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立倫(桃園縣縣長) |
摘自:《全國新書資訊月刊》。臺北市:國家圖書館,58期,民92年10月,頁4-9。 |
時間的概念—不是沒有時間,去找出時間 |
時間是不是一個星期7天?一天一定是24小時?這種計時方式是近三百年才有的發展。我們手上的錶是要到1850年之後才有的發明。現在,我們的社會是用電腦來計算時間,最近美國的國家標準與技術協會公布的一種電子錶,一百萬年也不會誤差超過一秒。我們現在衡量時間的鐘錶是如此準確,可是,我們真正了解時間所代表的意義嗎?時間的真實面貌到底是什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好像很少人會思考這方面的問題,我們只知道種子會發芽、花會開花結果然後凋謝、我的愛人會變老、我的一頭青絲會鬢髮漸白。我們從這些自然及生理的現象感知「時間已逝」。有人說:人類是唯一會被時間所束縛的動物;我們對本身和這個世界的認知,都是經由我們對時間的想像、解釋、利用,以及實踐來傳達的。 在鐘錶發明後的工業化時代裡,時間已成為商品,最有名的一句話是富蘭克林講的:「記住:時間即金錢」。現今大多數的國家都是以此為基本原則:勞工的工資以小時計算;律師談話費以分鐘計;電視廣告價格以秒計……,把時間濃縮成可見的數量實物。可是,以我們這種學經濟的眼光來看,價值是按照供應量的多寡而定,所謂「時間即金錢」,首先必須要有供給物—時間,可是,現代人的時間越來越少,尤其是休閒時間。 美國的民意測驗顯示:近二十年來,美國人的休閒時間減少了37%。時間越來越少,時間的價值越來越大,時間不只等於金錢,時間還大於金錢。 「8小時工作,8小時睡眠,8小時自由時間」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工會的主張;在現今這個快速的工業化時代,這個標準已調整為:「10小時工作及通勤時間、9小時睡眠及盥洗生理時間、5小時自由時間」。其中「5小時自由時間」中,平均要花掉2小時看電視,剩下3小時要購物、上網、娛樂、看病、訪友、應酬、閱讀書報與休息。平均下來,閱讀書報最多不會超過1小時。前年,「網路與書」雜誌公布臺灣都會區閱讀習慣調查,發現臺灣都會區成人每天花在看電視的時間是2.85小時,有37.7%的人表示「沒時間看書」(這些人絕不會回答「沒時間看電視」)。《天下雜誌》在去年9月公布全國民眾的閱讀率調查,發現民眾每週平均閱讀時間為7.5小時,其中休閒的活動主要是看電視和打電腦,閱讀書籍的比率不到兩成。(在同時,調查臺灣23個縣市的中小學老師的問卷中,顯示中小學老師認同:閱讀有助學生學習能力,可激發學生的創意及想像力、邏輯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物質豐裕的世界裡,唯一無法改變的匱乏資源就是時間。有一句話我很欣賞:「時間是固定收入,就像和其他收入一樣,我們大部分的人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要如何在我們每天的分配額中成功地活著。 — Margaret B. Johnstone」另外還有一句話是:「我們喜歡做的事情,就會找到時間去做。 — John L. Spalding」 所以,我們不是沒有時間,我們要去尋找時間。 |
閱讀的必要—閱讀是過好日子的基本工具 |
《歷史月刊》8月號有一篇東年先生寫的文章,提及現代社會的「新文盲」現象。他引美國教育部近年舉辦的「全國成人識字調查」的三種量表來說明:一、文章認知:能了解及運用各種文章所得到的資料;二、文件認知:能尋找和使用工作申請表、時刻表、地圖或各種圖表;三、數字認知:能將數學運算或文字資料中的數字運用於日常生活。調查結果發現,美國華盛頓特區有37%的人「認字不足」;20%的人所認得的字,還不夠填寫申請表或為孩子說故事。這些超過50%的人是「新文盲」。臺灣還沒有這種統計數字可供參考,不過,美國的這種現象應該在現代化工業國家是普遍現象,想想看,我們大學生的素質近年來急速下降,也就是一種警訊。這種普遍的知識水平的下降愈趨嚴重時,就是一種社會問題。所以我們必須要鼓吹閱讀,因為,閱讀是累積知識的最好途徑,每種新閱讀都是建立在先前所閱讀的基礎之上。 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家Paul Romer認為,「知識」是世界上唯一無限的資源,而且會隨著使用而成長的資產。「知識經濟」—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概念,是OECD(編按: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於1960年成立,是先進國家聚會談論國際經濟事務之論壇。)於1996年提出的。也就是說,昔日以土地、勞力為經濟生產要素的重要性減低,代之以知識資本為主,並透過持續不斷的創新來提升產品或服務附加價值的產業或企業活動。知識經濟的三大衡量標準是:資訊科技的應用、知識的資本、創新的能力,三者要發展到足量的市場,才會產生經濟規模。而這三者都是以知識為基礎。所以,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誰能掌握知識,誰就能掌握競爭的未來。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要提升現代國家的競爭力只有提升全民的知識水準,在具有相當知識水平的環境下,才會有創意產生,也才有創意產業,最後才能促進經濟與文化上的發展。而臺灣缺乏自然資源,經濟發展的決定性關鍵在於人力資源,有無創意,就要靠擁有多少知識水平的人力資源了。我們國家的知識水平如何?前面提到有所謂「新文盲」的說法在美國產生。這種「新文盲」概念不是以識字多少來認定,而是以其知識能否符合現代社會所需來認定。根據專家研究指出,知識的折舊率為25%,也就是說,你現在擁有的知識或技能在4年後可能毫無用處,或成為普通常識。所以,學習新知,是避免被時代淘汰的最好方法。 |
結語—時間即生命,生命的品質靠閱讀來提升 |
曾主持《西方世界的經典》及《大英百科全書》的當代美國教育及思想家Mortimer J. Adler說:「閱讀是過好日子的基本工具。」(Reading is a basic tool in the living of a good life.) 這句話不唱高調,而且,很實在。 不論你如何看待時間,你的時間、我的時間就是我們的生命,我們如何組織與利用我們的時間,最終將決定我們一生的品質,而生命的品質必定要靠閱讀來提升。所以,不要說你沒有時間,去找出讀書的時間。 最後,我先要告訴你們一個壞消息:時間飛逝;但是也要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你是駕駛。這句話的原文是:"The bad news is time flies. The good news is you are the pilot." – Michael Althsuler。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