員工擺放工作上不放不需要之物品的習慣,在無形中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也可以防止時間的浪費。

桌子也是環境的一部份,而且是做功課時最基本的工具,因此需要時常留心,能用得更有效果才好。

六七、要找東西的時候,那是做整理的好機會。

在書桌或書櫥裏有物品丟失時,或是有被遺忘的物品時,大概都可以歸因於整理的不妥當。這時候如果翻東翻西,不但找不出要找的東西,而且擺放的物品書籍會愈加雜亂不堪,這是最沒有效率的作法。

因此在這個時候,就要把雜亂的書或是文具分類收拾,以邊整理、邊找的方式進行。如果這麼做的話,整理的工作就變成找尋物品的有效工作,不但能及早找出失物,又能做一番長久沒有做過的整理整頓工作,真有一石二鳥的效果。

六八、偶而換換桌子的位置。

安排讀書環境,重要的一件事是造出一個不令你厭煩的條件。原理極為簡單,祇要在環境上添加一些變化就可以了。我在家裡常常改變自己的讀書環境,僅就不使自己厭煩與改變氣氛的這二點來說,就有很大的效果,我使用的桌子有普通桌子的兩倍大,原因是為著能夠常常調換一下座位或改變一下方向。

有不少人很少改換過桌子或書櫥的位置,十年如一日的在同一個地方做事,偶而乾脆地改變一下位置吧!會讓你調整情緒,而增進做事的意欲呢!

六九、對音樂有狂熱的人,邊聽音樂邊用功是有妨礙的。

有這麼一段故事。在火車經常通過的高架橋下開麵店的老闆,把店遷移到一個很靜的地方,以後就時常發現伙計在工作的時候發生毛病,不是打破碗盤就是被菜刀割傷,又常遲到等等傷透了腦筋的結果,突然想起橋下的噪音,就把那些噪音錄音回來,在店裏播放,結果伙計們就不再犯那些小錯誤了。

這段插話是證實環境的變化給與人的心理有多大的影響,因此音樂聲也對作業效率有極大的影響,因此也有不少公司,為著提高作業效率、緩和緊張而在工作時間播放音樂就是指邊聽音樂、邊工作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已經被證實具有個別差異。對喜歡音樂的人而言,會有好效果,可是因喜歡而進為狂熱程度的人,那就反使他們增加疲勞,降低工作效率了,這是因為集中於音樂的精神比集中於工作的精神為大,而發生的反效果現象。對於學習功課上面也是如此,音樂變成了注意的對象時,就忽略了真正的用功學習了。

七○、有時候雜音也會幫助增加記憶。

最近應邀參加某雜誌社的座談會,座談題目是「我以這種方法突破了入學考試」,是對於今年度考上大學的新生而展開座談。我被他(她)們,能夠用自己的生活環境,而創造各自的讀書方法而感動了。其中有位女生特別受到大家的注目,因為她是利用對學習有障礙的雜音,完成了考試的準備。

她在做筆記時,把簿子完全分開為左頁和右頁,左頁是以老師的板書為中心,記錄自己的想法,或是同學的回答,在右頁是記載自己在複習的時候調查的事情,或者是該注意的問題。我借了她的筆記簿來看,結果在欄外寫著「現在鄰居的狗在叫,覺得太吵了」等等,連用功中的雜音也筆記下來。

在學習過程當中遇有雜音,如果不去介意,對專心做功課的人是毫無影響的,但是一旦把它放在心裡那就大不相同了,它就成為記憶或理解的障礙物,可是這種「雜音的筆記」,不但可以把容易厭倦的學習過程再回復原來的路線,且能強化記憶。「鄰家的狗正在大叫的時候,我正在記……問題的了」如此這般,雜音成了過去接現在的路標,讓你回憶起即將忘記的事。

七一、古典音樂,是最好的讀書促進劑。

聽說近來盛行邊聽音樂、邊唸書的方式。有些想法古老一點的家長認為,邊聽音樂、邊做功課是絕不能專心的,可是音樂不一定是學習的障礙,相反的也會變成做功課的強力促進劑呢!

第一個效果是,會除掉用功時的單調感與厭倦感,第二是有打消周圍雜音的消音器作用。可是無論對什麼人,或是什麼音樂都有效用嗎?那就要看學習的內容和音樂的種類了,如果配合得不妥當就成為讀書學習的阻礙物。

據調查「音樂對學習效率之影響」的美國心理學家所提出的研究報告指稱,在語彙檢查方面,無論大眾性音樂或是古典音樂,都比沒有音樂的顯出好成績。但對理解力的調查,古典音樂是不造成任何阻礙,可是大眾性音樂就構成了很大的阻礙。理由是大眾性音樂的音律比古典音樂單純而明白,因此容易讓人傾聽,而分散了集中力。也就是說對於複雜而需腦力的科目,大眾音樂變成帶有意思的音樂而侵入耳朵,對思考力及集中力有不良的影響。所以,邊聽邊做的用功方式,要特別注意科目的內容才可以呢。

七二、帶有意味的聲音,容易妨礙集中力。

當然大家都希望能夠在安靜的環境裏讀書,可是如果在完全沒有聲音的地方的話,反而會使精神不安定,提不起效率。那麼究竟什麼才是會阻礙集中力,分散思考的雜音呢?

在那麼靜的圖書館裏,最令你介意的並不是外面的汽車聲,而是朋友之間所說的那種耳語。也就是不帶意味的聲音聽慣了就沒什麼,可是像人的說話聲就不管其大小都會引人注意,而妨礙讀書時的集中力了。如果考慮讀書房的雜音,那就要優先考慮此點。

七三、用功時如果不專心,就會介意雜音的發生。

在做事或做功課的時候,如果心中有別的意念,那就不能集中精神來做事了。例如正在玩玩具的小孩,對母親的叫聲會相應不理。人都有對某種事情集中精神之後,就不容易接受其他刺激的傾向。

所以會介意到雜音,那就證明他對某一種事情沒有集中,沒有專心。因此「邊用功」的方式雖有多種,但是如果你擔心雜音的話,就需要設法斷絕雜音的來源了。

七四、熱門音樂,會降低學習的效率。

是位電動玩具店的老闆告訴我的,隨著店內所播放的音樂,當天的收入有很大的差別。大多的電玩店都播放快旋律的音樂,這用意是利用音樂的快旋律,促使客人打得快些,而加快電動玩具轉動的速度,以利收入增加的一種策略。在工廠裏單純性的肉體勞動,也可以因快旋律的音樂而提高工作旋律。至於屬於精神與腦力的活動,因為該活動的速度規律和音樂旋律不容易和諧,因此會降低效率。

讀書是需要高度思考力的高級知性活動,因此富有熱情意味的拉丁音樂或快速的爵士音樂,都是它的障礙。在用功讀書的時候比較適合的音樂是安靜、旋律又緩慢的氣氛音樂。因為思考所需的律動和音樂的旋律正可以協調的關係。經常看到一些人手裏拿著英文單字簿,邊聽著爵士音樂,不知有無效果,真值得懷疑。為了欣賞自己喜愛的音樂,也應該考慮短時間裏能提高效率的方法才是,如果爵士音樂能成為它的促進劑,那是最好不過了。

七五、要縮緊情緒,最好是冷色性的牆壁。

要提高讀書間的學習效果,牆壁的顏色也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色彩有色相、明度和彩度三種要素。據色彩心理學的理論而知,在色相裏,紅色令人感情興奮,橙色給人歡樂與溫暖的感覺,綠色是安靜與滿足,藍色是認真的印象,紫色是哀愁的感覺。一般來說,暖色系的色彩,有刺激感情使它發散的效果;冷色系,則令人有安定感情的作用。

另一方面,明度的高低與明快或不明快有關,彩度的高低與緊張或寬緩有關係。所以在讀書間或工作間的牆上,不適合使用不明快而令人緊張的低明度又高彩度的顏色。若想以安定的心情來做事的話,就要使用高明度而低彩度的冷色系的顏色最恰當。如果陷入低潮的時候,改變一下暖色系色彩,也是改變情緒有效的方法。

醫院的牆壁,通常都是白色。以前紐約的某醫院,曾把手術室的牆壁改漆成青綠色,結果使醫生們覺得非常容易開刀。偶而改換一下牆壁的顏色,改變一下室內的感覺如何呢?

七六、太亮的照明,會使情緒不能安定。

跟色彩一樣,與學習效率有關係的還有照明。一般來說,暗的照明易令人疲勞,太高的照明則令人心情不能安定。不過又依科目或學習的內容而稍有差異,可是做作業效率研究的工業心理學上指出讀書、學習上最適合的照明度是四十~三百燭光為最恰當。還有利用由天花板或牆壁上反射的間接照明比由光源直射的直接照明的疲勞度低。稍看一下書就覺得眼睛會疲勞的人,原因大多是由照明的疲勞度低。稍看一下書就覺得眼睛會疲勞的人,原因大多是由照明的不適而來。有需要檢查自己的最適照度了。

七七、讀書房間的照明,最好使用調整式檯燈。

對於讀書時情緒的培養或效率的提升而言,照明條件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大家應該都已明瞭這個事實了。雖然是這樣,可是好像有很多人對於照明設備不怎麼關心。照明不僅是要照度夠,而在明亮的質上面也很重要。依我的經驗,最好是使用全體照明,和檯燈兩者合併使用,需要找書或看資料就用全體照明較方便,而需要把意識集中在一起的時候用檯燈是絕對有利的。能夠的話,多準備幾個檯燈,利用檯燈罩的顏色還可以改變一下氣氛。或是使用集中式檯燈,只照明手邊,對於集中精神有莫大的幫助。

四、要睡眠、要休息,才有進步
  ●休息,又能提高效率的讀書用功法

【第四章序言】

不祇是頭腦,身體也會想問題

有要領的讀書用功法中,還有一個「身體」的問題。往往埋頭做升學考試準備時,一切都集中在頭腦,而容易忽略身體的問題。甚至身體的某部份發癢或是發痛的時候也有人會想「真妨礙我做功課,這種麻煩的身體最好是沒有。」真是的,只留個腦袋其他都不要了嗎?

對我來說,讀書不祇是依靠頭腦。有一句「身心如一」的話,把身體調整得好,才能保持最靈活的頭腦呢!不但這樣,積極地活用身體,才能提高腦筋的活動。這些事實是近來經由精神身體醫學,也就是在研究精神、頭腦與身體關係的醫學或是大腦生理學的研究報告上,一一被證實。譬如:把身體的某一部份做適當的運動,給與肌肉刺激,那種刺激就經由神經系統,搬運到頭腦,而發出促進腦細胞活動的信號。身體不是阻礙腦筋的思想,而是在幫忙腦筋思想的發生。

總之,調整身體的情況,才能使腦筋靈活,促使學習過程的順利完成,這是千真萬確的了。不祇是腦筋去想問題,身體也對想問題有極重要的影響。如果考慮身體的調整,主要問題就是運動、睡眠與疲勞了。要有快適的身體狀況,就要注意睡眠與疲勞以及與腦的關係。

拿破崙在一天裏祇睡三小時,這是很有名的,可是那是他能找出工作的空檔時間,利用短暫的時間也能睡著。做了多次的短眠,也就跟長時間的睡眠一樣,可以恢復疲勞。

在本章會敘述睡眠與疲勞的問題,如果先把結論提出來的話,那就是不要強求身體,而要適當地偷閒。

如何讓身體偷閒?

如果我想貫注精神工作的時候,就在桌旁放一條棉被,如果疲倦了就躺下來睡個十分鐘,再坐回桌子寫稿子或是讀書。祇睡十分鐘,聽起來好像很困難,但訓練幾次之後就可以習慣了,而且在這短暫的睡眠裏,可以除掉疲勞,而腦筋也會變得清晰而有效率。為著經常保持腦筋的最好狀態,儘量讓身體休息,儲存熱能。雖然精神需得緊張,但身體是儘量使它鬆懈。

這種方法是否良好,姑且不論,不過,凡是人,持續工作或用功而超過一定限度就會感覺疲勞和倦怠。這是從身體發出的信號,如果忽略了它而繼續用功或做事,精神就陷入不安定的興奮狀態,身體則進入休戰狀態。如果再不能維持那種休戰狀態,超過了界限,就變成近於神經衰弱的狀態了。

總之,升學準備考試是長期抗戰,所以必需以長遠的眼光來分配進度,不然就不能持久了。偶而也許需要徹夜讀書,但在這以後必需設法取得充分的睡眠才可以。

有時在讀書過程當中,覺得疲勞的時候,不一定是疲倦而是厭倦了正在學習的那一門功課也不一定。某女心理學家曾提出過「肉體疲勞和厭倦是不成比例」的實驗報告。因此在讀書時所感覺的疲勞,不一定就是倦怠,這時最好換一下學習的項目,或換一下氣氛,就可以把疲勞的感覺一掃而空。

但是,「倦」與「累」不太容易區別,因此如果能同時把「倦」與「累」去除,那就最好不過了。例如讀書讀到一半覺得有點累或是倦,你就躺下來,伸長一下手腳也是有效的。在美國電影的鏡頭裏,常看到把兩條腿伸放到桌子上的場面,這種動作就是一種同時「去除疲勞」的好辦法。

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祇要讓身體有偷閒的機會,就能活用身體,再變成提高效能的關鍵。如果身體不能聽你指揮,再有多好的腦筋也沒有用了!

本章告訴你一些辦法,希望你有所獲得。

七八、心裡煩悶,不能得心應手時,做點激烈的運動。

我的朋友裏,有位某大學建築系的教授,研究到了盡頭不能順暢的時候,就跑到院子裏,用力打破好幾塊瓦片,把碎片做為舖庭院小路用的石子。聽說這麼做的話,可以解開心中的憂悶,心情就開朗,研究也可以順利了。在講台上擺出一張嚴肅面孔的教授,竟以頑童般的手段來改換他的情緒,說來頗有趣,可是這種方法的確有意料外的效果。

我在學生時代,如果功課做得不順利,心情又不穩定的時候,就跑到武道館做武術練習。

可見單純而原始地藉著使身體活動的方法,可以把心中一切的憂悶發散盡淨,這在心理學上也是有所根據的。專門準備升學考試的時候,往往沒有機會發散積存在身體裏的一股熱量,那種長久積壓下來的悶悶不快的精神上的熱量,就成為降低學習效果的原因了。因此在這種運動不足的考試以前,最好是偶而役使一下身體,做點激烈的運動,把積壓在內心的憂悶乾乾脆脆的發散掉,那就有一石二鳥的良好作用了。

七九、做過激烈的運動之後,不宜做頭腦的活動。

我擔任監考的時候,偶而會看到因怕遲到而匆匆忙忙,喘著氣跑進考場來的學生,這些人雖然趕上了考試,可是一定不能充分地發揮實力。

因為我們的身體,經過一陣激烈運動之後,大部份的血液還在體內循環,很不容易在短時間之內,集中到正需要思考活動的大腦。另外,在洗過澡之後大腦活動也會降低,都是同樣的道理。這不祇有在考試的時候,平時也是一樣的。所以用完了功之後才運動,比做完了運動之後才用功來得好。上午適合於一般功課的學習,下午適合做運動,生理上的理由就在這裡。

八○、要提高效率,需要自然的姿勢。

我訪問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某大學時,令我大吃一驚的是看到學生坐在教室的地上,或躺在地板上聽講的情景。據他們說,是需要以最自然、最輕鬆的姿勢聽講,才能入耳。可是一向在國內習慣了我們的上課方式的我,看見這情景真是一件新鮮的衝擊了。這種合理性,在大學的設備上也可以看到,例如,圖書館裏有墊腳的台子,為了防止效率的降低,還有那麼週到的考慮。

故甘迺迪總統,在白宮使用搖椅,這是相當有名的一件事,聽說這是依醫生的指示而做的。有些學者舉出它的效用說:「用搖椅,搖動身體就成為一種運動,可以幫助血液循環,使肌肉的活動活潑,關節活動柔軟,防止肺部的瘀血。」也就是指身體隨著椅子搖動,而腦筋也可以靈活的活動的意思。

如果在家裡讀書的時候,躺著看書,或是坐得不端正,常被家長糾正要坐在桌子前看書,或是坐好一點等等,甚至還會因此挨罵。我想也許採用那種效率第一的讀書法,比我們祖傳的端正主義來得有效果呢!

每個人都以自己認為最自然、最輕鬆的姿勢來學習用功,不使身體疲勞,而且又能集中精神,那才是最好的方法。

八一、讀書的時候,要讓不使用的肌肉鬆弛。

精神集中於書本的時候,身體要鬆弛,這是一個重要的條件。所謂的鬆弛,如果以生理學來說明,就是要把手、腳、頸等部份之隨意肌的緊張放鬆。在聽老師講課的時候,在自習的時候,都能夠做到的。

例如,面對桌子寫字的時候,活動的主要肌肉是手,因此,其他部份就要放鬆。在美國電影的鏡頭裏,常見到伸著腳而做事的場面,這也是把需要以外的肌肉放鬆,集中精神,節省多餘體力的有效姿勢。

八二、改變姿勢,身體就不易疲勞,又不易倦怠。

據我們的經驗,大家都知道,倦怠是學習的大敵,因為倦意會降低學習的效果。防止倦怠最簡單的方法,是改變身體的姿勢。伸手、伸腳、躺下、向後彎背等等,方法很多,改變一下姿勢,情緒也會立刻改變過來,怪不怪?

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血液流動的方向就固定化,全身的活動也固定化。改變姿勢的動作就可以除去疲倦,對頭腦也可給予新鮮的刺激,再恢復原來的精神狀態。

八三、打呵欠、伸懶腰,能使頭腦清晰。

我們的教育觀念裏,把學習時間裏,打呵欠或伸懶腰的動作看做是精神鬆懈的現象。曾有一個我的同學,在教室前一排打了個大呵欠,口裏便被老師投入一支粉筆哩!

其實這應該是錯誤的觀念,因為呵欠或伸懶腰的動作,會使頭腦更清晰。當然呵欠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想要就可以要的,但如果反過來想的話,既然與意志毫無關係,便是由身體基於生理方面的要求而產生的現象與動作。呵欠可以被看做是一種深呼吸,而伸懶腰則具有伸長筋肉的作用。筋肉裏含有一種叫做筋紡錘的感覺器,隨著筋肉的緊張,向大腦輸送信號。這種作用是直接告訴大腦,筋肉的緊張或弛緩的程度,同時刺激在腦幹部的網樣體,再刺激腦細胞。因為這樣,而使本來快要昏睡的頭腦恢復清醒,並且重新具有活力了。

我們在起床之後,幾乎都會無意識地伸個懶腰,這不僅叫醒了手腳的筋肉,也叫醒了頭腦。

總之,我們應儘情地打呵欠,儘量地伸懶腰!

八四、最好的疲勞消除法是躺下來。

如果在做功課的當中,偶而躺在床上,「不要躺在那兒,去散步一下吧!」便這樣地引起父母親注意。躺在床上,看來好像是懶惰的樣子而使人覺得不順眼,可是這只是一種表面的看法。

休息的方法,有散步、看報、洗澡等等各種方式,如果要除掉積壓在身體上的疲勞因素,第一是睡眠,其次就是躺臥了。在讀書用功的時候,稍微躺一下就可以湧出下一步驟的活力,何樂而不為呢?累了就躺一下吧!

八五、疲勞的時候要積極地休息。

疲倦了,卻呆呆地坐著休息,是不大有效果的。如果腦筋累了,就左右前後地轉動幾次頸部。腦筋不清楚,就打開收音機聽聽音樂,或是做個倒立運動等。積極的行動,不但使疲勞去得快,而且能夠有充分的休息。這乃在生理學上被認定為最積極性的休息法。身體各部份的動作是被大腦皮質控制的,但是指揮右手或頸部的皮質領域,跟指揮左手的領域不同。例如在寫字的時候動了左手,刺激它的大腦領域後,依據反作用右手的領域被抑制,而在不休息的狀態下,能使右手休息了。

據研究報告顯示,休息的時候,不要僅靠靜靜地休息,最好是活動一下別的部份做個「積極性的休息」,此後的工作效率就可以提高六十~七十%。如果厭倦坐在桌子前面,那就站起來走動走動,然後再回到桌前的休息法,比呆坐在桌子前面的休息法,來得更有效,而且對健康更有益。在無意識中搖動手腳的行為,看來好像不雅,可是這種動作正在幫助腦部恢復它的活力。即使不雅觀的習慣,但也不必勉強去矯正吧!

八六、疲倦的時候,稍彎一下腰,在椅子周圍慢步。

近來,西式生活普遍,在一般生活裏已經少有「坐禪式」的坐法了。吃飯、讀書、看電視,幾乎都坐在椅子上面,可是問題就出在這種坐法上。

把坐椅子的姿勢和坐禪式的坐法比較一下吧,坐椅子的方式本來就含有「不久留、而暫時的坐位」的用意在內。所以坐在椅子上,那是不適於長時間的用功或做事的。因為坐椅子的姿勢是屬「胸式呼吸」不易維持長久,頂多是一小時至一小時半的程度。因此能在椅子上做二小時以上功課的人,應是沒有集中精神,專心用功的了。可是目前大家卻都坐在椅子上做功課,因此介紹這種疲倦的消除法。

某大腦醫學的權威說:「從椅子上站起來,由腳尖先落地,再移至腳根,彎一下膝蓋,縮小腳步,繞著椅子的周圍走二、三次。」這麼做的話,呼吸的方式就很自然地從「胸式」回到「腹式」,所以就能消除疲勞,回復學習的意欲,請馬上試一試吧!

八七、通學時的車廂,是最好的休息場所。

說「車廂裏是社會的縮寫」,真是形容得很恰當,因為裏面坐著各式各樣的人。有的人心裡不安似的看著周圍,有的人閉著眼睛,兩手交叉在胸前一動也不動,有的人看書報,有的人開著口正在打瞌睡等等,如果仔細觀察,幾乎可以體會到每人的一般生活情況了,尤其對從事心理學研究的我來說,有許多值得研究的地方。這也是在車廂裏的意外效用,同樣的,在上班或通學的車廂裏,也可以多加活用,有些作家就利用上下班的時間,在車廂裏寫稿,我也經常這麼作,群眾裏的孤獨,吵鬧中的安靜,可以得到不少意外的收穫呢!但車廂裏最大的活用方式該是獲取睡眠吧,因為那種「吭戚!吭戚」的有規律的聲音搖擺,幾乎代替了催眠歌和搖籃。

人的皮質受到反覆而來的規律跳動的刺激,在短時間之內就降低了腦的活力,令人容易陷入睡眠狀態。利用短時間去背一些英文單字也可以,不過能讓因讀書而疲倦的身心休息片刻,也是很重要的。與其抵抗睡蟲,不如把它當做一個休息的地方而活用,也許更恰當一些吧!

八八、在就寢以前,寫日記就能很快入睡。

誰都有過這樣的經驗,那就是如果心中有什麼不安或不放心,想睡也睡不著。從此可知,安眠的大敵是心中的不安。那麼究竟用什麼方法來擊退敵人才好呢?

向父母或朋友,把心中的苦悶統統吐露出來,這當然是好辦法之一,但是在青春時期,幾乎誰都有不宜告訴別人的煩惱或不安。這時候我就把日記簿當做解消欲求不滿的商討對象了。乾脆把心中的一切,寫在日記簿裏,然後才上床就寢,心中開朗立刻就能入睡了。日記簿,曾經對我有過很大的幫助呢!

八九、睡得太飽,容易使腦筋的活動遲鈍。

學校裏或是公司裏,必然都有幾個遲到的習慣犯。理由往往是睡得太晚,這種型態的人,好像很少有成績優良的人。要消除腦筋的疲勞,當然需要充足的睡眠,但是超程度的睡眠,是會使腦筋的活動遲鈍的。

譬如,今天是禮拜天,所以睡晚一點吧!就睡到近午,然後一整天你的腦筋可能一直都不太清晰吧!聽說:交通事故的發生是以星期日最多,也許可以歸因於此吧!過度就等於不及,睡眠過多不是一個好現象。

九十、早來的甜睡比晚來的甜睡,對頭腦和身體有益。

一天裏祇睡三小時的愛迪生和拿破崙算是例外。在生理學上是說:如果人在一天裏,沒有睡足八小時,就不能消除疲勞,而不能產生明日的能量。睡眠是如此這般地對我們的身體有著重要的關係,那麼睡八小時就好了嗎?那可就不一定了。像拿破崙一天睡足三小時就夠的也有,但每天睡足了十小時以上而經常打呵欠的人也有,因此重要的是在睡眠的深度,而不是在長度了。

睡眠的深度又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就寢之後馬上可以入睡的早睡型,另一是就寢之後不能立刻入睡,一直到了快天亮的時候才能睡著的晚睡型。相比之下第一類的早睡型是健康而富有活動力,第二類的晚睡型則顯得神經質而不健康,因此晚來的甜睡對於頭腦和身體的健康是不怎麼好的。

到了考期,都容易變成第二類的晚睡型,同樣地要使用一天的三分之一的話,不要破壞掉能取得早睡的生活計畫,從保持健康與節約時間的立場來說,這樣才能提高效率。

「早睡早起是健康之寶」,乃是可以很肯定的名言。

九一、午睡該在一個鐘頭以內。

在夏天裏,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提倡午睡,如果睡飽了一個下午,自律神經和賀爾蒙的「型態」就移轉到夜型,而很不容易恢復過來。

根據以上理由,最適合於午睡的時間是從下午一點到二點,在這時間裏的氣溫是最熱而腦筋也最疲倦,因此一小時的瞌睡也有效果。

利用鬧鐘,在二點睡醒之後,馬上用冷水洗臉趕走睡蟲。養成這種規律的生活步調之後,在夏夜裏碰到一些困難,也不會亂了步調,而能夠順利地突破。

九二、驅除睡蟲,採用「坐禪式」坐法。

如果接近考試,原來偷懶的人,就開始開夜車,或是通宵加油了。本書是告訴你,每天輕輕鬆鬆的讀書,就能提高成績的方法。可是萬一到了不通宵不可的時候,那怎麼辦呢?到了考試當天,如果被睡蟲侵襲,那你辛苦一番的通宵就化為烏有,那可不是太糟了。

這時候有一驅除睡蟲的好辦法,就是把兩膝打開,然後在椅子上深深地坐下。這是由一位大腦生理學者告訴我的,他在一本「坐禪健康法」的書中舉出下列四種具體的方法。深坐椅子上。把兩膝打開三十~九十度。合上兩腳根,把腳尖打開九十度。把手掌輕輕地安放在大腿上,把手的重量輕輕地放下。

那就是說,坐禪式的坐法,能使身體鬆弛,而且能持續適度的緊張。真的,我們在緊張的時候,往往下意識地會深坐在椅子上,又坐得端端正正的。但因過度的緊張,而頭腦的活動力降低的時候,就需要把雙腳打開,鬆懈姿勢了。這是一種「動靜如一」的坐法,是驅除睡蟲的好方法。

九三、也有人站著,驅睡蟲。

有一次在日式佈置的旅館裏寫稿,坐在榻榻米上寫稿,對我來說應該是司空見慣的,可是那一次不知什麼原因總是寫不下去,又趕著明天交稿,因此我就乾脆站起來,利用棉被櫥寫稿,這麼一做原來的睡蟲就被趕跑,而完成了草稿。這是一種特殊情況,不過改變學習的場所、地點,或改變一下坐姿,對於防止睡著與驅散睡意應該有很大的效果的。

九四、站著讀書,有助於精神的集中。

在前面已經談過,適度的筋肉緊張,會使頭腦清晰,我們所站的姿勢是被一百條左右的筋肉,一下緊張一下弛緩的反覆支持著。除非是特殊情況,我們也不需要在家裡站著讀書的。不過萬一碰到需要站著看的時候,你把這個想法稍微活用一下就可以了。

例如:站在書店裏看書的客人,他們的臉都顯得很緊張。因為要付錢買的,所以認真地找書也不一定,不過沒有購買預算而僅想看一看書就回去的人也同樣,都埋頭在書本裏。或許你也有這麼一種經驗,偶而在書店裏看過的內容,特別有深刻的印象。

書店,也許是最好不過的讀書場所吧!無論怎麼高價的書,都排在你一伸手就可以拿到的地方,不需圖書館那般麻煩的手續,任你選讀。可是必需站著,而在短時間內,查看內容、辨別好壞、適合不適合,因此精神就特別集中,而跟平時在家看書的程度大有差異。

當然不限於書店,在車廂裏或等人的場所,如果有需要站立的時候,那就是求之不得的好機會了。

九五、安眠的要訣,「頭寒足熱」。

自古以來把「頭寒足熱」做為安眠的要訣。我在學生時代,看了那四個字,就半開玩笑的試過一次,在寒冷的冬天,頭部墊著冰袋,蓋了棉被,腳部再放了取暖設備。這「頭寒足熱」不僅對於安眠有效,對於提高學習效率也很有幫助。

冬天你在讀書的時候,設法腳部取暖,不但對身體有益,而對提高學習效果特別有奇效呢!

九六、茶葉有覺醒效果和解消緊張的作用。

起床之後,因為身體的情況還沒有從夜晚的情況轉為早晨的情況,因此暫時顯得不夠活潑。生理學上的調查資料顯示,要完全脫離睡眠狀態需要一~二小時。

如果需要在起床之後馬上做功課、準備考試的話,就要自行設法使腦筋恢復清晰。這時最好的東西就是「茶」了。茶和咖啡一樣含有咖啡因,卻又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不但能促進腦部的清晰,又能解消緊張,是具有雙倍效果的好飲料。

五、同一個頭腦只看你怎麼運用
  ●使腦筋靈活的讀書用功法

【第五章序言】

運用頭腦的心理法則

在前面談過,提高學習效率的種種條件──情緒的保持、時間的有效運用、環境的整理、以及身體的運用等,從本章起就來談談,學習方法的具體內容及學習要訣吧。

在本章裏,希望你先瞭解,在心理學上已經被證實的,腦部活動之法則,再談腦的應用,這樣才能得到實效。總之學習都要靠頭腦,因此能妥當的運用頭腦,才能提高學習的效率,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頭腦的活動原理。

腦部的活動可分為:記憶、思考、理解,根據發展心理學的報告,幼兒時期是,屬於「混同心性」時期,這時候是把體驗到的事情,不分是非、善惡,統統連結在一起記憶在腦袋裏。然後隨著日漸成長,才能把所體驗到的加以分類與整理,分辨出是非善惡。

簡單地說,腦的發展過程,是由混同式記憶,也就是機械性記憶開始,漸漸進入思考分析,然後才能依照理論確實記憶。因此到中學時代,就是論理性記憶的階段了。再從感覺器官來說,幼童時期是先由聽覺性記憶發展,所以由耳朵聽進的東西很容易被記憶在心裡,隨著身體的發育由聽覺性記憶,再轉移到視覺性記憶。從小學的後段開始就進入這裡所謂的視覺性階段。

近來流行利用錄音,在教室裡把老師的講解錄回去,然後播放錄音帶,邊聽邊學習,看來是頗科學的,可是我敢斷言,那是不太有效率的。因為一小時的講解,再聽一次又是一小時,如果在課堂裏,做了掌握要點的筆記,複習的時間就只有它的幾分之一而已了。

那麼怎樣去運用論理性記憶和視覺性記憶的頭腦呢?記憶的基本原則的第一步驟是指關連性記憶,即把該記的問題連接到自己熟悉的記憶上面,或是連接到周圍的狀況上面,這樣做為記憶的引導線。增進記憶的問題,已經有不少人談過。不過在本章裏將要介紹的是,根據心理學的理論、實驗與證明,再加上我本身實際體驗的有效方法。

腦筋沒有好壞之分,卻有腦筋運用的好壞

我在演講的時候,向來不看寫滿內容的演講稿,我祇準備一張紙條,上面寫幾個要點,偶而看看而已。這張紙條裏所寫的相當書裏的目錄,我就是根據幾項目錄要點,隨時想出演講的內容,而且還是講得滔滔不絕。

如有新的知識要你記憶,必需先把它分類,再加以整理,然後才記憶,紙條上的目錄就是我記憶的引導線。

隨著科學的發達,新的知識情報愈來愈多。如果祇有接納而沒有應用,那就太沒有意義了。接到新知識的情報之後需要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分開。重要的就要記住,不重要的可以忘掉。記憶也是如此,必需先加以辨別之後,該記的就記,不需要的就可以放棄了。然後把該記憶的問題分類整理,再把整理的結果存入自己的記憶室─腦筋裏面。如果能把這個方法變為己有,一有新的知識,你就能很有效率地把它處理、保存(記憶)、再活用了。

常聽人家說:「某某的腦筋好或是不好」等,其實我們的腦筋沒有那麼大的個人差異,也沒有太大的能力差異,祇是在運用上面有差別就是了。

因此只會分類、整理、保存,但不能靈活地運用的話也就等於零。

值得注意的是,自認為自己所持有的知識,祇限於某種場面才能活用的狹窄觀念。人總有奠定了某種觀點之後,就不易離開這個範圍的傾向。解答不了問題的原因就是在這裡了。到達極界不能再暢通時,應該暫時離開問題,或是由另一個方向來觀察問題,人總需要有這麼一種應變性才可以。本章為了能夠實現這些問題,告訴你「原來如此」的一些辦法,出乎意料的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哩!

九七、大腦的引擎發不動時,先注意身邊的小事。

在開始做功課或考試時,有時候不能把自己完全投入那個問題裏面,而覺得焦躁不安。這時候就是腦筋缺乏集中力了。下面介紹美國某記憶術訓練班所實行的方法吧!

(步驟1),在身邊隨便選一個小東西,例如原子筆、筆記簿、或是水果等。
(步驟2),一直地直視著它,看到厭倦為止。
(步驟3),閉上眼睛,把精神集中到剛才所看的東西,如果是鉛筆的話,它的形狀、顏色、長度、或鉛筆在紙上劃動的情況。
(步驟4),如果思想開始脫離,馬上打開眼睛。
(步驟5),中斷三十秒。
(步驟6),再做一次。但是第一次的對象若是鉛筆,這時就選擇其他的物品,再從①②……開始。

聽說,在這訓練班裏的學生,有美國著名的企業家,據曾接受訓練之人說,起先集中精神的時間不超過八秒鐘,可是經過一星期的訓練,就可以把精神集中三~四分鐘了。以這個方法為開始,然後再進行頭腦活動(學習),就可以專心投入了。

這種訓練,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尤其在臨考前,馬上可以發動腦部的引擎呢!

九八、解不來的問題,暫時把它忘掉。

有位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如果碰到有需要寫很難的問題的時候,他就專門針對著那個難題,拼命地想了幾個鐘頭之後,有意識地向自己命令:「去你的!」養成把它全部忘掉的習慣。經過幾天之後,有意識地再回到這個問題上,一切內容就很容易地跑出來,寫作工作也因此進行得非常順利了。

他對這個方法的敘述是:「我想出這方法以前,常因為一個問題沒有進展,而浪費掉好幾個月。現在如果再遇難題,我就任它去,而把時間用在別的問題上。」

如果你碰到解不開的數學難題,或是完全不懂意思的英文而折磨自己的話,也同樣命令它「去你的!」暫時脫離苦境,把精神花在別的問題上面吧!待你把其他的問題解決了以後,才去把它撿起來看看,極可能會:「啊!原來如此!」於是,很容易找到答案的。

九九、怎樣去記憶才好呢?它本身就與記憶有關連。

在本書也會介紹各種記憶的好辦法,可是不一定都可以符合現實需要。還是要根據你本身的條件,適應當時的需要,而尋找適當的記憶方法才是。這麼一說,也許你就覺得,還要去考慮使用那一種方法,那豈不是自添麻煩、浪費時間?但絕不會是那樣的,因為把不記不可的問題擺在眼前,所以你就必需想出一個記憶法,而在這想出記憶法的過程裏,你就已經在觀察該問題的特徵或內容了,因此就算找不到好辦法,但是已經在腦筋裏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了。

一○○、難以集中精神時,「獨語」對強化記憶有效。

常會看到幼稚園的小孩子,自言自語的玩耍的情形。他們是把自己所想的事情,用言語表達出來,再以語言刺激行動的進行,這樣僅帶有自己對自己說話之機能的語言,叫做「自我中心的語言」。

我想要記憶某種問題的時候,我就回到幼童時期,把內容換為語言的「獨語」在意識中講出來,做為記憶的強化劑。當我要構想困難的理論時,也是一樣地把它化成語言就會使思想更清楚。

一○一、困難的概念或複雜的現象,改變得具體一點就容易記憶。

在課本或參考書裏面所記述的內容,因為必需正確無誤,因此都容易變成抽象的形式。因為抽象的表達方式幾乎都脫離了生活上的實際感覺,因此雖然了解,但不容易長留在心中。

所以要把那些抽象的表現,改為跟實際生活有關係的用語或事實。例如物理的「固體之角運動量不變原則」改以「固體可以使它旋轉,可是變成液體的時候,除非粘性很強,否則不能像固體一般的使它旋轉」表達出來。在「物理法則集」這本書裏,是利用身邊的事實表達物理的原則,如「把熟蛋在桌子上旋轉就能站立著,但是生蛋是不會站著旋轉的。」

還有表達「波動的傳達」的說明,應該是「聲音在真空裏不會傳達,但是熱度是在真空中也可以傳達。」但把這個改為容易親近的「在真空中跟女朋友約會時,聲音是不會傳進她的耳朵裏,可是愛情的熱度是可以傳達的。」

能夠注意到改換的表現,這就是學習物理的秘訣,同時又能很深刻地留在印象裏,很不容易忘掉。把這種方法應用在難以了解的法則、定理、原則上面的話,那就有很大的效果了。

一○二、要把多項問題綜合在一起的時候,把它編入很熟悉的故事當中去。

單字的暗記法裏面,有一種連鎖視覺化法。例如要背MAN和PENCIL的時候,就要連想到一個男人在肩膀上荷著一枝大鉛筆的圖樣。這就是「連鎖視覺化法」了。

某大學的教授,在這連鎖視覺化法上面加以改良,把單字和事項連結在一起編成故事。並做了利用講故事的方法提高記憶力的實驗。他把被實驗者分成甲、乙兩組,每組各有十二群字,再提出相互無關的名詞以十個為一群(共一百二十個名詞)要求甲組利用十個名詞編一個小故事,另外交給乙組相同的名詞,但只要求他們記憶。結果被實驗者的記憶保持力:甲組(編故事組)的記憶力是乙組的七倍。

由此可知,想要把許多事項綜合在一起記憶的話,把它編成一個小故事,就可倍增效果了。

另外在此附帶一提的是學習歷史的時候,需要把握住事情的因果關係。而若能注意與歷史有關的接續詞,就能把其中的因果關係記清楚。

一○三、利用奇特的連想或幽默的連想而記憶的知識是難以忘記的。

人的腦細胞,聽說大約有一百四十億,而需要記憶的知識之數量是無限的,因此到了某一程度,你想多記一點,大腦就不願過份的勞動而開始怠慢。如果這個時候再想多記一點那該怎麼辦呢?

這就和吃了滿肚子油膩的菜,再吃些水果還可以吃得下的情形一樣,不要把知識以原有的型態灌進去,而用奇特的連想或幽默的連想把那種知識變得有味道些。

例如,學地理的時候,出現了「保加利亞」的國名。這時就以電影明星「白嘉莉」的發音來連想,「白嘉莉的保加利亞」。這樣連續在嘴裏唸幾次,大概就不會忘記了。日本出產一種小魚,大小如竹葉一般的大小,肚子裏裝滿著卵,整條都可以吃,我們把它叫做「竹葉青」,日本人叫做ㄒㄧㄒㄧㄚ ㄇㄛ,我吃了兩、三次都叫不出日本名稱,於是我就連想到本地電影院「喜相逢」的名字,喜相逢─ㄒㄧ ㄒㄧㄚ ㄇㄛ,以後就不再忘了。看來好像是語言遊戲,但連想愈奇特,愈能使記憶深刻。

一○四、想多記物名或順序時,要和自己常經過的道路特殊連結。

美國的主婦們,到超級市場做每週一次的綜合性購物時,都在紙片上記明預定購買物品的名稱,再從貨物架上取到什麼就劃掉什麼,這是實踐防止衝動性購物的生活智慧。但我在住美期間遇到一位不做購物目錄,也不亂買東西的婦人。她是在經常散步的馬路上,設定一個重點,在每一個重點設定一件要購買的物品。譬如她要購買牛乳→麵包→水果→香煙……,那是從冰箱的印象開始出發,想像著冰箱裏排著許多牛乳瓶,門口放著麵包,在彎角處有水果樹,一個人在樹下抽煙……般地連想下去。

一進超級市場就開始心中的散步,依設定的重點去買東西。因為連結在自己經過的馬路上,所以不會很簡單地忘掉。

如果把這個方法利用在上學途中的馬路上,由習慣而變成日常化之後,就也能把歷史上的事件、歷代的變遷等等一一設定在途中的要點,那就可以記得很清楚又正確了。

一○五、把知識和現實經常連在一起,可以強化記憶,又能深刻地瞭解。

這種介紹在美國實行而得到相當效果的:在學習過程裏採用日常生活的心理實驗。

從小學生十二人中選出朋友少、成績也較差的六人參加實驗,其餘六人是為了實驗後的比較而仍舊繼續上課。實驗期間是十一個星期,在這當中把所有的學習課程和日常生活相連在一起。把這六個小學生安置為「小孩之村」的住民,各給予郵差、醫生、消防隊員等工作職位,展開了一場戲劇般的生活。例如在上地理課的時間就告訴他們飛到該城市的飛機是經過那一條航線,而在上作文課的時間,就練習寫自己在派對裏被招待的感謝信。離開教室之後就跟真正的醫生、消防隊員交談等等。實驗結束之後,讓兩組做問題解釋能力的測驗,結果參加戲劇生活班的學生得到了優秀的成績。

這是應用飛行員「地上操作訓練」的一種作法。亦即航空公司為了訓練飛行員,在地上裝設和飛機操作室完全相同的設備,在那裏面經由教官的指示,做最適切的處理訓練。設定一個類似現實的空間,使資料消息生活化,知識也同時被具體化了。如此不僅能強化記憶,更有最深刻的理解。

一○六、要把問題,依順序記憶的時候,從身體上面接到下面。

學習史、地、社會等科目時,要把並列的事項,按順序記憶,因為每一項都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因此非常勞累。這時候你就把它連接到自己身體的各部份,例如:頭、眼睛、耳朵、鼻子、嘴、肩……腳等,如果連接的恰當,身體的部份是隨時可以記得的,因此它就變成導出記憶的引導線。例如要記行政院以下的各部名稱,「一切之頭的行政院,前額是理論的象徵──內政部,眼睛是對外之窗──外交部,耳垂大的──財政部,高鼻子的──教育部」等等地記憶下來。

一○七、不能忘掉的問題,就在異於普通的環境中去記。

大多數的人,如果丟了東西,就在無意識之中會到在記憶裏最後所存放的地方去尋找。同一道理,如果要想出一件曾經在記憶裏的問題,你就先想出記憶它的地方,然後往往能順著「記憶之線」的引導而找到問題的答案呢。

同樣地,絕對不能忘記的記憶事項,你就在異於平常的環境裏去記憶,別具效果。如果有一天你突然跑進廁所去記一件問題,當需要利用它的機會來臨時,你就會先想到這個問題是我在廁所裏記的,而立刻叫醒記憶。所以問題就在於要有叫醒記憶的引導線。

一○八、容易忘記的問題,就要同時記憶當時的狀況。

我的學生告訴我:「在火車廂裏記憶問題的時候,如果看到很重要而必須記住的地方,我就抬頭看車外,然後把在眼睛裏看得特別顯著的東西和問題連結在一起去記憶。因為是每天都要經過的地方,所以一看到它就想到那件問題,因此一旦記下來,就不會那麼簡單地忘掉了。」

這真是妙法,記憶當時的情況,例如工廠的煙囪也好,想出當時的情景,記憶的引導線就出現了。

一○九、重要的事情,要利用開始與結束的時間去記。

心理學上有過這樣的實驗。用英文字母作十五個拼音,(如ABO、CDS……等)把它排成順序,按順序反覆念幾次之後,在已經背好的部份打○號,還記不下來的打Χ號,這樣連續做十次之後看它的結果,必然會發現Χ號最多的是第七個或第八個了。這就是表示,最初和最後的部份是比較容易記憶,但中間部份難以記憶。

如果繼續去背連續的幾個英文單字,背了第一個再背下一個,這樣後面的字就受前面字的影響,而妨礙記憶,這叫做「順向抑制」;前面(中間)的字又受後面的字影響而不容易記憶,則叫做「逆向抑制」。因此中間的幾個單字,受了抑制的前後夾攻,就很不容易記憶了。你大概也有這種經驗吧,記英文字母的時候,前面的ABC和後面的XYZ,深深刻在印象裏,這就是根據前述原因而來的。

這樣去想,人的記憶性質,真有不可思議的地方呢!知道了這些事項之後,我在求學時代便得到不少方便,你也把這些知識好好地用在功課上罷。不能忘掉的事,重要的事,應該在學習時間的最初和最後記憶。

一一○、記憶的問題,睡覺時比清醒時較難忘掉。

在考試當天,可能心裡緊張,往往會起得太早,或是前夜開了夜車便再也沒有什麼時間睡覺的考生,這從保存了最大的記憶量而臨考的立場來想的話,實在太不值得了,因為記憶在清醒的時候和睡覺的時候,它的減少數量有很大的差別。

針對這一點,某著名心理學家曾做過實驗。據它證實,學習之後馬上睡覺的話,起初的二小時內記憶會減少,但是二小時之後就幾乎不再減少,另一方面,如果清醒不睡,記憶再經八小時之後也仍舊繼續不斷地減少。

也就是說,在用功學習之後,靠睡眠可以防止記憶減少。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因為人在清醒的狀況之下,無論怎麼保持安靜,還是有種種刺激會跑進腦筋裏面。這種刺激愈多,剛記憶好的問題就不斷地被埋沒在新刺激裏面,而愈顯得模糊了。

如果能瞭解這個道理,你就可以明瞭考試當天的過分早起,或開夜車,對記憶的保持不但有反效果,而且對考試也沒有幫助了。

一一一、反正要複習的,那就在九小時以內去做。

「一旦記進腦筋裏的,究竟能記多久?如果曉得什麼時候會忘掉,那就在忘掉之前,複習就好了。」不知有沒有人,這樣想過呢?某心理學家給我們一個答案。

他根據實驗公開了有關記憶的保持和忘卻的一種曲線圖叫做「記憶保持曲線」,根據實驗,記憶之後隨即急速的減退,隨著時間的增長,減退的波度也趨於緩慢。就是說記憶後的一小時,有相當大的忘卻度,但第二天的同一時間就幾乎沒有什麼忘卻度了。六日後,三十日後忘卻的程度越低。這就是證明費去長時間尚留存的記憶,在此後再經長時間也不容易忘卻。

如果能追求到那種忘卻率從急下轉到緩慢的轉變時間(轉捩點)的話,也就能辨清長留記憶和忘卻的時間了。若能利用這種時間之前複習就能恢復記憶,然而這段時間就在記憶後的九小時內。

據實驗,記憶後九小時的保持率(記憶率)是三五%,也就是已忘掉了三分之二,所以在那九小時之內,再做一次複習,就能提高保持力,而把最終的記憶力更為提高。

一一二、有時候,手和腳會替腦筋記憶。

想背記英文單字的時候,默讀所得的效率是很低的。面對著桌子嘴裏喃喃地唸著,也許有人認為不太雅觀,但是想背唸的時候,用默讀的方式,那是最笨的方法。因為如果動著嘴巴,發出聲音的話,隨著嘴唇的感覺和舌頭的動作,也可以背記單字的拼音。

還有,除了發出聲音之外,也要動手把單字在紙上多寫幾次,告訴你的視覺,同時手拿筆的動作,也變成對於記憶的幫助,而成為引導線了。是R還是L?這樣失去自信時,就寫寫看,於是很順利地可以解決。因此可知手在無形中就代替腦而給你留下記憶的感覺了。

我在講課時,如果想在黑板上寫外語時,常會把拼音忘掉,這時候就離開黑板,用桌子上的紙拿筆寫寫看,結果意外地都可以寫出正確的單字拼字來。

總之把看、發出聲音、寫的三個動作,同時進行的話,就比只是「看」有多出三倍的效果了。學習語言的要訣,是感覺器官的綜合性利用。請記住,學習語言就要:看、說、寫。

一一三、加上手勢、動作來記,記憶可以更鮮明。

常說:「眼睛會說話」,如果要做不習慣的英文會話時,手勢和動作往往勝過嘴巴。原來在人的進化過程裏,手是先被用來做傳達意志的,因此手能講得和嘴一樣,那並不是不可思議的了。這個道理也可以配合在記憶裏面。英文的朗讀,國文的長文讀解,歷史上有名事件的描寫等,坐在椅子上面對桌子來唸,不如站起來,邊走邊做手勢,動動脖子或用身體做做表現,這樣去記憶必定更有效果的。

一一四、照片和插圖是記憶的好線索。

課本或參考書裏,到處都有照片或插圖,如果祇把它當作裝飾,或是參考資料,那就太可惜了。如果仔細地看一看照片和插圖,那裏面都隱藏著幫助記憶和理解的因素或線索。我以前在看旅遊嚮導書的時候,看到照片上的汽車外型,感覺古老一點,因此調查一下,我才曉得裏面的資料已經太舊而沒有用了。如果我沒有仔細看那些照片的話,恐怕在旅途上就會碰到不少困難了。

例如,在歷史課本上看到路易十六世、十五世、十四世的形像圖,「路易十六,顯得虛弱一點,怪不得被歷史的潮流沖到書上那種斷頭臺上面。那麼路易十五呢?這像看來神經兮兮的,寫著不喜歡政治、做事小心翼翼,怪不得臉上也顯得有點神經質,路易十四呢……」等等,邊看相片,再把它連想到史實,那你對它不僅有深刻的了解,同時能留在記憶裏了。同學裏十之八、九都把那些插圖當做裝飾,甚至有些同學連看也不看一眼呢!多可惜,請別再失去增加記憶的機會吧。

一一五、用久而陳舊的書,對記憶有更多的幫助。

在舊書攤裏會看到「古書值千金」等文字,不算是古書,不過辭典或參考書等,在使用當中漸漸地顯得陳舊起來,甚至到處可以看到污點,以後你看到書中的污點就想到,「啊!那個地方寫的是什麼了」,有咖啡污點的是春秋時代,墨水的地方是三國時代,如此這般地,書也隨著習慣,逐漸地增加幫助記憶的線索,從學習效果的觀點來看,除非它已陳舊不堪,否則就絕不要換新。

一一六、在記憶卡上,記錄記憶的次數,就能牢牢記住。

語言學習用的單字卡,多半正面是記載原語,反面則寫該語的意思。有位學生在卡片上另加一個加號欄,活用得非常合理而有效。在正面的原語或反面國語的旁邊,看你把它翻過幾次,就把它記錄下來,翻了一次就是等於背一次,就寫一,這樣加到「正」字,就把它記錄下來,翻了一次就是等於背一次,就寫一,這樣加到「正」字,就把它當做記憶成功,就撕掉而丟棄。這是由自己約束自己,一定在五次以內完成記憶。這樣給予自己一種約制,以提高集中力,效果很是不錯的。

一一七、考試前幾天的複習,從教科書的後面開始。

教科書或是參考書開頭的幾段,大部份都很深刻地留在腦筋裏,愈向後印象就愈來愈薄弱了,這當然是人類心理的常態。可能大家都有這麼一種經驗,譬如說,英文的單字,A的部份所記得最多,B次之,到了後面就大不如前。

這麼一想,考試前的複習,就應該從後面做起才對了吧?數學、英文、物理等有系統性的科目,是綜合前面的知識,所以也就能從後面一起做全體的複習了。

一一八、新的語言或專用名詞,配合自己的語言來使用。

學習的樂趣之一,是能夠再知道新的用語。當然新用語的出現也會令人討厭。可是若不能瞭解它的意思,便不能向前進,因此必需設法跳過這個阻礙。

如果在教科書裏出現新用語,都有註明它的定義和使用的簡例。因此多少對理解有幫助。如果仍不太了解,也可以查專用辭典。而我呢?我是儘量把那個新用語,配合自己的生活來多活用。

在心理上,對自己向來不熟的語言,好像有拒絕理想的感覺,可是在有意識之下,使用在會話裏,或是寫進筆記或日記裏,最後就成為自己的語言了。

尤其是專用語,它僅是針對著某一科目的特別使用法而已,因此需要正確的了解,才能應用在生活上,才能親近自己。

一一九、知識,必需使用,才是自己的。

常有人問我:「我的記憶力很差,要怎麼辦?」反過來說,人是能忘才能記的。因為會忘掉平常不使用的事情,才能夠把需要的記在腦筋裏,如果把什麼都記在腦筋裏,知識就都混亂了。因此反過來應用這不使用就忘卻的性質,需要的事情就去使用,那就可以記住,而且記得很清楚。

例如,當外國人被介紹認識一個初見面的人時,他就反覆使用那個人的名字,而記憶下來,如「幸會!楊先生」「你是經由香港來的嗎?楊先生。」

學習設有實習科,那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書本上得到知識留在腦筋裏的印象還是模糊不清的,如果親自動手,也就是用你的知識去做,做好了就是你的了。

如果是抽象式的知識問題,就隨時找出一些時間複習、再複習(也就是使用),那就可以記住了。

一二○、知識視覺化,可加深瞭解。

有一段時期,學校裏流行使用錄音機,把它帶進教室,再把老師的講解從頭到尾錄下音來,也許令人覺得是很科學、很有效率的學習方式,可惜它是機械,老師的咳嗽聲,與本課題無關的笑話、閒話等等,不管緊不緊要,統統在內,僅在事後的重播就要花掉不少時間了,一小時的課,就要花掉一小時以上,因此絕得不到好效果,而且對記憶方面的效果也不大。

常會看到還不懂字的幼兒,看著圖書本背唸,令大人們吃驚,這是幼兒的記憶多靠聽覺而來,把父母親唸給他聽的,用耳朵記憶下來了。

但是根據聽覺而來的記憶只大約到八歲,而從九歲開始由視覺而來的記憶就會超出由聽覺而來的記憶能力,所以成人的記憶大部份是靠視覺而來的。因此把老師的講解錄音後再播放,那是屬於幼兒的學習法了,從時間上、記憶效果上面來看,都不是很好的方法。不如把老師講解的要點,記錄在筆記簿上面,能把一小時的課,只花十分鐘就可以把它再現了。

一二一、需要背記的,先下點功夫就好記的多。

「無論多麼簡單的反覆性作業工作,還是有許多地方可以加以創造的。」這是日本新力牌公司的小林茂先生說的。這正是「人才開發」針對「機械自動化」,而具有新鮮挑戰意味的一句話了。這意味著那些呆板的自動化機械,還有許多地方可以改良,或是再創造,而且還要靠人去做的了。

這對學習來說也是同樣,尤其必需靠背記的歷史、地理,總是被看做非效率的代表科目。真的,在學習上覺得最痛苦的,也就是這一種背記科目了。

因此對那些需要背記的,最好不要一下子就吞下去,加上一些功夫,或調味料,然後才吃下去,不是比較好吃又好消化嗎?

一二二、想像力是把背記導入記憶的引導。

高中時代有位記憶力特強的朋友。他說如果是看戰國時代的歷史,就在看書的當中將書中情景顯現在眼前,而他就變成裏面的兵士在戰場奔跑,到了和談的場面他又出現在談判席上……等,幾乎像是看電影似的。如果我們在看書的時候能達到那種境地,那就讀得快樂又有效了。

我在讀書的時候也是以類似的方法下功夫。例如,孔子誕生於舞舞衣年公元前五五一年,推翻滿清在「愈久夭夭」(一九一一),或是在腦筋裏想像出那種情景。

因此「背記」也可以由它的想像情景而編列在「記憶之鎖鏈」裏面了。也使自己操縱的想像世界,因為愈豐富而愈快樂了。

一二三、記憶可以依個別知識的群化,而增加記憶量。

你能把如下隨便排放的YES,NO,在看了三十秒以後,就正確地記住幾個呢?

YES‧YES‧NO‧YES‧NO‧NO‧NO‧YES‧YES‧NO‧NO‧YES‧YES‧YES‧YES‧YES‧NO‧YES‧NO‧NO‧YES‧NO‧NO‧YES。普通的記性,頂多祇能記一半吧。我曾經給大學生測驗過,結果平均是十三個。那麼是不是已到達人腦記憶力的界限了呢?那也不是。把原來的單位群化為更大的,再附上符號去記憶,就可以把記憶量提高。例如把YES,YES的群做1,YES,NO的群為2,NO,NO為3,把NO,YES換為4,然後依順序記1、4、2、4、1、1、4、3、2、4。這麼一種記法就等於記電話號碼了。再把這個方法告訴學生以後再測驗,成績就高升到記憶量二十一個了。如果把這種方法再推進群化,把二個群,化為三個群,也就是,YES‧YES‧YES→1,YES‧YES‧NO→2,這樣,記憶量就可以增加了,也就是愈群化,記憶量就愈多。

這種由群化增加記憶量的方法,原來是計算機的技術者使用的方法,但對於學習上面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一二四、進三步退二步的用功法,能確實記憶。

增進記憶的方法之一有「漸進反覆法」。也就是進三步退二步的用功方式了。例如,把需要記憶的部份分成三段,學完第一階段就進入第二階段,第二階段讀完了就把一、二階段一起複習一次,然後進入第三階段,之後再把一、二、三階段綜合複習一次,這樣反覆學習,自可強化記憶,而難以忘卻了。

一二五、把同樣的問題,以不同的方式去學,可以強化記憶。

誰都知道反覆是記憶的要素,但許多人對於反覆的作法不太關心,而祇是機械般的反來覆去。

例如,學習歷史,祇是在課本裏有劃紅線的部份反來覆去。這種情況下,頭腦就因而習慣了這種方式而得不到新鮮的刺激。在文章裏重覆地出現同一語句,就覺得不快。可是在詩歌裏常出現的重覆現象就不同了,雖然是同樣的東西,可是詩歌的音韻或旋律就能以不同的形態讓人有不同的感受,反受喜愛呢。

因此學習的方法,也不要反覆地做同一件問題,應該以不同的形式給與相同的問題。例如第一次在教科書裏學過的,再用歷史地圖來確認,再參照參考書的記述,然後才去做相關的問題,必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這麼做的話,雖然是同一內容,但改變裝束之後,思考的方式也就改變為令頭腦有新的刺激,反應自然就靈敏多了。卻在不知不覺之中,仍然進行著反覆工作。同樣地在預習、上課、複習上,也需要這種技巧呢。

一二六、積存式用功法,可強化記憶的連繫。

在讀書的時候,總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儘量使進度超前。雖然不是童話故事裏的兔子和烏龜,可是最後能得到勝利的還是一步一步把知識消化下去的踏實型。在前面已經談到,「前進三步,後退二步」的漸進反覆法,所以這兒就談談「直接反覆法」。這是指完成第一部份後,還不要進入第二部份,而是再從第一部份開始,然後才接著進入第二部份的學習方式,這種方法的特徵,是把新的部份加上已學習過的部份,因此累積的部份愈多,在前面所學習的部份,就確實已經變成自己的了。是一種非常穩當的讀書用功方式。

一二七、有犯錯的習慣,以故意犯錯的方式去矯正。

在心理學的學習理論裏有「負的學習」。亦即在運動練習的時候,如果有壞習慣,就徹底地多做幾次壞習慣,這樣反覆的做下去,在動作本身就發生紊亂,而能發現別的型態。

美國某心理學家的研究報告裏有一個有趣的實證例子。他在打字的時候,常會把冠詞the打錯為hte的習慣,因此故意自己告訴自己,下次起不要再打錯,就把錯的冠詞hte,連續不斷的打下去,此後就不會再打錯了。然後再把這個方法應用在某一個速記學校的學生身上,挑出習慣性的錯字,要意識著這是錯的而給與多次的練習,結果證實了這種矯正的方式,勝過反覆練習正確字的方法。明明知道那是錯誤,但是如果脫離不掉那種錯誤的習慣,那你就「故意」的讓它錯下去,並多加練習,同時告訴自己:是錯的,是錯的……。這是非常有效的錯誤矯正法。各位值得試試,免得常常錯字。

一二八、綜合性的作法,有時勝過分段性的作法。

老師吩咐這十二行詩(英文)在明天要背誦,那你要怎麼辦?各位的做法大概有兩種:一種是十二行詩分成三段,每段四行,一段一段地背。另一種作法是不多也不少乾脆一起來,就整個地開始背。前者叫做分習法,後者叫做全習法。你要用那一種方法?當然各有各的作法,不過若是女生,則大多數都以為全習法的負擔太重,而會採用分習法。

但是實際地去背時,會出你意料地發現用全習法比分習法反覆的機會少。當然不是全部這樣,內容太複雜了或量太多時,困難會增加。但若是一~二十行的範圍,全習法比較有效果。所以,比較短,而且被一個構想貫徹全文的文章,把它分段不如通盤的背起來較有效率。

一二九、效率最高的記憶時間分配是唸一背四。

背誦時不看書而背唸,對於記憶事物非常有效,這是眾人皆知的。但是懂得使它最有效率的活用方式,而積極採用在學習上面的人似乎不多。

據著名的學習心理學者的實驗,背十六個沒有意義的單字,而給予時間九分鐘,分配為多組─第一組,只唸不背;第二組,唸五分之三,背五分之二;第三組,唸五分之二,背五分之三;第四組,唸五分之一,背五分之四;各依這種分配方式去調查其結果,發現背唸的時間愈長,記憶量愈增加。因此第一組是三五%,第四組是七四%,有很明顯的差別,而在四小時後再調查的結果是第一組一五%,第四組四八%,差距就愈大。

因此可以證實,背誦不僅在隨後的記憶量較多,也能把記憶長留於腦筋裏。因此對背誦最有效率的時間分配是「唸一背四」為最理想,而在有需要的時候才看一下就好了。

一三○、做「誤答」記錄,能免於陷入易忘卻難記部份的人類心理弱點。

考試或是練習是發現自己錯誤的手段,所以才有意義。但是,很意外地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人都具有在無意識之中,忘卻對自己不利的或討厭的事情的傾向。

為防止不陷於這種心理弱點的方法,是把錯誤,用另一種方法記錄下來。例如,把考試的錯答剪貼起來或設錯誤專用記錄簿;跟正答一起配合記錄,偶而打開看看,也是有效的。

一三一、做完數學之後,不要做物理。

有一群學生到日本,京都(寺廟之都)旅行回來,被問起那一家寺廟怎樣?結果得到的回答是什麼都沒有記住,因為看的寺廟太多了,都是大同小異。心理學上把這種記憶的混亂叫做「重疊效果」即指把差不多的事物都裝進腦袋裏,那些事物就同化在一起,不易辨認了。

學習功課也是一樣,在沒有把握的狀態下,繼續做類似的科目,那就容易使印象重疊,不易顯出清晰的印象,因此做完數學科之後,應該做傾向完全不同的英文或是國文。編訂功課計畫表的時候,得多留意。

一三二、相似的字,做成短句就容易記憶。

記一件事,把它做成短句是自古就傳下來的好辦法。這個方法在辨別字型的時候也可以多加利用。例如,購、溝、講三個字,可變成購,古代買東西的錢是用「貝」;水溝裏有「水」;演講是用語「言」表達;如此這般來提示各字的部首。又如儉、撿、檢三個字也可用:「儉」,節儉是「人」之道;用「手」去撿東西的撿;或是刻在「木」頭上的檢印,也就容易識別了。把自己平時容易寫錯的字,再用一些思考力去想出一個短句,就能予以矯正,而那些易錯的字也就容易記得更清楚了。

一三三、把數字,改換為文字就容易記憶。

西元一九六八年春天,在美國好來烏,舉辦過一次記憶術比賽大會。當時有位九十六歲的老人,表演了一場記憶能力的驚人絕技,他在每五~十秒之間,請觀眾說出五十組三位數字,然後按照順序一字不差地把它重覆地唸出來,同時被問起第幾個數字是多少時,也能立刻答出來。對於連電話號碼也不能記得清楚的我們來說,那真是超人的記憶能力了,那麼他究竟是用怎麼樣的方法,去收入記憶的呢?原來他是採用,把各數字改為英文字母來收入記憶的。例如五四六,五=H,四=R,六=S,在HRS裏放入母音改為Horse(馬),然後記順序是利用「關連語組織」來記,例如那個五四六是第三個,就以three(三)發音相似的樹木(tree)做關連語,造出「馬繫在樹幹」的印象來,記入腦筋裏。

被要求說出第三個數字時,他就想到「樹幹繫著馬」的印象,馬是HRS,也就是五四六了。

這種「關連語組織」,是需要連在一起記憶,例如某國一系列特產物的名稱,或是由某一種原料,製造出來的有關系列的名稱,就可應用此法而會很有效果。

一三四、想到兩個答案,而迷惑不定時,以第一次想到的答案為正確的較多。

我經常應邀參加各公司企畫會議,議論百出之後,大部份決議往往是歸於第一個想到的提案。這也許關連到第一印象的正確性,但這在測驗題裏的選擇測驗時也有同樣的情形。

例如:寫了「訪問」兩字,然後心懷疑問,從家門進去的,所以應該是「門」吧?於是,失去了自信,這時應以「直感無誤」的道理,而決定第一次的答案為正確的。

一三五、不能正確回答的問題,乾脆將之留下才能留下記憶。

有關記憶研究問題當中有一項記載,被中斷的工作,比完成工作的記憶容易被想出來的實驗報告。例如,提出二十四種簡單的問題,給兩組去做,一組是在未完以前就停下,另一組是讓它完成。結果被中斷的一組,比完了的一組,把問題的內容記得更清楚。

再對完工組有另一種研究實驗。結果分成二類,第一類是有自信得到滿分的答案,第二類是半信半疑的,對答案不大有自信。然後調查記憶的存留,(包含前面未完的)結果是第一類完成答案而且很有自信的,第二是未完成而被中斷的,最後雖然完成了但得不到正確答案。

因此未解決問題的時候,比較容易將問題留在記憶裏。得不到正確答案,是因為心理上有已經做完的觀念,因此被忘卻了。這也是一種人類心理的表現。因此若在情緒上變成好像做好了時,既是「好像」,那就乾脆使之未解決,才比較容易留存記憶。

六、活用你的腦筋,令工具復活
  ●教科書、參考書的使用方法

【第六章序言】

教科書、參考書都要看你怎麼使用。

「傻瓜和剪刀,看你怎麼使用」這句話說得很妙。教科書、參考書、筆記簿等學習用工具,也跟其他工具一樣,祇要你的用法恰當,就可以大大地左右學習的效果了。功課的內容,上課的方法與時間是不能由你支配與指揮的,可是工具是任你使用,任你支配,一切由你可以自由指揮。因此如果能在你的工具上多下點功夫,自然而然地令你對功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對於查字典、讀書、筆記的方法,如果能做到像木匠使用工具的那種熟練與樂趣,它自然就可以幫助你使成績進步了。

至於使用法,在大致固定的教科書或筆記簿上面,還有什麼地方可以下功夫呢?本來教科書或參考書的主要用途,是為了能夠預先了解功課內容的預習,奠下上課時的主要根基,以及做複習的根基。這樣至少也得看三次,但又為了期末考試或是升學考試又得多看幾次。總之,教科書和參考書的最低使用條件就是重覆地多看幾次。但能夠的話,以最少的次數就能收藏在記憶之庫。

在課本或參考書上劃劃紅線,空白處再註明一些要點,這是一般的使用方式,但這個方式對我來說,祇是開頭,後面還有許多使用的方法,本章的目的就是在這裏,希望能夠再用點腦筋,讓那些工具發揮最大的效用。

不必過份的愛惜工具

我國向來就有一種愛護工具的美德,例如,不要踏到書本,或是不要用腳跨過等等。當然它有它的重要意義,可是對於工具有所顧慮,而在使用工具上感覺不便的話那就毫無用處了。

設法使自己容易使用,或是用起來很容易學習,這才是教科書、參考書或筆記簿的用途,因此必需充分地活用它們的機能,才算達到利用工具的切要目的。

例如,筆記簿留點空白,比起記滿的,對於複習或整理有很多方便。參考書也是拆開之後,再根據內容分類、重新編輯,用起來又快又方便。

還有,你有沒有這麼想過:「雜誌合訂本,看來好像方便,其實是不便的,因為各種事情的內容被訂在一起。」說來那是真的,有關某問題,記得好像在某一本看過,可是又不曉得在那一頁,需要翻來覆去的尋找一番。

那就乾脆把那本書拆散,隨著內容而去分類,這就實用多了吧!為了去除這種不便,才出現了分訂本或卡片。

學習的武器,經常要放在隨手可到之處。

把前述的問題放在腦筋裏,然後再看本文的項目,你就會處處感到同意。因為各項目都含有相當高度的技術,同時祇要你能把它放在腦筋裏,而去用功的話,就可以提高效率,必定會讓你有這種感覺。總之,學習工具的使用法,必須要有效果而且合理。最後再補充一些重要的心理準備。

古代的武士,都把武器放在伸手就可到的地方,這是有隨時備戰的心理準備。同樣地,你的學習武器,有沒有放在隨時可以使用的地方呢?這麼一說,也許你就連想到整理房間去了,其實我的用意不是這樣,不管你的房間整齊與散亂與否,要問的是,你的學習用具放在那裏?記得清楚不清楚?在做功課的時候,一下去找那個,一下子找這個,不但浪費時間,也大大地影響情緒,至於效果,那就不必談了。在前面已經談過,為了尋找一項事情,把書翻來翻去,那是時間與精神的雙重損失。因此學習用具應該放在隨時隨地,而能自由自在使用的地方才可以。無論那一種戰爭都需要武器的,而且能靈活的使用才能致勝。站在學習戰場上的你,必能善用學習武器才能獲得勝利。

一三六、考前猜題做為競技資料,可以增加學習興趣。

日本人以「勉強」兩字代表學習的意思,我們卻是用做勉其所強,值得回味。同樣都是使用腦筋的作業,為什麼智力遊戲可以立即曉得結果或成果,因為有那種魅力隨時擺在眼前,例如在海邊做投石頭的比賽,雖然很單純的競技遊戲,可是它具有立刻揭曉成績的誘惑力,所以引起了興趣。如果在黑夜的海邊,就引不起興趣了吧!

這個原理,充分地可以應用在學習上面。我在學生時代是選擇剛學過的或剛背過的問題,因此大家都玩得(學得)痛痛快快了。這樣的話,「勉其所強」的學習當然是快樂的了。大家若都被立刻揭曉的成果吸引,就會引發出興趣來了。

考前猜題一類的參考書,是為測驗自己的實力,或為考試用有的,有些教授學者把它列入為邪書之類,我想不必想得那麼呆板,反正能利用它來增進學習的興趣的話儘量去利用、興趣才是學習功課的促進劑呢!

一般的投考指導書裏,大部份都主張,徹底研究一本參考書或教科書就足夠,但我想不一定如此。

一本書各有各特定的著者或編者,他們既是人,那麼一定有得意與不得意的部份。因此對同一題目所著的書裏,有的書是A的部份非常清楚,有的是B的部份特別有印象等等略有相異。有位法國的哲學家說:「在二百頁的書裏,有十頁的有益部份就很不錯了。」這是意味著多看幾本書,攝取各本書的優點也是聰明的做法的意思吧!

一三七、把已學過的參考書之類,堆高在你的眼前。

在雜誌上曾看過這樣的記載:美國有一家相當有名的出版社,該社的編輯主任從少年的時候,就把「工作看做競技」做為他的生活原則。為了不浪費時間,就在那原則上再套上原則,「如果,自己真的實行有效率的工作的話,就對工作給與看得見的報酬。」而長久實行。

他的方法就是,桌子左邊是成束的信,沙發上堆積不得不看的原稿,床鋪上面堆積著印刷到一半的初印版,或封面之類。

一坐上桌子,這些東西都擺在伸手可及的地方,所以拿起左邊的信看完了就移到右邊,算是「裁決」。這樣以自己的身體為中心,劃分工作的處理與未處理。依這種方式來瞭解自己做了多少工作,祇看處理完畢的書信或原稿就可以判斷自己的工作效率了,這就是他所說的「看得見的報酬了」。他說當埋頭苦幹的時候,看到堆積如山的工作成果,他就會有難以形容的快感。

把做完的問題,看過的參考書、單字簿等,不要一下子就丟棄,堆積在看得見的地方,這種效果是確認你時間的有效使用,促使你決意不浪費未來的時間。這應是十分有幫助的方法。

一三八、隨著學習計劃,改編考題專集。

「我用了二本同樣的考題專集而考取了!」在某一家雜誌上,曾發表過考取大學者的經驗談,曾有上述那句話。雖然是七、八年前的事情,可是看了他那合理的學習法,到現在我還是記得很清楚。依他的手記,到了新學年度,拿到新課本之後,就大致地先把它全部看完,然後就跑去找問題專集,從許多專集之中選擇跟課本的內容最近的問題專集,物理、化學、數學等各買兩本。

其次用剪刀剪開問題,貼在別的紙上,各買二本的用意在此。第三個階段是把問題和課本照會,查出各問題在課本的那一個部份,就在問題後面記上課本的頁數,然後順著頁數,把問題的順序重排。

這樣完成準備工作以後,就按自己的學習計劃和上課的進度,到達課本的一段落(章或節)時,當自己認為把這個部份已學會了,就針對著頁數去解答專集上的問題。如果答案正確就向前推前,如果做錯就再回到問題裏所記載頁數的課本裏重新學習,然後再回到問題上面。

自己製造回原位修正錯誤的機會,再求正確的答案,這位考生是這樣很踏實地一步一步地完成自己的功課,終於考上理想中的大學。

一三九、使用兩本問題專集,就能消除棘手的感覺。

有位女高中生的做法也是利用二本問題專集,而得到效果,但不是兩本都是相同的問題專集。

她的方法是先到書店,比較各種問題專集,然後找出項目分類相似的AB兩種專集。在A集先解答問題。做不成的項目,就回到課本再做基礎性的學習,其次做B集的問題,證實理解力充分不充分。她是採用三段式的用功法。如果這樣仍不會的話,就以①②③的過程再做學習。這種做法是巧妙地保護著因第一次失敗而發生的一種棘手感覺的人類心理。

一四○、辭典是用在寫的時候,不是用在讀的時候。

邊唸英文邊找字典,唸到了不懂意思的字就查字典,我們在查字典的時候,大部份都是在唸文章的時候為多。

這種做法祇使用了字典的一半而已,對我來說重要的應該是沒有被用到的另一半。因為前半的做法是祇留意到唸法和意思,而沒有注意到正確的用法。

寫文章的時候,才是要利用辭典才對。是要調查自己正在寫的文章,使用這個用語是不是恰當的行動。多懂得新的用語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正確使用新用語的話,等於沒有真正的理解,就不能寫出好文章。

一四一、查字典的時候,先猜想生字的意思再去查。

在一篇文章裏,往往間歇性地會出現不懂的生字,這時侯最好是不要馬上去找字典的麻煩,應該多唸幾次前後的文章,抓住文章的構造,再把單字的意思猜猜看,然後才去查字典,這樣對於了解那篇文章,有很大的幫助。在考試的時候是不能用字典的。因此碰到不懂的單字,就祇能依靠你的猜想,所以應該在日常的學習過程當中養成這一種習慣,到時你就大有活用之餘地了。

一四二、看書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結果」「也就是」等地方。

在著書或演講的時候,最關心的是不知他們有沒有瞭解我寫的或我講的事情。演講的時候,有聽眾的反應,所以能曉得,可是寫書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尤其看不到對方,所以更值得關心了。因此在文章裏常用「結果」或是「也就是」,或「總之」等接續詞來綜合前面所記述的。如果從讀書的立場來看,這些個地方就是文章裏最重要的地方了。

一四三、有必要快讀的書,就從末尾開始唸。

為著再增加多一點自己學過的知識,就會買進同一系列的書,可是因為太忙,祇看了前面的幾頁就停下來了。如果是這樣,那就從書的後面幾段開始看收穫較多。因為書的結論一定是在末尾的,理論的展開經常都在前面,因此在末尾出現的都是前面的結論,如果只看結論而不能瞭解的話,向前面推動一下,那就不必把已經了解的問題,再多花時間去看了。

一四四、時時回讀目錄,能抓住理論的流向。

有位著名的哲學家說:「大部份的書,看了幾行,再看目錄就曉得全部。」這句話也適合用在看課本或參考書。尤其是目錄,目錄不僅有牽引書中記述內容的標題,更代表著事實與事實的連繫,和段落間的關係,把理論的流向用最簡明的方式表達出來。

在讀書的時候,難免被一些細節纏住,因此不僅在看書以前,就在閱讀的途中也可以再回讀目錄,重新把握全體,可再加深對理論的認識。

一四五、產生倦怠感時看看童話書。

「倦怠感的起因是在人的內部。」這是在心理學上常說的一句話。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生厭倦,或是無聊,失去學習的意欲,那並不是討厭,而是失去了學習向心力的心理力量。

有些心理學者主張,如果被倦怠感支配,失去學習興趣的時候,就看看童話書。

靠著看童話書的時間,衝破目前陷入的思考和行動的圍牆,回到孩童時代的經驗中,恢復失去的新鮮與感動,這種新鮮與感動,會再帶給你新的活力。

一四六、筆記簿祇使用右頁,左頁是空著。

有不少人,用細小的字把筆記簿寫的滿滿的。問他們為什麼這樣寫?大半的回答是「要節約」「以前就習慣這樣」。筆記簿是把學習的內容,為應付複習的需要而備有的記錄。因此需要考慮將來複習時補充筆記內容之用,看來好像很浪費,但再從筆記的目的與從相反的方向來想的話,是一種很合理的使用法了。

一四七、筆記簿也設目錄,並附記摘要。

美國有一種月刊雜誌,這種雜誌是從學術雜誌或專門雜誌裏面,摘錄那些記載的摘要。目前排在書店店頭的就有幾十種了。像這本書如果能夠把各種書的要點,聚集在一本裏,就能以極短的時間,看到廣闊的領域,如果裏面有引起興趣的問題,就去找原文就可以了。換句話來說,它就是書籍的總目錄了。而且這本書的目錄,不僅有標題,而且在標題之後面都有簡單的內容介紹。這本書的目錄就是等於「摘要的摘要」了。

我主張的「筆記簿的目錄」就是這個摘要的製作。用完了一本筆記簿,不要就擱在一邊,先註明頁數,再以書或雜誌的要領製作目錄。這時候在目錄的下面加上二~三行的摘要,如果太長就失去摘要的意義。也就是需要摘錄各項目的最重要的內容,這樣自然就會瞭解全部了。

根據這項行動,同時兼併筆記整理和複習,需要再複習的時候,一看目錄就可以找到需要的部份,是一種一石二鳥的好辦法。

一四八、以小型筆記簿的二頁為一個單位就容易分段落。

筆記簿也有大小之別,小學生用簿子,隨著高中就喜歡用大型的簿子。但我還是主張使用小型簿子,因為小型的比較好整理。

但簿子一打開,就左右兩頁記載一個項目或一個主題,而且有結果的記載法是最好的。橫寫的時候,在左頁的開頭記載該項目的標題,記載的內容能在右頁的下端就能有結果的狀態,這樣才是最理想的寫法。

人的頭腦普通在對付事情的前十五分鐘內,可以認真的想問題,此後就會加入一些雜念,我也有同樣的感覺。小型簿子的左右二頁,正適合於這十五分鐘。在雜念要進入頭腦以前就可以看完這二頁。如果是大型的簿子,內容就長一點,而容易發生在途中厭倦下來的危險。

看完了左右二頁,正好有一個段落,再要打開下一頁之前稍微停頓休息,然後再向下一個十五分鐘挑戰。這樣下去就變成有規律的進行速度,而能順利前進,又能持續認真度,疲倦的感覺也少,以致得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一四九、任意安排「卡片」的順序,可以擴大記憶之網。

近來逐漸地有人使用卡片做為學習的工具,卡片的優點是前後次序一切可以任你安排。

例如,把歷史上有名的事件一項一項的記在卡片上,把它按照年代排列,去了解時代背景,如果再排外國史的卡片也排成另一排,就能把本國歷史和外國史相比較。意外地可以發現許多關連的問題,對記憶與了解有極大的幫助。這種優點在筆記簿上是無法獲得的。

一五○、卡片,把一個項目分類為張數使用。

在圖書館找書時,需要以索引卡做為找書的根據。在圖書館裏依據題目分類為哲學、歷史、社會科學……等卡片,看自己需要什麼書就抽取什麼卡片。圖書館裏還備有「書名索引」和「著者索引」之二種分類卡,祇要曉得著者名,或書名就可以找到目的書了。因此同一本書都備有三張卡片。

不僅在圖書館,電話簿裏也有「個人名」和「企業名」的不同分類法,讓人容易找尋。

這種方法也可以應用在功課上面。先製作一張主卡,再依主卡內容分別製二、三張副卡,可以參照主副卡的相互關係,從裏面的一項記憶,連想到全部。

一五一、彩色卡的使用,心理學上有根據的情報處理法。

我有一個朋友把彩色卡片用得非常巧妙又合理。把卡片分成紅、綠、黃、白四種以用途別分開使用。專門性且需要長久保存的用白色卡,非專門性需要長久保存的用綠色卡,短期利用(四個月以內)的用黃色卡,摘要類用紅色卡,用完了就可以丟棄。

想到四種顏色的卡片排在書房裏就有一點快活感了。這種彩色的混合,聽說有令人活潑的作用。這可以說是驅除厭倦的一種學習方法。

在我國,這種彩色卡還不太普遍,如果買不到也可以自己製作。

以英文單字卡為例來說明的話,用幾種顏色的快乾墨水塗滿卡片上面三分之一,在下面寫單字、成語。這時可以用顏色來分別其重要性,把需要記的記住之後就抽出來,看顏色的變化,就可以感覺到進步的程度了。

一五二、利用錄音帶,睡覺的時候也可以學習。

在入睡前或在將睡醒之前,都陷於類似催眠狀態的特殊精神狀態,這時如果給與暗示,就在睡醒之後會採取被暗示過的行動,這在各種心理實驗裏都被認定。曾有這種實驗例子:把會咬指甲的小孩分成二組,在第一組的小孩要就寢以前由播音機重覆地播放「我絕不再咬指甲了」的聲音。另一組是不加任何暗示任其入睡,這樣經過一個月之後,第一組的小孩就不再咬指甲了。

這是證明催眠暗示效果的例子,但我們在日常生活裏常有這種經驗。邊睡邊想解答不來的數學問題,到了天快亮的時候在夢中領悟到解答法,這也是其例之一,把這個道理有意識的加以活用的話,正在睡覺的時候也可以進行學習了。在就寢前把學習的內容用錄音機繼續不斷地、反覆地播放,在無意識之中,那些內容就會跑進腦袋裏了。如果能善用錄音帶的話,錄放音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工具。

一五三、錄音機是不努力也可以加入知識的學習工具。

美國的某政治家,經常把小型的錄音機掛在肩上,而且都裝著語言的錄音帶。按一下紐,耳朵集中在錄音機的聲音上,同時洗洗臉,或到洗手間,聽說靠這個方法他所習得的外語有四種之多了。在平時的生活時間裏,反覆聽取錄音帶,日久那種內容就會留在記憶裏,不努力也會習得它了。這種學習法叫做「偶然學習」,請記住錄音機的活用法吧!

一五四、劃紅線,是在第二次看書的時候。

教科書或參考書的有效讀法的基本條件,是能發現重要的部份,和容易出現考題的地方,並且專門去攻讀、記憶。在重要的部份劃紅線就是方法之一,可是有很多人一買到參考書就劃上紅線了。也許讓他有一種已經學習過的一種感覺,但是這不是一種有效率的方法。參考書或教科書,應該先看過一次,把重要與不重要的地方區別好了,才開始劃紅線。因此紅線是第二次再讀的時候,才有好效果。在不重要的地方劃線,不論怎麼去讀,也不能提高效率呢!

一五五、背記,使用透明紙有特殊效果。

在學習英文的時候,常用手去遮住單字,做確認記憶的動作。這種方法也可以應用到國文、社會科上。把需要記憶的部份例如地名、年號等,把它遮起來,然後試一試自己的記憶。

比用手或墊板更有效的,是透明紙。把透明紙放在文章的上面,把需要確認的地方或是語句用黑色的奇異筆劃掉,讓你看不到下面所寫的字。

這麼做的話,從透明紙的上面,一邊看下面的文章,一邊又可以確認重要的部份。因為可以不用手,所以做起來頗順利。

不僅用黑色筆,如果再增加別的顏色,使色彩豐富些,也可以增進學習的興趣。例如要學會一篇長文,成語部份是用黑的,接續詞部份是用紅的,這樣以顏色區分,更可增加興趣了,也許這樣會多費一點功夫,可是為了要把重要的部份徹底灌入腦袋,這種方法是絕對有效的。

一五六、使用電視或收音機學習外語時,要分清個別的作用。

我的一個學生,他為了學外語,利用電視和收音機,在四年當中習會了二種語言。

它的利用法就是在電視裏注意外國人的動作或場面的氣氛,在收音機就注意文法或作文等比較細節的知識。

真的是,目前正在實施的空中教學,電視的作用是帶有整體的感覺而富有暗示性,收音機是需要把全身當耳朵的集中型,等於是視覺性記憶與聽覺性記憶的綜合性學習法,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一五七、計劃表,要用鉛筆寫。

考前準備,需要製作計劃表。但實行起來如果不方便的話就得修改,而第一次的計劃大部份是需要更改的。

因此計畫表的製作,盡量避免使用鋼筆或原子筆,用鉛筆去寫為最妥當,在進行過程當中,如果碰到困難的地方,必須毫不猶豫地用「橡皮擦」擦掉而修正。這樣不久就會完成可能實行而現實性的計畫表了。如果一開始就用鋼筆寫的話,需要件件重寫;而若用鉛筆書寫,到了最後就會湧出,製成了一個很好的計劃表的「踏實感」,對你的計畫因此而產生自信。

七、利用別人的腦筋
  ●利用老師、朋友的學習方法。

【第七章序言】

利用他人的頭腦學習

如果把老師和朋友活用在自己的學習生活圈裏,必有二點特殊的好效果。第一是,從多方面得到更多的知識和情報。第二是,可以造出更容易學習的心理狀態。

在第一點方面有以下一段故事。某一家製鞋公司,為了開拓市場派了二個調查員到一個未開發的島上,調查鞋的銷路。回來之後A的報告是「不行!島上的土人都沒有穿鞋的習慣。」B的報告是「是一個大市場,島上連一個人也沒有穿鞋啊!」

往往自己這麼想,可是朋友卻是另一種異想天開的想法,前述那種情形是經常會有的。對一件事情,總得需要多方面的了解,這時候,朋友是最好的學習伴侶了。

還有,一個人能讀的書,或是能收集的情報量,都是有限的。何況是現代,書、雜誌、電視、收音機,經由它們送來的知識量何其多,因此很難由自己全部處理。需要某種程序的別人的意見與幫助,才能獲得更多收穫。因此也就需要為了自己的學習,設法怎樣去借用別人的頭腦了。

第二點:造成容易學習的心理狀態。因為和朋友、老師的接觸,給你的影響很大,藉這種影響向正的方向推動的話,學習的效率既可提高,又能過著充滿自信的學生生活。朋友,他有時候是你的競爭對手,有時候是走在你的前面,反之也有讓你覺得頭痛的成績不良的朋友,可是他們也可以隨著你的做法如何,而成為增進你學習效率的另一種要素呢,本章對這種問題也有討論。

聽說,日本有一家大公司設立了一間「自我治療室」,在這房間裏裝設了凸面鏡,讓人像伸長或縮小,照出種種型態。聽說,看了它就和治療自己有連帶關係,這就是說,站在客觀的立場來觀察自己的話,可以找到從厭迫感、迷津、或憂悶中被解放的動機。這是根據心理學的一種方法,實際上也得到不少效果。老師和朋友是相當於這面鏡子,可以把你的缺點或優點,很客觀地照出來。而且他們是不同於不說話的鏡子,由他們告訴你的問題,可以回答你那面擁有靈魂的鏡子。還能夠互相談其經驗、互相勉勵,可以拓寬見聞,不必再憂慮自己是生存在孤獨的世界了。這樣,雖然說利用老師和朋友,但祇要利用對方,而不被對方利用那就行不通了,必需以互助互惠的立場來相互利用,這樣才能增進你的學習效率,提高你的成績。

利用同伴的「頭腦移植法」

我在求學時代,同學裏面有一位擅長找出人家的優點,而受大家歡迎的朋友。有機會就說:「某某同學的數學,真了不起!我們來聽他的……。」就這樣經常找機會做現在所謂的「小組討論」。因為大家都是同學,這種討論都能在熱烈之中進行,相互之間也都得到了不少收穫。

那種小組討論式的學習方法,當時我們都叫它「頭腦移植」而且都樂在其中。那麼生在比我當時更自由更自在的現代學生,是不是把這種「小組討論」式的學習法儘量活用呢?據我的觀察,好像不是這樣。

最近看到這樣的報告。最近的高中生,都假裝著自己並沒有努力做功課,而互相牽制對方。雖然在家裡開夜車,可是為了要使對方鬆懈,假裝自己什麼都不知道。這是人類互不信任的開始,也跟學習能力的下降有連帶關係,這是一件很深刻的報告,也是一件可怕的問題了。

如果真是這樣,那就根本談不上頭腦的互相利用,而是互相扯後腿的行為了。如果處於這種狀態,就等於失去了對學習最有效的工具「人」了。這可說是一大損失。

已經說了好多次了,學生時代的我,並不是一個好學生,也不是很勤勉的學生。當時我最得意使用的方法就是,利用他人頭腦的方法。此後,我開始專修心理學,因此發現了曾經自己想出來的方法,有很多是被學術界證實過的,也因此而自己受了一大驚。朋友、老師在相互幫助,互相影響的意義上來說,都是工具,用這句話來表示,也許會令人誤解,可是這並不是藐視對方的意思,而是指互相琢磨才能共存共榮,共同進步的意思。

一五八、擅長說話,不如擅長聽話,要做聽話的能手。

日本有名的評論家,故大宅壯一,被稱為是座談會的能手,不管對方如何,都有辦法令對方開口,取得預得的情報,然後以取得的情報,再到別處收集情報,而向來都沒有缺少過話題。

無論是企業界、評論界,凡是被人稱為名人的,都擅長從對方的嘴裏聽取秘密性情報,而這樣以所得的情報活用在自己的工作上而獲得成功。因此如果要利用朋友或前輩的頭腦,想去提高學習效率的話,自己要先做一個聽話的能手才是。

一五九、要利用他人的頭腦時,聽取失敗經驗比聽取成功經驗為妙。

常在考試經驗談裏,聽說:「我是這樣做,才突破難關的」一類話。當然照他說的去做也有效,可是我還是,勸各位聽成功經驗不如聽失敗經驗,因為成功經驗的重點大部份都在結果,而且很容易忽略過程。

俗話裏說,聽人家怎麼賺的,就怎麼去做的人是賺不到錢的。的確,真正值得參考的才是失敗經驗。應該要從敗將的嘴裏,聽取在什麼地方遇到阻礙,在什麼地方遭遇困難等等,把它徹底聽出來,才不會犯上同樣的錯誤,所以失敗經驗才是指點迷路者的路標了。

一六○、所謂「學習」就是偷取他人的技術或知識的技巧。

藝能界有這麼一句話,「學技藝的要訣,不是靠師傅的教授,而是要偷取。」這句話很適合於我的玩童時代。所謂學習就是偷取技術的積存。

如果把學習詳加解釋的話,是收集某種情報之後,把它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再把它向外應用。因此最快的方法是,以巧妙的方法,偷取他人的技術或知識。偷取的對象是老師、前輩、朋友、兄長等,在你的周圍,多得很。

大學時代,有個朋友到了考試前幾天就帶著一包點心和一本小冊子,到處訪問朋友。到了朋友寄宿的地方,他就開口說:「喝喝茶,聊些吧!」然後就問「現在幹什麼?」就讓朋友去談考試題目,他的觀念、結論等等,這樣跑了幾處,考試結果發表時都是他佔優勢,我真佩服了他的那種偷取技術了。

一六一、使用「成績」好的人的參考書,可以提高效率。

我的中學時代,親戚裏有個成績很好的前輩,懶惰的我常被人與他比較而挨父母罵。雖然身邊有個好學生,常常會遭遇那種尷尬的場面,可是也有你所料想不到的好處。

那位前輩考上了高校以後,他把用過的參考書給了我,說:「用這些去學習就可以。」他用過的參考書,重要的地方都已經劃了紅線,也在空白處註明了要點,一看就可以連想到他用功的情形了。我邊佩服邊看那本參考書之後,發現了已往在考試的時候所出現的問題的部份,一定有紅線及註明要點,以後我都把重點放在那些地方去準備考試,不但省了買參考書的錢,而且在短時間之內我的成績就突然上升了。

在學習的時候,選擇好的參考書,徹底地學習其中的重要部份,當然這是最重要的,可是書買得太多,或是不看多次就找不到書中要點時,如果有機會利用「成績好」的人的參考書,就可省去很多時間,又隨時懂得要點,非常有效率。

相反的,若是想節省一點零用錢而向「壞成績」的人討來參考書的話,不但不大有用處,反而會被多餘的紅線區域奪去注意力,浪費時間與精神呢。

一六二、利用別人做的學習考,就可以找到自己的缺點。

辛辛苦苦從課本或參考書裏摘取要點,然後製作的學習卡,一到不用的時候就輕率地把它拋掉,這實在太可惜了。如果能跟別人做的卡互相調換,就能共有相互間的知識,又能發現向來自己感覺不到的缺點或遺漏。

因此,規定一個時間,幾個朋友來做「卡片交換會」也不錯哩!把不用的卡片,依科別分類,各自選擇自己所需要的科目卡。捨不得放手的就影印一下也就可以共有,可以產生好多倍的效果呢。

一六三、不懂的,最好問跟自己程度差不多的朋友。

我剛學高爾夫球不久,曾跟著一位有名的專家學過。高爾夫球有適合於個人體格的獨特打法。我求教過的那位專家的體格比我高大而顯得特別活潑。他是很認真的教我怎麼打,可是我始終領略不到要領,就是就停下這項運動了。可是有一天,碰到跟我差不多體格的人對打,因此能夠從他的身上得到我向來都感覺不到的打法,從此我就很容易地學會了。因為他曾經有過跟我同樣的困難,因此能充分了解我的缺點。

在功課上也一樣。「一流的選手,不一定是一流的指導。」功課好的人,不一定就是你的好指導呢!人各有各的不同想法,那位朋友不一定有遇過同你一樣的困難呢。因此不會的,最好是問問跟自己的能力差不多的朋友比較恰當。跟自己同能力的人討論,可以針對跟自己同樣的困難;研究究竟是如何去克服的,然後學習他的做法、想法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的參考例子。這就是「同病相憐」的含義:患過同樣的病的人,才懂得同病者的真正痛苦。

一六四、筆記是,由幾個人分擔去做。

在學校上課時,遇到了重要問題的解說,或是英文的翻譯,總想把它整個地筆記下來。

可是,也沒有學過速記,只靠一個人是絕對趕不上老師講話的速度的。

遇到這麼一種情況的時候,預先就要跟朋友商量好,起初是誰、次為誰,這樣決定各人的負擔。這個方法,好像有部份大學生常常使用。也就是說聽著老師講,而一邊抄寫,一邊深刻地去了解的兩種行為是難以併行的,因此分工合作就有許多方便了。

如果不做筆記的時候,就要活用自己的想像力或批判力靜聽講解,待下課後才根據筆記互相討論。

一六五、二人一組共同學習,有意想不到的好成果。

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者們,曾對初步社會心理學講座的學生做過「朋友指導」式的學習實驗。先選出二百十二個學生,再把成績最差的和最好的二人分做一組,照此席次共組二十一組做為實驗對象,其餘一百七十人照就各自在以前的位子上上課。再向這二十一對規定,座位排在一起來上課,互相可以討論,最後的成績評判是由二人的平均做為個人成績。實驗結果如下:

不分組的學生成績最好的A等是二十人,B等八十五人,C等四十七人,D、E等十八人。「朋友指導」的成績平均遠超出個人平均,而個人成績則是A等三十七人,如此得到意外的好成績。

從結果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因朋友之間相互刺激之下,不但提高了成績差者的成績,而且成績好的人又更把成績提高了。這種方式是,第一不浪費時間,而能合理的上課,第二是因為需要互相說明,所以增進了理解,消除了疑問。

跟朋友一起學習,比起學校的被動式學習法,更能夠產生積極的學習。

一六六、跟比自己差的朋友,或低年級的在一起做功課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實力。

如果想跟朋友一起學習,大多是要選擇成績好的朋友,因此成績差的經常被擱在同伴之外。但是這個方法不但不會提高自己的成績,反而會使成績好的朋友更提高他的成績。因為成績好的必需教成績差的人。如果沒有自信的話,就不能向對方說明得很清楚,因此自然地懂得自己的弱點,結果是加深他本身的理解。

如果從相反的方向著想,要召集朋友一起學習的話,叫成績差的朋友或是低年級的朋友來,反而較好。

一六七、恰當運用「小組學習」,可以用別人的頭腦學習。

做小組學習的時候,最大的毛病,是成員之間有人祇想多得好處,而露出利己主義,也就是最怕有人不合作。為避免這種缺點,需要決定一個指導人,當指導的應該是從組員裏面選出最富進取心,而且成績優良的人。

指導人要教組員的是怎樣去學習,而不是學習什麼。由指導人分配大家的功課,各人把被分配的功課學習完了之後,進行討論,什麼地方是重要的或是有沒有新發現等等,如果有人提出問題的話,再分配,然後再討論,尋求結果。

這是在心理學上所稱的同伴療法之一種,採用知識的導入、輸出的反覆作業,成員就逐漸失去利己心理,使所有的知識都變成共有的財產的一種心境了。這便是利用別人的頭腦,而能得到單獨學習量數倍的學習方法了。

一六八、考前猜題,多讓幾個朋友猜猜

在面臨考試前,大家都會猜猜考題。包括你在內,一個人的猜題往往太主觀而帶有猜不中的極大危險性。但這種靠不住的猜題,如果多收集幾個人的,情況就大有改變了。

有些人是把老師的指點當作中心,有些則是根據過去的考題而猜,收集這些猜題之後,再從各種角度找出共通之處。於是利用他人的頭腦,就可以找出客觀一點的問題了。

一六九、利用電話,就不必集合,且不會嬉戲的學習法。

紐約市的教育委員會發表了一項有趣的教育方法,那是「電話通繫教育」。即把各家族的電話,接上電腦,在家裏就可以學習數學。學生以電話解答,電腦就立刻通知正解還是誤答,隨它的結果,再指示下一個問題。

這個作法是除非有特別的設施,不然不能實行的,不過可以應用電話,跟對方互相提出問題,這種方式是,可讓彼此互相競爭、互相教導,除了可以提高效率之外,更可避免集中在一起,又可防止不理功課而結伴嬉戲。

這種方法略帶有遙控的味道,但在美國已經有十個小學生,實際進行而已得效果。每天規定一個時間,對同一組的某某出題,又在規定的時間通電話加以解答,這個方式應該也可以活用在考前準備或是平時的學習上面才是。

一七○、做為朋友的商量對象,自己就不必苦惱。

在青春時期,有了青春的煩惱之外,又多了一項升學考試,因此有時候情緒容易低落,而對功課提不起興趣。這不祇是你,你的朋友也都是一樣。但是這時候如果你去想了別人的事情,你也許會說:「何必呢!」這樣想的話,不僅對自己沒有益處,反而失去了對自己有利的機會呢。

因為,如果能關心別人的煩惱,成為他人的商量對象,也自然就會養成觀察自己的能力。結果是自己不必煩惱了。我曾經是一個心理不安定的青年,可是自從學習心理學以後就變成別人的商量對象,此後心理就覺得非常安定。

一七一、對功課下不了手的時候,就同情比自己更憂悶的人。

在升學考試準備期間,不能看自己喜歡的書,也不能看想看的電影,而容易陷入欲求不滿的情況。在放假日看到人家去郊遊,總會對自己的生活發生厭惡感。這時候就要看看生活比自己更有煩惱的人,你就會對他產生同情心,這時候你的心理也就會感覺到還有比自己更可憐的,更差勁的,心理會變得好多了。這是「看上不如看下」的一種轉變氣氛的心理治療法之一。憂鬱病是妨礙學習效率的最大障礙,需要儘早除掉為妙。

一七二、老師才是最好的參考書。

功課好有二種型態。一是手不離書,不管午憩或課堂休息,手裏都握著書的認真型。二是調皮而跟朋友相處不錯的要領型兩種。認真型的成績好,那是當然的,可是不太用功,又調皮的要領型,到底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學習呢?

認真型的人,比起學校的課程,自己一直向前推進,容易輕視課堂裏的課程,往往在歷史的時間看英文,體育時間就儘量少用體力,避免疲勞等等。

但是要領型的人,是重視課堂裏的上課,傾聽老師的講解,並把老師講解時特別加重的地方,例如聲音強,或是重覆多說幾次的地方,把它做個記錄,回家以後以它為重點而稍加複習。學校的考試,或是入學考試也好,出題的重點大概都是一樣的,因此祇要把老師說重要的地方多加以溫習的話,大概都可以得到好成績。

同時人際關係較好的要領型,如果有疑問或是有必要,就會跑到老師那裡,甚至家裡去請教老師,祇看一下老師的書房,也就可以曉得老師正用著什麼書,或有什麼參考書,你要選購參考書或問題專集的時候也有個依據了。總之老師就是此道的指引,對你來說,也是最好的參考書了。

一七三、從找出老師的缺點上,產生實力。

我的少年時代,可以說是非常的調皮。而且對象就是老師,我常跟惡友一起找老師的麻煩,現在還記得許多痛快的往事呢!在那時的調皮裏,最重要的一項是,上課時間找老師的缺點。當然老師也是人,偶而也有意外的失敗的。從頭到尾直盯著老師有沒有講錯,如果一發現馬上質問。

在這一項調皮的行為上卻給我帶來了不少副產物。第一是,一定要貫注精神聽講,二是要找老師的缺點以前,必需有所準備,不但要預習,而且必需徹底的預習。本來我的用意不在功課,而是想看一下老師尷尬的場面而已。可是那種用在預習上的精神與作法,給我帶來了預期不到的實力。現在還有不少鮮明的往事記憶,「那是我用這個問題給老師……。」

總之,經常注意老師所說的有沒有錯,有沒有地方可以質問,這樣貫注精神去上課的話,成績是包進無退的了。

有一次我國的新聞記者去訪問美國的工廠,經參觀再聽了說明之後「有沒有什麼質問?」地被問起了。可是沒有一個人提出疑問。因此事後這位擔任說明的人對人說,那些記者原來是什麼都不懂的,除了表示失望之外,同時又加以蔑視了。因此,實力是從尋找缺點和質問裏產生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