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雲五先生(1888-1979)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和貢獻的奇人。他一生幾乎未受過正規學校教育,全憑自修而成為淵博學者。他在國立政治大學任教,指導許多博士論文,當時被人們尊稱為「博士之父」。雲五先生可說是苦學自修成功的榜樣。這篇〈讀書十四法〉,是雲五先生1952年所寫,縱使文章寫成已有一段時間、或許方向較偏重於國學或社會科學之讀書法,但仍有許多理念是歷久彌新的。本篇雖說為讀書法,其實可說是讀書求學的態度;有了正確積極的學習態度,相信讀書必可事半功倍。
在討論讀書的方法以前,我們可不要忘卻所讀的書因其性質的不同,也有分別採取不同方法之必要。通常把所讀的書分為精讀、略讀兩種。我以為這還不能概括人們所讀書籍的全部範圍。依我的見解,似可分為四種:(1)閒讀;(2)精讀;(3)略讀或速讀;(4)摘讀,茲各別說明如下:
閒讀 閒讀是指為消遣而讀書。因為完全出於消遣,自無講求讀書方法的必要。
精讀 這是指要精細閱讀的書而言,宋朱熹說:「大抵所讀經史,切要反復精詳,方能漸見旨趣…不可貪多務廣,涉獵鹵莽,看過了便謂已通;小有疑問,即便思索…切不可含糊護短,恥於咨問,而終身受此黯暗以自欺也。」此語可為這一類書寫照。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也曾說:「有些書可以囫圇吞下;有些書卻要細嚼慢吞」。這裡所謂細嚼慢吞者,也就是這一類書。
速讀 這便是培根所稱「可以囫圇吞下的書」。善於讀書之人,應按書籍之性質與其對所研究題目關係之輕重,而分別為精讀與速讀。屬於速讀的範圍者,祇要得一書之大意即可。
摘讀 此指不僅無需精讀,甚至無需迅速讀完的書而言。此類書儘可摘讀其中之若干部分。要行摘讀的方法,大抵該書的導言或序文足以觀全書的梗概者不可不讀,其次便是閱看目錄或細目,以決定某章某節當讀;最後並參看索引,檢得某節或某段當讀。
上述四種書籍確定後,除閒讀是無需研討讀書方法外,其他三種皆有賴於讀書方法之善用。現在我把讀書方法歸納為十四項,逐項說明如下:
(一)立志
任何事必須立志,始能有成;讀書豈能例外?我以為讀書之動機應以充實人生為主;蓋書籍為學問的寶藏,先民努力的成果與時賢研究的結晶,均藉此而保存、而流佈。讀書便是利用此種寶藏、並由此而促進讀者自己思考與努力之成就;凡此對於人生皆有充實之效用。
(二)奠基
建築須奠基礎,讀書何莫不然?讀書的基礎,第一項是語文;第二項是各該科書籍的基本學科。語文是讀書之必要工具,其中包括識字、辨名與文法三事。而關於讀書準備之基本學科,則隨所讀書之門類而異。舉例言之,研究法律學,須有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為基礎;研究生物學,須有化學、物理學、數學、地質學、地理學為基礎。如果基礎沒有奠立,而遽然進讀各主科的書籍,自不免有事倍功半之虞。
(三)選題
選題包括選擇問題與書籍兩項。讀書要能提高興趣,莫如集中一個問題以從事研究。一個人如能在一個時期內集中研究一個問題,以謀解答,則除藉觀察實驗或訪問以外,必定從書報雜誌上搜集種種有關資料;這樣一來,他的閱讀書籍總是有所為而為之,對於精讀、速讀與摘讀三種書籍勢必遍嘗。大抵先從書目上檢尋相關的書誌,檢得認為當讀之書誌後,往往先從事摘讀;如發見全書值得速讀,則利用速讀;如認為有精讀之必要,便實行精讀。
(四)循序
現今世界任何事皆重計劃,有計劃則可循序進行,有條不紊,讀書亦是如此。
(五)明體
讀一書須先明其大體。書的大體包括:(一)學術流別,(二)作者立場,(三)時代背景。
(六)提綱
提綱是指利用書籍之提要而言。近來許多種文摘期刊,除為各雜誌的論文作節本外,每期輒附有書籍的長篇提要。與圖書提要有同等或較大的效用者,為圖書的序跋。蓋圖書序跋往往薈萃全書精華於一文,且多出自名手,其引導讀者以進讀原書的效用,實較圖書提要有過之。
(七)析疑
析疑就是剖釋疑義之意。要剖釋疑義,則讀書時須先能懷疑。換句話說,就是對所讀的書,就其所提倡的理論與方法,認真思考,不是無條件接受。如認為不當,也不要輕易武斷。析疑之道,除利用種種工具書外,尤須旁徵博考同類的著作,互相印證。
(八)比較
比較是就同一書之各種版本比較其內容,或就同類書若干種比較其主張、敘述或文體等。
(九)專志
任何事非專心致志不能有成,讀書更屬當然。
(十)旁參
旁參是指從側面加以參證之意。清朝李光地說:「出門之功甚大,閉戶用功何嘗不好,到底出門見聞廣。」這是主張藉遊學與下問而收旁參之益者。
(十一)耐苦
古今許多讀書成名之人都是從窮苦中力學。而且有愈窮愈工之可能。李光地也說過:「人於書有一見便曉者,天下之棄材也。須是積累而進,溫故知新,方能牢固。」
(十二)持恆
曾國藩說:「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無恆則終身一無所成。」可見有恆則無不可按日程功者。否則正如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初時縱能猛進,又有何益。
(十三)鉤元
唐韓愈自言其讀書事,有:「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言;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元。」等語;而其中要訣在記事纂言兩句。是則讀書目過、口過,總不如手過;蓋手動則心必隨之。我早年讀書,採用劃線及圈點為記號,於輔助記憶之中,略帶批評之意。這可以說是我讀書時的鉤元方法。但對於科學書籍,我則常就其內容隨讀隨編表式,使繁雜的內容得以簡單化與系統化。這些表式無異是全書的提要,全書讀畢,全份表式亦構成,不僅在事後翻閱,全書鳥瞰復現於眼前,其尤關重大者,即在自編表式之時,對全書內容既可加深印象,又能綱舉目張。
(十四)備忘
我在中年以後讀書,卻變更方法,不復早年的在書本上劃線圈點。這或者是由於對圖書館學已發生興趣,並有所創製之故,於是讀書時遇有某章某節,讀雜誌時遇有某文認為有值得將來參考,以備不忘者,輒就其原有標題或自擬標題一一分記於小卡片上,附誌書誌名與其所見頁數及卷期數。這些卡片,各按標題的順序排列,如此,則許多書誌中同性質、同標題的資料都藉卡片的作用而貫串起來。以後隨時有需參考,祇須一檢卡片,則凡經涉獵過的資料毫無遺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