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朋友看過我到底做錯了什麼?後,有感而發:「對我來說,感覺很重要,但總覺得自己一直追不到女朋友是因為長得不夠高、學歷不夠好、錢賺得不夠多……唉,除了『感覺』以外,還是有很多人是用外在條件來過濾對象的吧?」聽他這麼一說,我突然想起壹週刊的招牌「勝負比較表」,大家應該都知道,在這種比較表裡,超級比一比的競賽項目十分廣泛,從年齡身高體重三圍學歷收入身家背景,到前男(女)友、緋聞男(女)友人數等等,似乎只要能換算成數字的都會被拿來比一比。
這 種表格對當事人來講很刺眼吧,但或許也反映出社會上常用來評斷一個「對象」的角度,不可否認,相對而言,擁有外表優勢(年輕婀娜/高帥挺拔)、物質優勢 (有錢有勢有閒情逸致)、社交優勢(交友廣闊長袖善舞)的人,似乎在兩性關係中比較有「競爭力」。就像那位朋友的感慨:在選擇交往對象時,好像總是180公分勝、160公分負;D罩杯勝、B罩杯負;MBA勝、高中肄業負;年收入三千萬勝、收入不穩定負;在大公司管300個員工的勝、在小公司被3個老闆管的負……幾乎都是用數字或外在條件來衡量兩個「人」。所以我們大家只好忙著讓自己看起來美帥一點、聰明一點、能幹一點、優秀一點,以免在第一關就被判出局,問題是,這樣就能找到「好對象」了嗎?
一直很喜歡小王子這 本書,書裡有一段是這樣寫的:「大人喜歡數字遊戲。舉例來說,當你告訴他,你交了個新朋友時,他們總是問一些無關緊要、雞毛蒜皮的問題。他們絕不會問你: 『他的聲音好不好聽?他最喜歡玩什麼遊戲?他有沒有蒐集蝴蝶?』相反地,他們老想知道:『他們幾歲?他有幾個兄弟姐妹?他體重多重?他父親收入幾位 數?』」
即使是面對最抽象的情感,「大人們」好像也已習慣用數字做為篩選的基礎。人們總說數字會說話,不過,數字會說的只是「表面話」。數字可以告訴我們:180比160體面、34D比32B澎湃、三千萬比三十萬好花,但數字計算不出:誰善良體貼、誰和我有話聊、誰願意陪我走過低潮?數字也沒有辦法回答: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選 擇沒有高下之分,每個人隨著成長背景、現實環境和價值觀不同,選擇對象的條件當然也不同,沒有什麼條件是一定比較好或比較壞的。外在條件容易被看見、容易 贏得認同,所以用外在條件來作為參考指標,感覺起來好像比較穩當安全,但是如果太過執著於外在條件,而錯過了其他層面的美好,不免有點可惜。畢竟類似這樣 的抉擇並不罕見:長相可人但嬌縱任性vs.相貌中等但溫柔貼心、聰明多金但花心多情vs.成就一般但誠懇專情……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我會怎麼抉擇呢?我會怎麼抉擇與別人無關,也不用顧慮別人的眼光,但要緊的是:知道自己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也了解在這樣的選擇下,堅持的是什麼?放棄的是什麼?
大學時曾修個一門哲學課,課堂上介紹的學派是哪個已經記不得了(老師,對不起!), 但當時教授為了說明這學派所舉的例子讓我印象深刻,記得他說:「如果妳覺得自己喜歡上某人,不妨問問自己:如果他不是長得像金城武、不是開雙B的車,妳還 喜歡他嗎?如果他不是史丹福電機碩士、不是系學會會長,妳還喜歡他嗎?如果他不是那麼會講笑話、不是那麼會彈吉他,妳還喜歡他嗎?」
當 然,感情是很複雜的,一開始兩個人可能只是因為模糊的感覺而互相吸引,在熱戀期要做這樣抽絲剝繭的理性分析很困難,但很了解少年維特有煩惱的教授順便機會 教育說:在兩性交往過程中,透過這種刪去法的思考,有助於幫自己釐清,選擇伴侶時,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次要而可以捨棄的又是什麼?這麼做,與其說 是用來分析對方,不如說是用來了解自己,畢竟要發展一段長遠的情感關係,不能只靠感覺來維繫。
壹週刊本質上是娛樂雜誌,對於所謂的「勝負比較表」,身為讀者大可一笑置之不放在心上,但我經常自問的是:「在我心底,是不是也有這樣一張比較表?會不會隨著年紀愈大,心裡這張表列的愈長?這樣的一張表,是否阻礙我去看見那些美好但無法量化的部分?」
相 較於寫清單列表、比數字大小,我好像更喜歡讓心裡的小王子常常跑出來呼吸新鮮空氣、提醒自己:對方最吸引我的本質是什麼、開啟一段友情或愛情的源頭是什 麼。有趣的是,一認真去想才發現,那些對我來說最珍貴的情感都是建立在從外表看不出來的東西上,像是:不老的童心、真誠的善意、擁抱生活的熱情、對快樂和 理想始終堅定的追求。
(茶):
1. 小王子的作者是Antoine de Saint-Exupery,本文中擷取的內容來自譯者陳若漪,是人本自然出版社發行的版本,第21頁。小王子真的是本很棒的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